《浙江省民主党派志•民进篇》第六章 人物传略
民进浙江省委会已故领导人和担任过大学校长及著名乡村师范教育家10人:俞子夷,郑晓沧,许钦文,余文光,金海观,陈礼节,李天助,计克敏,宏流,吴畏。现以出生年月为序,传略如下:
俞子夷(1885-1970)
俞子夷,男,江苏苏州人,浙江民进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51年4月经民进中央常务理事周建人介绍加入民进,历任民进杭州市分会一、二届主任理事、市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筹委会主任委员,省一届委员,四届中央委员、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俞子夷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中院,1902年夏因学潮退学,创办爱国学社,后因苏报案,亡命日本,在横滨中华学堂任教,因反清于1904年被解职回国,先后在上海浦东等地学校从事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工作。1909年和1913年先后赴日本、欧美考察教育,回国后从事小学数学教法的试验研究。1918年到南京高等师范及东南大学教育科任教兼附小主事,结合实际全面试验美国设计的教学——能力分团和道尔顿制,又从设计教学转向测验统计,编制作文、书法量表和小学算术练习片,《一个小学十年努力记》(中华书局出版)一书便是这时期试验研究的总结。在东南大学附小工作期间,把二十多年小学教育的实际经验和国内参观调查、国外考察所得融为一体,以乡村女教师杨先生为主人公,用日记体裁写成《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商务印书馆出版),为当时师范学校和大学教育系广泛采用。1926年任教于杭州省立女中师范部,并主持附小。1929年起任浙江大学教育系教授。这一时期他极其重视教材建设,编写小学算术课本、师范学校算术教学教法教科书、小学行政和实习课本,撰写各科教学指导书。抗日战争期间,在浙江湘湖师范任教。抗战胜利后,重返浙江大学师范学院任教授。他倾向进步,解放前夕,参加发起大中学校教师联谊会,团结广大教师,迎接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省人大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教育厅厅长、省政协委员。俞子夷对中国的初等教育事业作出有益的贡献。1957年俞子夷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70年病逝。1979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改正对俞子夷的错误处分,为他恢复名誉。
郑晓沧(1892-1979)
郑晓沧,又名郑宗海,男,浙江海宁人。1914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文科,即先后赴美国惠斯康新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攻读教育学,获教育学士学位及教育学硕士学位。1918年秋回国,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及东南大学教育学教授、浙江省立女子中学校长、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1929年8月起,一直在浙江大学执教、任职,并创办浙大教育系,历任教育系主任、龙泉分校主任、师范学院院长、教务长、研究院院长、代理校长等职。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1962年任浙江师范学院院长。
郑晓沧是我国著名的老教育家,在我国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并有相当的影响。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教育学、教育史领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洋文学,也有较深的造诣,写了大量的诗词;特别在浙江地方教育史和中外教育史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解放前,著有《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著作,翻译的《教育之科学的研究》、《人生教育》、《小学课程论》、《儿童与教材》等教育名著为当时高等学校教育学的重要课本,精心翻译著名教育小说《小妇人》、《好妻子》、《小男儿》等在国内有很大影响。1962年,他亲自担任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编译组组长,负责编译和校订工作。在浙江地方教育史研究方面,他开拓了研究道路,积累了大量史料,成绩卓著。他有关教育史的论著,如用英文发表的《中国具有教育意义书籍附用图绘之历史的研究》、《颜元的教育思想》等著作,在国外学术界也引起了重视。
“文革”中,郑晓沧曾遭受林彪、“四人帮”的诬陷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他精神焕发,写诗填词,热情歌颂党中央,歌颂教育战线和科技战线的大好形势。
郑晓沧于1956年11月加入民进,曾任民进浙江省筹备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委员会常委,政协浙江省二届委员会常委、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
许钦文(1897-1984)
许钦文,笔名钦文、蜀宾、田耳等,男,浙江绍兴县人。1917年7月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曾先后在台州省立六中、省立商校、四川艺专、福州协和大学、杭州第一中学、浙江师范学院等校任教。
许钦文在青年时跟随鲁迅先生学习文学,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1926年4月,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故乡》,是鲁迅先生亲自为他选编的,自此以短篇小说作家著名,为二十年代以来有影响的小说作家。他的一生在文学和鲁迅研究方面很有贡献,并终生保持对鲁迅先生的深厚友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许钦文与郁达夫、杨骚等一起,来到福建,成立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郁达夫任理事长,许钦文担任常务理事兼宣传部长。协会同仁步调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东南亚一带著名的抗日团体之一。
许钦文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文学工作,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团结、联系各界人士,为社会主义建设,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党的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
许钦文于1952年12月加入民进,历任民进杭州市理事会理事、省筹委会委员、省委员会副主委、中央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1955年起,任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联副主席。
余文光(1903-1982)
余文光,别号剑冲,男,福建莆田县人,出生于医生世家。1921年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1924年、1933年和1946年分别留学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爱登堡皇家外科研究院和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医学外科,先后在香港大学教学医院、福建莆田圣路加医院、杭州广济医院、浙医二院任外科医师、外科主任、副院长、院长,福建莆田圣加路医院附属高级护产学校校长,担任浙江医学院教授,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
余文光年轻时目睹祖国横遭帝国主义掠夺、瓜分,人民处于贫病交加的水深火热之中,他立志献身医学事业。1932年,他获得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后,满腔热忱回归祖国,发动募捐办医学院,开设医院,引进、培训各种内、外科临床人才,得到当地劳苦大众的好评。
杭州解放初,他协助党和政府说服当时的广济医院院长苏达立将医院交给党和人民。他对高难度的外科手术勤于研究、敢于创新,1954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地进行了胰腺癌的切除手术,又在省内进行首例脾肾分流手术,同时开展人造血管、气管移植等方面的实验研究。他治院、治学严谨,一生为临床医疗、教学工作做出了出色成绩。他在政治上积极上进,认真改造世界观,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他于1952年8月参加民进,先后担任民进浙江省筹委会委员、省委员会副主委、中央候补委员、委员,省政协委员。
“文革”中,余文光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历史反革命”长期被批斗,受劳动惩罚。1978年7月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金海观(1897-1971)
金海观,别名晓晚,浙江诸暨县人,著名乡村师范教育家。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教育专修科,任南京高等师范附小、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徐州省立第七师范教师,1925年在南京东南大学教育系进修,先后在开封私立北仓女中、宁波省立第四中学、上海中华书局、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南京中大实验学校、安庆第一女中、成都大学任职,1932年2月至1956年12月任浙江湘湖师范学校校长。后调入民进浙江省筹委会任秘书长。
金海观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在任湘湖师范校长的25年中,将学校办成一所具有时代特色、充分体现陶行知人民教育思想、驰誉全国的乡村师范学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乡村优秀教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极力支持学生奔赴延安,鼓励学生参加中共领导的金萧支队和四明山根据地的革命工作。
1952年8月参加民进,历任民进中央四届后补委员、省筹委会委员,民进杭州市委会第一、二、三届委员,浙江省第一届人大代表、政协浙江省一届委员、常委。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后改正。
陈礼节(1906-1984)
陈礼节,男,湖北汉阳人,浙江民进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51年4月经周建人、许广平介绍参加民进,历任民进杭州市分会理事会副主任理事、杭州市委会副主委、主委,省筹委会副主委、主委、省委会主委,中央委员会常委。
1927年考取官费赴日留学,先后毕业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和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他思想进步,热爱祖国,当留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被捕时,他四处奔走,多方设法营救。1937年抗战爆发,毅然中断学业,返回祖国。1938年起任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教授,福建省立医学院教授。抗战胜利后,他应邀担任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附属第一、第二医院院长,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结核病研究所所长。解放前夕,任省立杭州医院院长(兼浙江医学院教授),他团结医院职工,抵制国民党要医院搬迁的命令,杭州一解放,将医院完整地交回到人民手里。1950年后,任杭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局长。1951年6 月,他组建抗美援朝医疗手术大队赴朝鲜参加救护工作。1955年当选杭州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工作,并兼任杭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他为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沥尽心血,成绩卓著。
陈礼节热心社会政治活动和学术活动,曾先后当选为杭州市和浙江省的人大代表,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并历任中华医学会全国理事会理事、杭州市分会会长,浙江省科协副主席等职。1984年3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天助(1910-1997)
李天助,男,浙江金华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后在安徽弋矶山医院任外科医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天助怀着保国之心,毅然参军抗日,任军政部第一陆军医院中校军医、缉私总队总医院上校院长,1941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参加对日作战;1942年在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重庆)当外科医师,1943年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在浙大(贵州遵义)医务室任主任;1946年又受聘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筹备组成员,同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任教授、浙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即浙医一院)副院长。在浙大工作期间,发生了浙大学生于之三烈士被害事件,李天助教授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向社会说明于之三烈士是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而非“自杀”的事实,这种大无畏气概,受到广大师生的尊敬与爱戴。1951年6月至12月,李天助带领浙江省杭州市抗美援朝医疗大队第二分队,抢救志愿军伤病员,荣立二等功。1952年他任浙医大骨科教授、浙医二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1992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李天助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参政议政,对我省的大政方针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关心民进的自身建设,举荐人才,甘当伯乐;他关心民众的疾苦,不顾年迈体弱多次带领民进医疗队进行医卫咨询服务活动。他为浙江民进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李天助于1952年9月参加民进,历任杭州市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民进杭州市理事会理事、市委会委员,省委会副主委。198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计克敏(1914-1991)
计克敏,别名沸白(飞白),男,浙江嘉善人。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系,曾先后在四川、贵州、上海、江西、杭州等地任中学教员、大学讲师。解放后,曾任杭州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省教育工会副主席、杭州市教育工会主席、杭州市总工会副主席等职,他为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一代新人作出了贡献。
计克敏于1951年8月加入民进,1958年10月起调任民进杭州市委会领导工作,曾任民进杭州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省委会秘书长、副主委,中央委员、常委。他在担任民进领导工作期间,对民进各市县组织建设十分关心,亲自到温州、平湖、绍兴等地作调查研究,实地考察解决问题;他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不管工作多忙,总要挤时间去参加基层活动。1985年12月,他因劳累过度病倒休养,仍关心国家的建设事业,考虑民进的工作。
计克敏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文革”中,他虽历经磨难,仍对共产党忠贞不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为民进恢复活动,不辞辛劳,努力工作。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并要求民进会员站稳立场,保持稳定。
计克敏曾担任杭州市人大代表,杭州市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198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宏 流(1921-1982)
宏流,曾用名王跃中、洪流,男,山西交城县人。1937年山西交城县商科职业学校毕业后在山西省四银行总管理处任会计练习生,1938年在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学习,1940年在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在延安大学行政学院司法系学习、审干。历任陕甘宁边区银行总行业务处秘书主任、甘泉县办事处代理主任,新华社晋绥大众报、晋绥日报记者、特派记者,新华社绥蒙分社采访主任、代社长,新华社摄影部人事秘书,新华社干部处副处长、处长,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厅党组副书记,浙江日报社党组核心小组成员、报社革委会副主任。
宏流在青年时代就接受进步思想,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学习期间,他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抗日进步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在延安从事金融工作时,勤勤恳恳,不畏艰难,出色完成任务。在新华社等单位从事新闻工作及担任领导工作期间,他为完成党的宣传任务、发展新闻事业和建设新闻队伍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在省教育厅,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促进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了新的成绩。
1958年,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宏流参加民进,1963年当选为民进浙江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吴 畏(1922-1994)
吴畏,曾用名吴复元,浙江东阳县人。1945年9月在浙江英士大学读书时受进步书刊的教育启发,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47年,与同学们一道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大游行。1948年3月任农工党浙江英士大学支部主委。1949年初,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革命志士的搜捕迫害,中共党组织指示他转移,参加了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担任军法室主任。同年5月,浙东解放,先后任兰溪县司法科负责人、金华地区中级法院审判员。
1959年10月调入民盟浙江省委会,任组织部副部长;1972年在浙江省统战办公室工作;1977年11月调九三学社杭州分社工作;1979年9月调入民进省委会工作,1980年7月加入民进,先后任省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委兼秘书长,第五届委员会顾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为健全民进组织、落实统战政策、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做出贡献。他刻苦学习,撰写了不少有深度的理论文章,对加强我省民进组织的自身建设起着积极的影响。吴畏曾担任省政协委员、副秘书长、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失去联系,1981年重新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