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蔡秀军:大学生,重在创新能力
“我们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着代表委员们的内心,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党和政府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的决心。
中国的大学生能在学校里学到什么?这个青春洋溢的群体又能为社会作出什么贡献?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似乎很难找到满意的答案。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民进浙江省委会主委蔡秀军认为,中国大学生普遍缺少创新实践能力,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更受到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
在他看来,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高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高校在全球发展中处于总体落后的局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体制性掣肘。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务院已于2015年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方向,但他认为,尚需在3个问题上加快改革和突破。
“一是高等院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两权分离’,在具体工作中出现偏差。二是与社会紧密结合、服务现实发展的产学研拓展不够。三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要求,影响和制约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他说。
针对创新大学教育体制,蔡秀军委员提出3点建议,一是健全教授治学制度和委员会建设。明确学术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学术审议机构,强调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二是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搭建高层次产学研平台,加快校企合作,推动高校、社会与市场的共同完善发展。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在蔡秀军委员眼中,一所优秀高校,就是创新发展的智力库、动力源,而大学生都能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创新实践。他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周边是林立的高技术工业园区,斯坦福大学则创造了‘硅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成立技术转让机构,使科研人员通过申请专利和许可证的方式,将科研成果推入市场,获得的资金又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我们也期盼中国的大学和大学生能扮演这样的角色。”
来源:浙江日报(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