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省委会要闻
(宁波史话) “宁波帮”最早的“红顶商人”

郑建军

宁波帮中最早的家族商帮———十七房郑氏

史志谱牒中十七房郑氏经商历史的记载始于明代,明正德3年(1508年)镇海大旱,“禾黍无收,民采蕨聊生不给,至鬻男女以食。”十七房商人郑冲输粟而授嘉奖。十七房郑文麒明代嘉靖初年(1526年)经商致富,捐例贡,授登仕郎,续封文林郎。清代郑世昌(16441728年)在康熙中叫已“承父命,外出经商”。他们父子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四恒银号”,据陈夔龙《梦蕉亭杂记》载:“四恒者,恒兴、恒利、恒和、恒源,均系甬商经纪,开设京都已有二百余年,信用最著,流通亦广。”“四恒银号”当时是京师著名店铺,京中大宗商务,如木厂、洋货庄、山西票号、粮食铺、典当铺,都向四恒借贷银两。郑世昌家族经商活动,距今已有330年的历史。郑世昌之父康熙初年经商,是“宁波帮”中最早的经商家族。

乾隆以后,十七房郑氏的经商家族有郑光礽、郑维嘉、郑天治、郑伟烈、郑惠舜、郑德阶等六个经商家族。“精于白圭之术”,在嘉兴、苏州、宁波、绍兴、舟山、广东一带经商,“内理琐屑,外权奇赢,蓄积余羡,以浸为蛟川巨室”。

郑氏家族商帮形成于清代初期,鼎盛于宁波开埠之后,是宁波帮中最早的大型家族商帮。

郑光礽乾隆初年(1736年)在苏州经商大发利市,乾隆16年(1742年)宁波大饥,他在家乡第一个“出粟赈贫民”行慈善义举,其时,小港李家始祖李也亭、桕墅方氏始祖方亨宁和方介堂、严信厚(筱舫),叶澄衷、朱葆三、盛炳纪、宋煒臣、虞洽卿、张逸云、黄楚九、傅筱庵等均尚未出世。说明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比所谓的“宁波帮”第一代要早好几代。

十七房的郑勋咸丰九年(1859年)被诰授正二品资政大夫,是宁波最早的“红顶商人”,十七房郑氏“屹然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

十七房郑氏在宁波帮中的地位及影响

郑氏由耕读起家,因商宦富族。1842年宁波开埠后,十七房郑氏从耕读传家转向商界。昔日芸窗奋志、皓首穷经的郑氏家族,在商海狂潮冲击下,才华秀美之子弟,大多出门经商。当初十七房郑氏多聚集在上海小东门十六铺及法租界一带。郑维嘉(?一1788年)是第二个商业家族的开创者。他的经商活动约在乾隆前中期。他在宁波城里“操鱼、盐业”。维嘉年迈后,长孙郑德表(17671849年)“弃儒学贾”。乾隆53年(1788年),维嘉卒,21岁的郑德表便独立承担起宁波的生意,除继续经营鱼盐批发外,还办起了钱庄,实行转帐制。嘉庆22年(1819年)因“岁歉,发仓储,以赈饿者。又于萧山养济堂施寒衣数百袭,其他舍棺槥、立义冢、建梁、治道……诸义举”,援例授官正五品奉直大夫。中年后(道光初年),郑德表不再主政,将宁波的钱庄交由四子郑勋(17801863年)来管理。由五子郑熙(18131858年)“持赀”到绍兴“别营居积”。郑熙很能干,“勤慎周练,屡获倍息”。在绍兴多年,“越中贤豪长者,咸乐与订交”。

1)十七房郑氏创立的“中华老字号”。

十七房郑氏以商业信誉著称,160年来创造了一批“中华老字号”、“中国第—”,为中国民族工商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843年上海开埠,1844年郑熙(18131858年)便赴沪开设钱庄,并广设分号。1848年郑熙又在上海小东门方浜路创办“凤祥银楼”,前店后场,银楼收购旧金银器皿熔炼制成首饰出售。店内有一批技艺精湛的把作师傅,所制作的金质饰品,成色足赤,款式新颖,精镶细嵌,玲珑剔透,生意十分红火,获利甚厚,为沪上银楼业巨擘。1853年“小刀会”攻克上海前夕,郑熙预先将店铺临时搬迁至宁波,宁波“凤祥银楼”即始办于该年。1855年上海局势稳定后,重新在豫园旧址开业,改称“老凤祥银楼”,1857年郑熙病重回十七房。不久病故,之后“老凤祥银楼”转卖他人。

2)十七房郑氏创立的“中国第一”。

十七房商人郑景丰幼年在沪学酒业,后回甬,1852年在宁波创办“全盛源记民信局”,设总局于上海、宁波,在杭州珠宝巷、绍兴大江桥、定海南门外等地广设分局、联号代理信局等,形成通信网络,为国内民间信局中最有影响的一家。1934年前后经营了83年的全盛信局在当局的排挤下被迫宣布关闭。

1916年十七房人郑芳正在上海十六铺创办“承余蛋公司”,1920年改称“茂昌蛋业公司”,任副总经理。1927年改组为茂昌蛋业冷藏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广设分号,开国人兴办冷冻业之先声。

十七房人郑尊法(18991970年),字玉川,1924年在上海集资创办“民生墨水厂”,任厂长,该厂为我国民族墨水工业的开拓者。起初产品除墨水外,有印油、印水、胶水、白糊等。1931年成为全国最具信誉和影响的墨水厂之一。1948年产量达25万打,创历史最高水平。1966年该厂更名“英雄墨水厂”,郑尊法仍任厂长。该厂现称“上海墨水厂”。

宁波帮最早的“红顶商人”郑勋

1、郑勋之父开宁波帮捐官之先河

在皇权专制社会,商人归于“士农工商”的末流,商人通过捐官,在获得顶戴俸禄的同时获得了官方身份,有利于保障自己的产业免受政权和黑社会的侵犯,商人跻身缙绅还可以增加自己在商界的信誉;而就朝廷而言,巨贾富商捐官或可调剂贫富。十七房郑氏家族中最早捐官的是郑勋之父郑德表。郑德表,字锦章,他在嘉庆22年(1817年)就捐了六品儒林郎,开国内捐封之先例。此后郑德表又于道光26年捐了五品奉直大夫。郑德表家族中除他自己和儿子郑勋捐官外,儿子郑熙也捐了官,据《镇海县志》记载:郑勋之弟郑熙“道光年间(1841年)蕃舶(英军)犯蛟关(镇海)出资筑土堡(炮台)”,被升为“议叙通判”,1844年郑熙为重建上海四明公所首捐银子3000两。不久,“海塘倾圮”再与同县王咸章共同捐银子三万两,后又为宁波府筹军饷首捐一万两“以充军储,加知府衔”,又“浚城河,赈饥民,义举甚多,里党皆称颂之,”最后被授予从四品朝议大夫。

郑勋官至正二品资政大夫,是十七房郑氏商人中官品最大的。

清代巨富捐官最高只能捐到道员,但官品最高可以加到正二品资政大夫,所以巨富们便在品位上一比高低,而授正二品资政大夫的封典是当时所有巨商的最高荣誉。有清一代,受此殊荣的全国仅十来个巨商。相比之下,十七房郑勋成为“红顶商人”是国内最早的。

2、“红顶商人”郑勋比胡雪岩早封十四年

郑勋是郑氏家族商帮的核心。郑勋(17801863),字南琴,号竹溪,早年“弃儒业贾”,他发迹后举家迁居宁波城内,成了宁波钱庄业的巨头。兼营盐业、鲜咸鱼货、丝茶、银楼、当铺诸业,他“器识过人”,“筹算屡中,屡获倍息,家日隆,隆起后,生计益饶。”蓄资数千万,在商界呼风唤雨,“同业者皆倚君为重,由是声望震一郡,自当道群公,荐绅乡彦,下至牙侩杂流,及泰西各国诸彝商(英法商人),无不信服仰赖君者”,“盖屹然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郑氏宗谱》),又据《镇海县志》载:十七房郑氏“以商起家,至勋业益盛,为郡(宁波)商领袖”,郑勋暴发后,热心公益。另据光绪《郑氏宗谱》载:郑勋曾出巨资为浙江省筹军饷,1844年为重建上海四明公所捐银4000两,重建杭州四明义园又捐银5000两,为抵御太平军“护守郡城”捐巨资创立宁波保卫局,为掩埋“道旁遗骸”捐田110亩创立宁波“文仁局”,为宁波“体仁局”捐银1000两,为周济“孤寡困乏者”建“宝田庄”捐田百余亩,其他如“恤嫠赈饥,修桥梁,平道路,施寒衣药物”等,共捐出数百万两银子,土地几百亩,咸丰九年(1859年)一月经浙江巡抚胡兴仁保举,郑勋被咸丰皇帝诰授正二品资政大夫,叙议道台,盐运司运问衔加五级,顶戴红珊瑚,坐绿呢轿子,出入县府、知府、州府如履平地,见了巡抚亦可不必下跪。鲜为人知的是,郑勋成为“正二品”资政大夫的“红顶商人”,比杭州的“从二品”通奉大夫“红顶商人”胡雪岩(1873年封)足足早了14年,官阶还比胡雪岩高出了半级。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郑勋是早期的“红顶商人”。

作为第一代宁波帮的领军人物、宁波帮历史上最早的“红顶商人”,郑勋无意中开了先例:先是巨富热心公益,造福桑梓,再由地方政府保举授正二品资政大夫。后来,这一创举被宁波帮第一代中有实力的巨商富贾竞相仿效,像郑勋一样被授二品官衔的“红顶商人”的先后有五位:镇海庄市叶澄衷(1899年捐)、镇海桕墅方氏家族第一代方性斋(1907年捐)、慈溪吴锦堂(1900年捐)、定海朱葆三(1906年捐)、慈溪周晋镳(光绪末年捐)等,而小港李氏家族第二代李也亭最高仅捐到四品(1868年捐)。这种巨富乐善好施,为民谋福的义举竟成为宁波帮的传统,影响了以后的宁波帮商人,十七房郑氏在宁波的军事教育卫生及济贫扶困等慈善事业方面的义举,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宁波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足以垂范后世,成为以后宁波帮人士报效桑梓、造福故土的楷模。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