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明耀
钱钟书是大家公认的文化名人,文学大师。我有幸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读书时,当过他的学生。那时候,我们这批学生就十分崇拜他的学问。上他的《文艺批评》课,听他流利、典雅的英语,就是一种文化享受。可是真正要听懂他的课,委实不容易。当时他还在上海一家文艺杂志发表了长篇小说《围城》,更使我们崇敬不已。
建国以来,特别是文革以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全国掀起了钱钟书热,研究钱钟书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有人把这一现象称为“钱学”。我有自知之明,自己是一个愚庸的人,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建树,不敢轻易写信去打扰他。拨乱反正以后,杭州大学外语系英国文学专家蒋炳贤和我,打算合作翻译一部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名著,是勃特勒创作的长篇小说《The way of All Flesh》,中文译名《众生之道》。我先通过我的同学、
有的字看不清楚,必有误读,敬请方家和读者朋友赐正。
第一封信(1982年)
明耀同志:
来函奉悉,祗忝愧汗。据全韬①言,君成就卓著,足见豪杰之士,虽受我之不良教学而未中毒,自幸罪过稍轻矣。大文②极清楚平整。然未言所据为研究资料者是何版本。Butler书十余年前由美国人Daniel Haward 据原稿加注,有英国Methuen 印行,我曾见之,乃知历来通行本绝非本来面目,布局情节已由Jones 大刀阔斧删改;前有长序,分析作者原意,尤切。此书已成为学术界公认必据之本,而吾国似知者不多。尊文是否系据此本?“文革”中我藏书多遗失者,不妨向大图书馆一询,或贵校径向英国购置,否则总属隔膜。承垂询敬陈供参考。弟明晨有远行,倚装作信,恕草草即致
敬礼
钱钟书上
① 吴全韬,暨大外文系1947年毕业,在校时受钱师赏识。宁波师院外
② 大文指拙译《如此人生》前言,由我
背景说明:
这是钱师第一次给我的信,他特别提到了Butler原著的版本问题,十分重要。钱师在暨大外
第二封信(1983年)
明耀学兄:
奉函及大译,谢谢!想必良工精琢之作,容当细读。(旁注:书名即译得极好①,具备“信雅达”矣!)适近发表拙文中道及勃特勒,寄呈粲政②。愚为俗务所困,朔
教安
钱钟书上
十二日
① 勃特勒的名著《The Way of All Flesh》,众译为《众生之道》,含义不明。后经
② 钱师随信附来的近作:《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发表于《抖擞》杂志1982年1月。文章开头就提及勃特勒:“勃特勒”(Samuel Butler)记载他碰见一个意大利男孩子,那孩子问他:“你们英国人准把朗费罗(Long Fellow)的诗读得很多吧!”他答:“不,我们不怎么读他的诗。”那孩子诧异道:“那是什么原因呢?他是一个很漂亮的诗人(a Very Pretty poet)呀!”这位惯持异见的作家显然过低估计了他本国人的阅读范围——或者说,过高估计了他们的鉴别水平。
③ 朔
背景说明:
钱师对拙译《如此人生》(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评价过高,使我们愧不敢当。他信中所讲的“为俗冗所困”确是事实。中外来访者甚多,确实影响了他的研究工作;中外来信太多,也占去了他不少宝贵的时间,真是“做名人难啊!”他附来的大文是一篇高质量的中外诗歌的比较论文,他在附注上说:“此乃初稿,增订本见《新华文摘》本年4月号。”
这次他将“同志”改称为“学兄”岂不愧煞人也,老学者们对写信人的称谓,往往十分客气,这也是中国文人的谦逊美德。
第三封信(1983年)
明耀学弟教席①:
前得书,想将北来再会,初意可晤面,遂未作答。孰知洵如少陵诗所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大驾抵京时,愚适为俗务所困,竟尔相左,怅憾之至,昨日李家小妹以尊笺及佳茗送至,益增感愧②。君子之交淡如水,茶已过浓矣。一笑,草此道谢并叩。
暑安
钱钟书敬白
二十二日晚
① 全信无标点符号,标点为后加。
② 这一年我赴北方参加学术会议。因感钱师太忙,未敢打扰,故而写信向他问候,并托在《文艺报》当编辑的李健吾小女儿
背景说明:
这次钱师将“学兄”改称“学弟”,依然使我不敢当,我哪有资格当他的学弟!
钱师在信中谈及“君子之交淡如水”,确是他的一贯作风,他从不收礼,而且也反对别人送礼,这是我第一次给他送新茶,原也是平常事,以后我不再给他送任何礼品了。
第四封信(1984年)
明耀同志:
奉到来信,知将莅京。或可晤面,甚为欣慰。弟即在京,而人事历六,望届时先来一电话(电话号码,略——作者)相约,以免失迎。但约法在先,切勿馈赠,倘有厚赐,弟必面还,反添一番唇舌。馀待面谈,即颂
暑安!
钱钟书上
七月十四日夜
背景说明:
钱师怕别人打扰,从不将宅电号码告诉别人。尽管如此,有些人还是能知晓钱师家的电话号码。这年赴京,钱师却先将电话号码告我,这算是看在师生情面,给我打开了方便之门。平时钱师拒绝来访有他的道理,他
另外,在这封信中他再一次提醒我,切勿带礼物去访问他,并在这句话下面加了黑点,我当然遵命,以免讨个没趣,可见钱师是一位非常清高的人。
第五封信(1985年)
明耀学兄:
承过访,甚感,前日得来信,我倒后悔这次会晤了。我常说:“一捧便俗”,“一吹便伪”,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对倔老夫妇和许多人(例如你所熟悉的
近祉!
钱钟书上
杨绛同候
九日夜
①
背景说明:
这是钱师生前给我最后一封信,这封信对我进行了直率的批评,对我触动很大,使我终生受益。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85年我去北方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回来时路过北京,我决心去拜访钱师,我对
结语:思不尽的钱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