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 发展浙江城市文化特色

民进宁波市委会

  浙江的活力在于经济,浙江的魅力在于文化。活力和魅力若能完美结合起来,浙江的发展将实现更高水准、更高层次的跨越。而这种结合,首先就是进一步打造城市形象,发展城市文化特色。

 

  一、我省诸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存在的特色危机

 

  (一)城市定位雷同,城市记忆消失。根据省建设厅提供的信息,近五年来,各城市编制的到2020年总体规划中对城市性质定位比较雷同。尤其是县级城市规划定位比较明显,都选择了“生态”、“旅游”、“基地”、“节点”、“中心”等词汇,体现不出城市个性和特色。省内诸多城市在所谓“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人文信息丰富、具有地域文化的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造成了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城市记忆消失严重。浙江虽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但名城文化形象打造得比较失败。

  (二)城市建设失调,城市面貌趋同。一些城市在建设中基本上“借脑”搞规划。一个高校设计单位可以凭借一个作品,“走遍浙江”实现诸多“杰作”。城市之间,建设形成了相互模仿、“抄袭”和复制。诸多城市形态和布局没有遵照原有的肌理,而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既缺乏功能主题,也忘掉了文化责任,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加之城市的社区越来越少,居民迁居郊外,市民对城市设施的享受比较被动。

  ()城市形象低俗,新农村建设重蹈覆辙。当前省内一些城市建筑色彩混杂,建筑风格在庸俗和品位间摇摆,汽车、自行车没地方停,物业管理缺乏规范。城市管理错位,运行效率不高,城区比较拥堵,噪音不绝于耳。城市文化氛围充溢着洋气,有些洋品牌都已深入到了城市历史文化的核心地段,让人们感觉不到城市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令人感觉忧虑的是,新农村建设也步入拆建误区,越来越多的符合浙江风土人情、地理气候的居住形式的建筑被各式各样的城区建筑蚕食,逼迫古镇古村落的生存。

  (四)城市精神衰落,文化符号肤浅。近年来省内诸城市多对城市精神进行了重新的概括和提炼,但是往往缺乏更多的民众理解和支持,难以转化为城市民众的文化自觉,形成城市的时代追求。更缺乏民众认同感的就是城市雕塑建设,“水土不服”,缺乏城市文化立场。

  那么应该如何来打造浙江城市形象呢?我们认为,就是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功能城市的完善,亟待文化重建与整合。城市形象,既要反映城市形态与布局、城市建筑与设施、城市生产与生活、城市氛围与节奏,更要综合反映城市市民的道德倾向、价值观念、思想方式、社会心理、文化修养、科学素质、活动形式、传统习俗、情感信仰等因素,体现内涵品质。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建设必须更加重视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浙江人这种水平和能力是有的,因为我们身上带着生生不息的城市DNA

 

  二、分析思考突破口

 

  浙江是文化遗产大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5位,这是浙江新一轮打造城市形象的资本——城市的高等资源。但是,目前浙江诸多城市却没有像抓经济那样,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体现出世界眼光和建设能力,支撑城市国内外知名度的提升。就拿浙江目前没有一座城市拥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来说,浙江是全国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少数省份之一,与浙江文化底蕴不相适应,影响浙江形象,视为遗憾。

  保护利用好幸存的文化遗产,发展浙江城市文化特色,成为浙江新一轮贯彻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浙江各城市提升软实力,走自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首先,科学区分浙江城市共性和个性。浙江的历史文化不求中原文化的震撼力,但求诗情画意,体现吴越文化的气质和江南文化的品位。“山水浙江,诗画江南”。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发展浙江城市文化特色,关键的问题是处理好浙江城市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处理好浙江文化的多元和核心问题。从浙江省城市(设区的市、县级市)总体规划来看,从宏观层次上需协调城市文化定位与城市建设形象,从中观层次上需协调城市文化认同与城市总体格局,从微观层次上需协调城市文化氛围与建设基调。浙江省现有11个设区的市,辖58个县(市),设32个区。城市不外乎是港口城市(门户都市)、水乡古城、节点城市、中心城市(枢纽城市)四个定位,城市的形态和布局往往以山脉为屏障,沿江岸设城墙、一至三条江穿城而过或在交汇处形成城市用地区块格局和景观带,这是浙江的共性。个性在于文化的杰出表现与代言,如杭州就是传说,绍兴就是戏曲,宁波就是藏书,温州就是廊桥,丽水就是龙泉等。

  其次,要处理好设区的市都市文化和县(市)城镇文化的异同问题,阶段发展问题。11个设区的市中,文化形象的核心集中在老城区的保护和建设,属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应当已经具备建设都市文化的基础,而其他如地区发展沿革而成的新城,需要城镇文化进一步集聚和内孕。县级市在城镇文化发展中,需要特别突出个性,以其中的一元文化代言县级市历史文化类型。例如,宁波的奉化,代言民国文化,舟山的普陀,代言佛教文化,杭州的临安,代言吴越文化,等等。文化形象也可以中心下移,集中在文化生态保护的某一区域,如历史街区、文化古镇、古村落、大遗址保护区等。

  其三,坚持危改不动摇,同时坚持加大遗产保护力度不动摇,破解难题,实现“双赢”。城市决策者应该十分清楚城市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居民生活条件的现代化,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切实把解决群众的住房困难摆在突出位置,有序推进危改,不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生活质量。但同时已充分认识到要坚定不移地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历史负责,向民族负责,向国家负责。危改不能只依靠房地产开发,要在坚持市场机制、政府主导原则下,不断探索危改新方式,将危改与保护统一起来。危改必须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当危改与保护发生矛盾时,危改必须服从保护建议,这样危改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进而造福百姓,获得城市人文关怀。

 

  三、建议措施

 

  城市需要形成更加生态、更加现代、更具人文关怀、更具生活品质的形象。一个城市文化发展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特色就越鲜明。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更在于建设一个社会和谐的文化城市。在全面分析、研究、挖掘浙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就努力打造文化浙江的新视角提出如下建议:

  (一)努力抓住城市色彩,塑造浙江文化的共性

  色彩是传承城市历史脉络的载体。城市色彩相当于城市的脸和表情,好的色彩应当是个性鲜明的,要让外来的人很容易就记住这座城市的表情。合理的城市色彩布局,往往在于色彩接续历史的文脉,并以此为基础表现出现代的城市风貌,从而有效地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格调。浙江的城市可以寻找自己鲜明的颜色标记,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例如:红色有嘉兴南湖的红色经典,绍兴的女儿红,宁波的十里红妆等。黄色(褐色)代表杭州、绍兴的历史古都、舟山、台州的佛教文化。黑白色代表整个浙江的粉墙黛瓦的民居、造诣高深的书画艺术,灰色(石色)代表浙江的石刻造像艺术,绿色代表浙江城市中的茶文化、青瓷文化、青铜文化以及历史镇村的竹海、青山绿水。蓝色代表海岛渔文化等。

  (二)努力围绕城市形状,打造浙江个性地标

  浙江的古代城市是精心规划和建设的。每个制高点的分布特点突出,创造出“平缓开阔、对称有致、节律有序、轮廓丰富”的空间格局。水带(水系)、湖圈、山环,曲径通幽的街巷是浙江城市形状的共性,如何在文化地理学架构下进行共性中个性塑造?如杭州将“西湖时代”地标核心推向“钱塘江时代”城市景观。宁波“三江六岸”打造“三江百里文化长廊”,打造三江口和滨江大道景观和外滩文化地标。如何在共性中整合个性、塑造标志,那就是横跨杭州湾的大桥经济和文化景观。

  (三)努力留住城市声音,丰满城市人居亲和力

  改善城市声音,关键在于唤醒都市人的环保意识。城市里应更多地拥有树叶的沙沙声、小鸟的啁啾声、湖水的哗哗声,这样的声音也能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更能塑造城市声音的是:戏剧、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可以代表很多人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尤其是海外游子回家的感觉,促成浙江商帮后裔“薪火相传,文化植根”,搭建起浙江和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那些叫卖、说唱、吵闹、喧哗代表着城市的活力和表达方式,它既是一种美学,也是一种社会观察。而如今已然消失的或正在消失的声音,并不代表其没有活力,而是非常脆弱的,需要留住这些声音。

  (四)努力设计城市厚度,提升城市文化的品质

  设计城市厚度,首先在于对文物建筑的再利用,处理好每一座的城市历史坐标点。文化景观的创造,追求和谐,虽是新旧的冲突点,但更是古今的结合点。要优先发展各专题博物馆,分门类系统展示各城市的文化底蕴。同时,浙江城市考古近年来取得骄人成绩,先后获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共有10余项,也体现了浙江城市的文化厚度。应以敬畏历史、呵护根脉的姿态,寻找最佳结合,对考古发现的重大遗址保护和展示纳入城市重大建设项目,既是对城市历史负责,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此外,在城市雕塑建设方面,应将名人、城市重大历史事件(丹山赤水、南湖红船)、百姓行动等纳入城雕创作设计题材。

  (五)努力控制城市高度,构建城市建筑的秩序

  城市要代表的是城市文明的高度,而非建筑的高度。在城市历史文化核心地段,古塔往往代表着城市的高度,成为标志性建筑,任何一座高过古塔高度的新建筑创作都应慎重,这对于保护历史街区至关重要。在历史文化名城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建筑创作可以是多元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新建筑的创作必须要有秩序,走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道路,必须坚持现代建筑的风格、体量、造型、色彩与历史文化环境相谐调这一基本原则。此外,努力加强地方文献的研究整理,出版城市历史名人著述,以活着的名人思想体现城市文化地位和新的高度。

  (六)努力改造城市品味,发展城市文化产业

  菜肴、小吃往往可以代言这座城市的品味。如杭州的“东坡肉”、“西湖醋鱼”、宁波的“宁波汤圆”、嘉兴的“五芳斋粽子”、绍兴的“乳豆腐”、余姚的“榨菜”、奉化的“千层饼”等等。一座城市,有没有文化,看到它们就知道。所以一定要从市场需求上下功夫,求质量,进行必要的包装和生产改进,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识别性。目前,浙江城市旅游购物商品开发能力匮乏,需要挖掘地方特色,发展这一文化产业。

  现如今,在浙江,城市中社会精英聚集,培育高品位城市形象有着良好的基础。只要发挥精英的作用,浙江城市就一定能产生强劲的创新能力。这一能力的前卫性、先进性依托传统文化底蕴,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必能引领潮流,创造时尚,推陈出新,使我省悠久的历史文化、辉煌的革命文化、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发挥出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潜在的文化高等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为我省的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