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为民办学风雨路

汤有祥

  我于1984年创办了一所私立高中,因为它坐落在安吉的上墅乡,所以命名为“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1996年在国家教委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单位编辑的《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大典》中,被认定为“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也是改革开放后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24年来,我对民办教育之路不断探索,也见证了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生命力。

 

    在艰难中起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是安吉县一所农村中学的数学老师。当时中考的升学率只有30%左右,我常常看到求知若渴的学生由于中考不理想而不能升入高中求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19847月,一位同事的儿子由于几分之差没考上高中,这位老师苦苦哀求校长让孩子重读一年初三。但是,由于政策的限制,校长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假如我让你的孩子重读一年,其他家长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叫我怎么办?”这位老师回到办公室后,默默地流泪了。

  作为一名教师,看到学生不能升学,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难过,但是真的让我下决心自己办学是很不容易的,毕竟当时的整个氛围不像现在,对于“私人办学”这个词还是很敏感的,我心中有着种种的疑虑。然而报纸上的一则关于改革开放后私人办企业的报道促使我下了这个艰难的决定。我想,人家私人办工厂都可以了,难道我办所学校还不行吗?当时我把这一想法和周围的乡亲、同事提及后,即刻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有一天,我在自留地干农活,许多中考落榜的学生家长特地跑去找我:“老师,你活动能力强,你来办所学校吧,我们的孩子都送来你这里读书。”许多孩子也向我苦苦哀求:“老师,我还想继续读书。”山村孩子“我想读书”的呼声,终于使我动心了,毅然向县教育局递交了私人办学的申请报告。

  1984815,我的申请报告得到县教育局的批准。91,一个只有60人的农职班在安吉县上墅乡正式开学。校舍是几间租来的工厂旧仓库,学校招收的都是当年中考落榜的初中毕业生,老师是从公办学校中聘请来的兼职教师。我的私人办学就这样起步了,一所全新办学模式的私立高中也在安吉一个不起眼的山村里诞生了。

  1985年,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我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7000多元和准备建房的木料,并多方借债集资,在自留地上建造了面积为690平方米的教学楼,从此学校有了自己的校舍。但是,私人办学,一要资金,二要师资,三要校舍设施,难度可想而知。

  我为什么要艰难地走上私人办学之路呢?这恐怕要从我的经历讲起。我出身于安吉山区的农民家庭,6岁丧父,家境贫寒,靠国家的助学金救济读完师范,后来经推荐参加中学师资培训,成为了一名乡村中学教师,可以说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从那时起我就决心一定要尽我自己的力量来报效祖国和人民。我信奉这样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改变人生是从教育开始的。可是,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青少年普遍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使我经常感叹:没有教育,少年何以强起来呢!我也深知“人才是致富之根,科技是致富之本;治穷必先治愚,富民必先兴教”。为了让那些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能凭借知识和本领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必须在这条充满坎坷的办学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于是我为自己定下了办学的宗旨——“心系‘三农’,为民致富”。

 

    在波折中迈进

 

  一颗幼草,挨过严冬,冲破土层,需要坚忍不拔的勇气;一种新生事物,排除干扰,抗住压力,更需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回顾上墅私中24年来创办和发展的风雨历程,我所经历的艰难曲折、酸甜苦辣,真是难以言表。由于人们对私人办学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我的办学路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诸多“非议”和一些阻挠,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波,其中危及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就有五次。上墅私中就在这样的一波三折中艰难地向前迈进。

  第一次是1987年的留职停薪风波,那是围绕公办教师是否可以留职停薪办私校的问题展开的。198736,省教委专门发文批复,规定在职教师不宜留职停薪去私人办学。据此,安吉县教育局发文通知我:“从今年开始不得再继续招生,否则,要立即办理离职手续。原招收的两届学生毕业后,即回原单位工作,校产问题以后研究解决。”这个消息顿时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极大的混乱,在社会上也引起强烈的反响。历经半年多时间,在我的奋力抗争和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上墅私立高中终于稳住了。

  第二次是1991年的新闻报道风波,是一场对上墅私立高中应该肯定还是否定的辩论。199095《上海教育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新闻自浙北来——国内首所全日制私立高中创办的前前后后》的报道。全文满腔热情地赞扬了上墅私立高中的创办,还关注私人办学的困难和阻力。1991120《浙江教育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一篇严重失实的报道——与<上海教育报><新闻自浙北来>作者商榷》的评论。这是一篇对上墅私立高中歪曲和否定的评论。在全校师生的团结奋斗下,事实终于得以澄清,对学校正常办学的干扰也被排除,校园再一次恢复了宁静。

  1991年的停止招生风波,使上墅私立高中又一次面临可能夭折的命运。1991年在安吉县教育局下达全县招生计划中,没有上墅私立高中的招生指标,然而不是计划招生指标内的学生是不能参加各学科的全省高中证书会考的。上墅私立高中又面临绝境,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再次影响到全校师生。经过市、县上下几次周折,直到96,省教委向市教委下达了《关于追加安吉县上墅私立高中等学校一九九一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通知》,这场风波才暂告平息,但是上墅私立高中直到全国各地学校开学后才开始了招生工作。

  第四次是1999年的“违法建设”风波,打了一场维护民办学校合法权益的官司。19998月,上墅私立高中上报县教委并经县计委立项批准,加紧动工拆建食堂餐厅和新建教工宿舍。在办理建设项目许可证的过程中,县城建局要按私营企业建设项目向学校收取城市市政建设配套费485千元,上墅私立高中要求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减免配套费而未缴。不缴配套费,县城建局就不办理建设许可证。由于时间紧迫,建设项目已动工兴建,县城建局即按“违法建设”论处,作出罚款32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强令停止施工。最后,在学校据理力争和县、市领导的亲自调停下,终于讨回了公道。

  2000年招聘公办教师的风波,引起了一场公办学校教师能否向民办学校流动的争议。从1999年开始,安吉县教委全面试行教师聘任制,规定教职工可以应聘也可以拒聘。20008月底,安吉县有7位公办学校的高中教师在原聘任合同期满后,拒聘原来任教的学校,自愿到上墅私立高中应聘任教。9月底,原来任教学校都同时作出了给予“解除人事关系,作自动离职处理”的决定,终止原来教龄和社会保险待遇。7位教师对这一处理决定不服,上诉县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经过两次开庭仲裁,都无结果。后来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市领导的亲自过问,才得到妥善解决。

 

    在创新中跨越

 

  我校经历了24年的风雨历程,换来了历史性的沧桑巨变。它从一个仅有60人的农职班起步,发展到了如今的融普高、职高、高职为一体和产教结合、校企联营的上墅教育集团,拥有在校学生5000余人,教职员工400余人。从地处山村的一幢教学楼,1995年搬迁到县城开发区,扩大成为校园占地面积400余亩、建筑面积超15万平方的现代化“花园式”学校。今年1月,上墅私立高中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我校被誉为“中国民办教育的成功典范”。20041126,学校隆重举行建校二十周年校庆。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在会上说:很多民办学校目前的处境是苦苦挣扎,像上墅私中这样的“民办教育成功典范”,且二十年长兴不衰,在全国实属凤毛麟角。这一评价,既是对我们的激励,也是对我们的鞭策。

  《亚洲财富》杂志先后两次刊载长篇报道,评述我对民办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据该杂志社考证,认为我在教育理念创新方面有五项“全国第一”、一项“率先”,即第一个提出“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第一个提出“不评三好学生,改革评价模式”,第一个提出“教育要使人人成功,不能培养失败者”,第一个提出“立足市场办学,瞄准未来育人”,第一个提出“实行订单招生,保障学生就业”;率先提出“强化外语特色,拓宽成才之路”。这些理念和举措,体现了中国民办教育的改革方向,走出了一条民办教育的成功之路,充分显示了民办教育事业旺盛的生命力。

  我在民办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教育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既要努力提高升学率,又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不能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有名无实,应该搞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教育就是要搞“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不能搞单一的“死读书”,更不能搞统死的“一刀切”,而要有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对照当前的教育现状,我国的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顾过去,在艰难坎坷的风雨历程中,我没有任何怨言,只求理解和支持。没有党和政府、民进中央、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就没有今天上墅私立高级中学的存在和发展,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展望未来,我充满希望,满怀豪情,我将率领全校师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走内涵发展之路,向着现代化、集团化、国际化的方向奋力攀登,牢牢坚守“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这面旗帜,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在创新中实现新的跨越,以创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来回报社会,报答党和人民!我相信,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