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力推进创业活动是中国发展之源、富民之本、和谐之基。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维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维系着一个民族的强弱。构建有效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21世纪中国高校应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发展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1.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就业压力的需要。据统计,2001-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从115万增长到了610万,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导致工作岗位紧缩,高校毕业生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但从目前现状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绝大部分毕业生仍旧选择传统的就业渠道。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相比较,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比例约占毕业生人数的20%-30%。构建创业型就业体系应该成为我国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向。
2.把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创业机会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为中国带来无限创业机会。国际劳工组织代表认为,对中国企业家来说,从来没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时机,中国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企业家。但是,由于大学生创业技能和经验薄弱,难以积极把握时代赋予的创业机会。
3. 加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近几年,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大学生高科技创业创造了潜在的契机。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致使大量创新“囤积”于实验室,无法发挥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相关调查表明,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6000项至8000项科技成果,但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这些创新成果如果通过科技创业活动向市场转移,将对我国经济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
4. 提高创业者整体素质及创业类型转变的需要。创业者受教育程度高低将显著影响创业活动的类型和水平。从总体上看,初、中等受教育者是中国目前创业者的主体,而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参与创业活动的人数则呈直线下降趋势。目前,我国高中及高中以下的创业者人数是大学水平创业者人数的23倍。中国高校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推动中国从低端平民创业向高端科技创业转变,实现知识、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对接。
二、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8所高校开始试行创业教育以来,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本风险意识等有关系。主要问题可归结为:
1.认识与定位问题。在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没有引起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开展仅仅局限在提供创业方面的讲座,或者只依托创业计划大赛提供相应的创业课程,缺乏实施创业教育的系统规划,导致目标不明确,组织模式紊乱,不利于创业教育的持续开展。相关调查发现,许多教师与学生甚至不清楚“创业教育到底是什么东西”,对创业的认识及目的的理解各不相同。创业教育在实践中被认可的程度也就可见一斑了。
2.师资问题。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而我国创业教育历史短,需求大,创业教师极其缺乏。大部分从事企业管理教学和就业工作指导的教师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又没有实际创业经验,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难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氛围。
3. 课程体系问题。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纳入到通识课程体系,只有极少数学生有机会获得创业教育。另外,创业课程建设和开发还处于零星状态,创业方面的教材更是相当缺乏,无法适应高校创业教育的需要;很多教材直接根据国外教材翻译,教学案例的选择上没有与中国实践相吻合。
4. 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度问题。一方面,由于创业教育路径不清晰,学校与企业界结合不够,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家、企业管理者缺乏参与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途径;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企业界或者校友在捐赠创业教育项目发展的自觉意识不强,而在美国,私人捐赠是高校创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三、发展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政府:创设良好的创业氛围
以立体创业教育观为指导,政府应制定鼓励创业的财政、税收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构建全国性创业教育项目,奖励具有成效的创业教育成果;风险投资商、法律部门、会计部门和咨询部门要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经验和指导,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二)学校: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1. 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国家与地方经济结构、文化背景、社会需求,充分考虑其远景目标、定位、资金来源、内部教学资源、外界支撑体系等一系列办学要素,从战略性、全局性角度思考创业教育发展定位,挖掘高校自身的优势与资源,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2. 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创业课程体系。采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创业课程;积极开发创业教育通识教材,建设鲜活的创业案例库;广泛开展如创业计划大赛、中小企业实习等创业实践;创新教学方法,鼓励案例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导师制等方法的应用。
3. 多渠道培养创业教育师资。通过设立创业中心、捐赠席位,聘请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等途径,保证创业教育师资的充足来源;为创业教育教师提供培训与交流的机会,提高其专业化水准;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创业学方向,培养专业化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设立创业教育发展基金,奖励在创业教育具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建立优秀创业者兼职教师制度,构建创业者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平台。
4.深化创业教育研究。以研究促发展是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理论基础。应该鼓励多学科视角下的创业教育研究,集聚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专家深入探讨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模式;同时,建立创业学术期刊,为创业研究提供“出口”保障,促进创业研究的专门化。
(三)社会:建设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
创业教育离不开外部支持与资源支撑,高校应充分挖掘各类资源,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1.建立创业教育合作共同体。创业的性质决定着创业教育有效性依赖于学校与社会的紧密合作。学校可建立校企创业联盟,合作建立创业园,推动校企创业合作共赢,也可通过建立创业教育咨询机构为课程开发、教学活动、项目设计等提供指导。
2.建立创业教育筹资体系。创业教育实践性强,项目类型多,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学校需向社会拓展经费渠道,为创业教育项目开展提供资金资助,如:建立教师创业教育研究基金,支持教师开发创业课程,开展创业研究与指导活动;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金,资助学生创业活动;吸引企业家资助高校创业活动;促进创业项目成果转化,拓展其自我衍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