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割不断的渊源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

 金建楷

 

  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之际,我重温了这篇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的文献,又亲眼目睹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难得的机遇,这不禁使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是国家对台政策上发生的重大进展,此文的中心课题是“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严正的论断像一把利剑,斩断“台独”分裂者的魔掌;又像一股春风,激荡起两岸人民和谐感情的波澜……“和平使者”团团圆圆去台湾,经济交流,金融专家聚大陆。两岸三通,已成现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文章的主题词、关键语,也是《告台湾同胞书》的根本出发点,表明了我们严正的立场。这里,我想就家乡宁波的乡土文化,谈谈对这一课题的感受。话题叫:

  骨肉渊源割不断,甬台一脉话三同。

 

同物:从遗物相同的陶器说起

 

  祖国宝岛台湾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据近代考古发现,在台湾有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物:19683月,台东县八仙洞出土了许多印纹陶;19807月在台东卑南乡发现大批陶片和玉器,还有台南出土的黑陶等等。这些遗物的质地、形状同大陆东南沿海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百越族的遗物十分相似。一种几何形花纹的陶器更是引人注目,它和浙江福建一带的原始文化有着相同的特征。特别是台湾大坌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印纹陶器与浙江宁波河姆渡出土的印纹陶器,仿佛是一个模子里脱胎而出的。

  说及陶器的发明,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最初,人们用竹、藤、树枝等编成的篮子涂泥后盛水,因偶然失火,篮子烧毁、泥土烧硬而发明了陶器。以后,河姆渡人发明了自己的陶制工艺———贴塑法,而这种制陶工艺在台湾高山族聚居区一直保留到近现代,最具特征的是豆把上的镂孔装饰有圆形、三角形、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图形花纹,与现在台湾出土的黑陶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说明台湾的早先住民来自东南沿海的越人,浙江宁波和台湾应该是同属“河姆渡人”。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然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台湾山胞,不仅与我们越人“遗物相同”,而且“风俗”、“传说”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断发文身、崇拜鸟神、干栏式民居、腰机纺织、饭稻羹鱼、贯头衣和简裙装束,乃至孕妇禁忌、谈梦忌讳等古越遗风等,足见台湾岛和大陆宁波等地本是共根同源,在远古时代就连在一起的。无论从历史和地理上说,台湾本是大陆的组成部分。

  噢,同物可作证,同根同源人。

 

同郡:三国时我们同属临海郡

 

  公元230年,也就是吴国黄龙二年,孙权派大将卫温、诸葛直率兵一万从今浙江临海一带下船,去开发夷州(今天的台湾),卫温到台湾后,与岛上的高山族居民建立了友好关系,帮助高山族兄弟耕种、并教给他们农业生产和铸造技术等。另外,《后汉书》、《搜神记》和“磐瓠”后人“浮会稽南海中”等关于古代越人高超的造船技术的记载与山胞的口传文学故事也不谋而合。

  据史载,当时的吴国编纂有一部临海郡的地方志书。这本书为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所纂。书名为《临海水上物志》,亦名《临海水土志》、《临海异物志》。书中记述有台湾的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农业、渔业、民俗风情等。吴国《临海异物志》一书记载,三国时台湾称夷州,属临海郡。古代“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断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石也。……土地富饶,既生五榖(谷),又鱼于肉。……能作细布,亦作斑纹布,刻画其内,有纹章以为饰好也”。

  《三国志·吴志》的有关部分,亦记有当时的夷州人经常渡海到会稽(今绍兴),或今余姚、宁波沿海一带货布(卖其自织的细布);临海郡人(包括今宁波人在内)在海上作业时,遇有风暴,经常到夷州避灾,亦有移居夷州者。这些史志资料,千真万确地说明:一千八百年前台湾(古夷州)与今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同属三国时吴国的临海郡。

  历史是公正的,汗青铁证。历史又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台独”分子丧心病狂从事分裂祖国活动的丑恶嘴脸。

  噢!历史溯祖脉,原是同郡人。

 

同贤:“台湾孔子”本是“鄞州乡贤”

 

  人们是不会忘记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这段血写的历史:1661年郑成功带领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回宝岛台湾!全军将士多么珍惜这块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神圣领土,他们跪倒在地,长久地亲吻……郑成功还激昂地作《复台》诗一首: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说及这段历史,我们宁波人自然会想起那位“鄞州杰出乡贤”———沈光文先生来。

  沈光文,字斯庵,号文开,浙江宁波鄞州人,1652年在厦门海上遇飓风,飘流至台湾,为了驱逐荷兰侵略者,光复台湾,他不避艰险,冒杀身之危,踏勘山川地形、港口道路,撰就《台湾舆图考》,为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宝岛提供了亟需了解的情况,从而立下头功。以后,沈光文又在目加溜湾番社(今台南县善化镇一带)教授生徒识汉文,弘扬中华文化,消除荷兰殖民主义影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当地青少年,惠泽台湾人民,被誉为“台湾孔子”。同时代的甬城杰出史学家全祖望称颂他为“海东文献,推为初祖”。而沈光文先生,身在台湾,心系两岸,曾作诗曰:

  “万里程何远,萦徊思不穷。

  安平江上水,汹涌海潮通。”

  台湾同胞历来对沈光文先生十分敬仰:今台南文庙及延平郡王祠中均设有沈光文之神位:台南一中校歌亦有“勤读书,守秩序,思齐往,哲光文沈公”之句;台南县善化镇有“光文路”、“光文桥”和“文开桥”;近几年又重建了沈光文墓,墓碑上放刻有“山高水长”四字。

  我们宁波人也将沈光文的传奇经历,拍摄成了名为《龙蛇乾坤》的电视连续剧,以表示对这位杰出鄞州乡贤的深切怀念!

  噢,同贤连理枝,兄弟心连心。

  尤其在看到《告台湾同胞书》后,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 “反台独”、救台湾、要求“中国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更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台湾与大陆有割不断的渊源!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