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新一轮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各国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中国的经济也遭遇了很大的冲击。股市、楼市、进出口贸易、乃至制造业等各类实体经济都相继受到影响,尤其是民营资本的中小企业,更是处境艰难。企业的停产、倒闭,使劳动力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一步突显,成为各方关注的社会问题。我会的省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在省“两会”期间,对于在目前仍在肆虐的金融危机之下,企业如何求生存、谋发展,劳动力如何保就业等问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以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献智出力。
——委员代表议政访谈录
春 晓 整理
企业应抱团过冬
切勿盲目转型
周德文代表一直强调:中小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承担着大量社会就业;中小企业承担着出口的大部分,推动这经济增长。他认为,只有直接减税,才能惠及每个中小企业,才是“治本”之举。在“保增长”的今天,减轻中小企业税负,既不是拿财政的钱去补贴中小企业,也不是帮助应该在结构调整中淘汰的企业,而是将本来负担过重的中小企业的税负,降到一个合理的程度。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瓶颈,多次降息,扩大贷款规模,增加信贷投入,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转型是好事,但单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很难完成转型。很多企业都是作坊式的,要转型得有大笔资金。钱从哪里来呢?为此,他建议:像温州的民间资本应该进入金融领域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给民间金融以合法地位。
与此同时,周德文代表还提出:企业不能盲目转型。他说:“转型不是所有企业都适用。我要提醒广大中小企业,第一步不是转型,应该是行业整合、抱团取暖。即使转型也要因‘企’而异,要针对不同企业的自身情况,进行行业内兼并整合、升级、转型等灵活多样的 ‘转型’。”
危机面前
企业更要担起社会责任
赵光育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在面对金融风暴袭来,企业订单减少,开工率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裁员方式,有些也是无奈之举。但是企业必须三思而后行,因为光靠裁员未必能救企业。一方面,《劳动合同法》确立了保护劳动者的原则,裁员成本远远大于以往。另一方面,在企业漫长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困难和不利情况是必然的,如果不对员工负责,不顾员工生存,贸然裁员,还会影响军心,丧失不可多得的发展机会。对于不得不裁减的人员,企业应依法做好善后工作,做好经济补偿。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面对企业的裁员行为,劳动者利益的保障是一个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大问题,需要在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都有比较完整的一整套机制,赵光育委员认为 “社会协商”不失为一条较好的途径。即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在国家的法律框架内进行谈判、协商,解决双方关心的问题,并达成协议,这种有效的“社会协商”机制可以保证社会和劳动关系的稳定。同时,作为劳动者要在企业里发挥作用,保护自己的利益,不仅包括在合适的岗位就业,还要提高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
“在经济困难时期,企业首先更应该承担并履行好自己的经济责任,其次还应该承担解决就业的社会责任,创造不减员而能增效的经验,尽量减少把人员推向社会而增大就业压力。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赵光育委员说。
他还建议企业要走好扩大内需这步棋。只有经济稳定,消费、投资、出口的步子协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才能得到改善。具体从客观环境来讲,要处理好国有大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的关系,国资退出竞争性产业领域,是市场化改革的一条基本原则,要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同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比例,这在当前是对中小企业最直接也最有实效的支持。对企业而言,要通过练内功、提素质、降价格、延账期,争取多接订单,以数量补价格,开源节流,互相扶持,把损失减到最低。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
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王健委员呼吁:“为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大力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根据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省政府将投资建设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全省高校和各市地要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孵化平台,与风险投资机构建立联系。高校要选拔、推荐具有较强创业愿望和浓厚创业兴趣的大学生进入校级创业培训和孵化基地,为他们提供创业政策解读、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研究、模拟和真实的创业实践等服务,使大学生尽快掌握创业技能,做好创业准备,成为创业带头人。”
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王健建议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首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有就业机会,学以致用,特别是职业教育更要注重与社会的紧密接轨。高校要优化教学计划,加强教师的创业实训工作。可由学校统一安排,一方面提前接受创业与技能培训,一方面可利用寒暑假进入对应企业实践,真正掌握最新知识与技能,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在学校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将其作为传统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个环节,或根据专业需要,直接将创业项目代替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让大学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为自己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真正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指导工作由各地政府搭建服务平台来提供相关帮助。要充分利用目前各学校已经建立的实训基地,不再盲目建设。
他说,基地可通过租赁或合资方式,同时补贴企业提供培训服务,要求企业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岗位培训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也发挥中小企业人才“孵化”的作用。建议在各地政府建设的创业园中划出部分支持大学生创业,使高校创业园与社会创业园相结合。前者面向在校生,后者面向毕业生,在使用中可以校内向社会开放,社会向学生开放,不要集中在偏远区域管理,不利人才与信息交流,由此实现阶段性创业支持。
就近就业
以创业促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增加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完善落实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降低创业门槛,把小额担保贷款、贷款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扩大到城乡所有创业人员”。对此,肖锋代表非常赞同。
他说,这些政策不仅对农民工是个好消息,对大学生也同样好处很多。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回去后,把在大城市学到先进的知识和理念,用到在老家创业上,肯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这样一来,不仅自己的就业问题解决了,而且还能带动一部分人实现就业。”肖锋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同时,肖锋代表也建议社会舆论要保持冷静,要告知大学生可能遇到的风险,不提倡“全面创业”。他认为,大学生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简单地说,就是“血要热、头脑要冷静”。高校要逐步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根据社会的需要、产业的发展,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解决好教育和社会需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