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 强
一提起朝鲜,上了年纪的人自然会想到抗美援朝这段血与火的历史,朝鲜和中国是同时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又几乎同时建立人民共和国的东亚友好邻邦。
今天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已经成功地走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人们过上了真正舒心的日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已是被实践印证了的真理。但是,在今日朝鲜,你看到的是一个艰难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行进着的,仍然较贫困的国家。
豆满江那边
去年八月的一天,我们来到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的圈河口岸。
吉林省和朝鲜以图们江为界河,朝鲜人称图们江为“豆满红”,传说因为江的两岸曾经遍植大豆而得名。短短500米江桥,以桥心为边界,朝方的250米桥栏已是锈迹斑驳,与中方桥栏形成了鲜明对照。
过了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朝方边检大楼上方的一条醒目的标语:“21xxxxxx”。我问朝方翻译陈先生,得知全文为“21世纪的太阳金正日将军万岁”,类似的标语,如“伟大的领袖金日成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等等,在后来的行程中,随处都可以见到。
朝鲜的公路,还是黄泥土路,尤如我国六、七十年代的乡村道路,晴天叫“洋(扬)灰”路,雨天叫“水泥”路。我们所乘的车是日本淘汰的老式客车,没有空调装置,车内闷热难当,只好开窗透气,也顾不得扑面而来的灰尘了。
车窗外,地里的庄稼只有珲春的一半高,最明显的是玉米,茎矮叶黄,蔫不拉几的。路上那些匆匆行路的人脸黄肌瘦,背着行李或赶着牛车,一些妇女头顶着包裹,令人联想到文革时中国农民缺吃少穿的景象。远远望去,那些散落在田间的农民住房,多又矮又破,与我国延边州农村的朝鲜族民居不能同日而语。
与我们同车前往的还有十多位延边大学的朝鲜族师生,闲聊中了解到,出于同族情谊,他们对朝鲜的情况很是关心,谈话间神情凝重,但又显得无可奈何。
从口岸到目的地——成镜北道(省级)罗先市仅48公里,但汽车在山间土路上整整走了两个小时才到达。
罗先市见闻
罗先,实际由罗津市(相当于地级)与先锋郡(县级)合并而成,现由朝鲜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称为自由经济贸易区。它是一个面临朝鲜东海(属日本海东朝鲜湾)的港口城市,有罗津港和先锋港两个中型港口,海运交通便利,据说8个小时就可以抵达日本。陆路除公路可到中国珲春外,准轨铁路与图们市相连,窄轨铁路到俄国哈桑区也很方便。
罗先市有人口15万,其中罗津市区8万。由于这是朝鲜对外开放的试验区,吸引了不少外国投资者和观光旅游者,当然大多数是中国人。
在罗津港,我们看到停泊着几艘挂着朝鲜国旗的小型货轮,码头上有数座仓库,据翻译讲,这些仓库基本都是中国企业包租的,进进出出的货柜车也多是从珲春往罗先运货的,可以说这是中国延边州借港出海、转运货物的一条捷径;在海水浴场,我们还意外地看到了“娃哈哈”的广告遮阳伞插在海滩上,让来自杭州的我们着实激动和感慨了一番。后来,在许多地方看到所卖的商品几乎全是中国的,我们也就不奇怪了,只是价格都比国内贵一倍以上。
我们还逛了罗先市农贸市场,里面摊位不少,但设施仅相当于我国内地八十年代初的水平,而且对中国人是毫不留情地“宰客”。如一只海蟹卖10元人民币,按朝鲜职工平均收入200-300朝元计算,只能买1-1.7只海蟹,若按罗先市职工人均收入1500朝元计算,也只能买8.8只,因为朝元与人民币之官方比值为17比1,但实际上是有价无市,黑市为100比1,我在外贸商店就以1元人民币兑换了100朝元。可见这只海蟹价格之离谱了。
罗先市内居民住宅多为三至六层,看不出用的是何种建材,反正外墙没有水泥砂浆,更不用说是马赛克或面砖了。从外形看墙面凹凸不平,每户人家那小小的阳台上也没有什么晾晒着的衣物。我们住宿的罗津宾馆,是与旅日朝鲜人合资的,在当地算是不错的建筑,但内部设施已相当陈旧,晚上还停了几次电。宾馆内的商品特别贵,一份对开大小的罗先市中文地图要价15元人民币或1.5欧元(朝鲜禁用美元,但通用欧元)。房间内的电视机只有两个频道,图像模糊不清。整个晚上,一个在播放歌舞节目,一个在播放抗美援朝时期的电影。
市区道路大多是柏油路面,但路的两边不设人行道,相当于六十年代我国的县城道路。汽车不多,那些小轿车、吉普车都是军队或政府部门的。自行车倒不少。街道上行走的朝鲜人,无论男女,个子都不高,很少有超过1.70米的,男人穿着以金式(金正日)服装为多,也有一些是短袖夹克衫配宽腿太子裤,颜色基本以黑、蓝、灰、咖啡色为主;女子也都穿着衣服裤子同色的服装,穿花衣服的很少,穿裙子的几乎未见。男女服装质地多为“的确凉”。穿朝鲜民族服装的姑娘只在宾馆和定点的商店内有,那就是服务员,只有这些化了妆的、修饰过的衣着鲜艳的服务小姐,才使我们想起《摘苹果的时候》反映的朝鲜人民幸福生活的景象。
我们参观的“渔民居住点”,其实是专供外国人“观赏”的样板房,房子内外装饰一新,比我们在赴罗先途中所见的农民住房高大宽敞得多。房间内冰箱、彩电、收录机、沙发等全有,榻榻米上还盘腿坐着一位老太太,我进去打开冰箱门,里面空空的,并未通电——纯系摆设而已,我打着手势问里面站着的一位妇女:“你住这儿吗?”她目光呆滞地摇摇头。说明她是来“上班”的。
观看罗先市少先队员演出,是我们参观的内容之一,那座剧场设施简陋,参加表演的学生表情夸张,其笑容可以用“合不拢嘴”来形容,因为自始至终,所有上场表演者都将一种僵直的微笑定格在脸上,由于听不懂朝鲜语,我向延边的学生请教,他们说节目都是一些歌颂金日成、金正日的内容,其中一首唱道:“全世界羡慕我们”,真令人抚膝长叹。
在罗先市,最好的建筑就数“先锋革命纪念馆”了,可见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对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视。该馆陈列了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金日成将军在白头山(我国称长白山)森林营地打游击开始,直到20世纪末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还有金正日的成长经历与成年后的革命业绩、金正淑(金日成妻子)的战斗事迹与牺牲情况等,图文并茂,布局精美。纪念馆内还有一片用白头山松树实体模拟成的当时的游击队密林营地,让参观者回味或了解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场景。整个展览看完后,令人对金氏三位伟大的革命家肃然起敬。
白头山子孙
朝鲜在公元前3世纪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公元1世纪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再经过新罗国、高丽国、朝鲜国几个阶段后,李氏王朝统一了整个半岛。1910年8月,朝鲜被日本占领,沦为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前苏联和美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北、南半部,1948年南部建立了“大韩民国”,同年9月9日,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
朝鲜的国名意为“朝日鲜明”,即清晨之国。其国土面积为12.28万平方公里,人口2200万(1996年数),是单一民族国家,通用朝鲜语。那天接待我们的朝方翻译陈先生在介绍朝鲜情况时,说:“朝鲜总人口为7000万,其中北方2000多万、南方4000多万,还有在国外的朝鲜人700多万。”事后我分别向陈先生和同行的延边大学师生问起此事:“这700多万在国外的朝鲜人是否包括朝侨和中国延边州等处的朝鲜族人?”答案是肯定的。在朝鲜,朝鲜人的一种强烈的超越国界的民族意识可见一斑。
朝鲜人十分崇尚白头山(即我国境内的“长白山”)。在罗先市的宾馆、餐厅、商店等室内公共场所,最显眼的位置都有展现“白头山”之雄浑伟岸的大型壁画。一些画着金日成、金正日父子俩亲切交谈场面的壁画都以“白头山”为背景,陈先生介绍:白头山是朝鲜革命的圣山,也是朝鲜族人神圣的“祖宗之山”。据我国延边州的官员介绍,韩国人也因为崇拜“白头山”,但朝鲜方不让其入境,只好千里迢迢从汉城转道北京飞往延边,来拜竭“长白山”。
默默的祝愿
朝鲜是一直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并努力实践着的国家,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但对公民的教育、医疗、住房都实行包干(配给)。朝鲜的义务教育到高中毕业为止,而且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能升入大学,翻译陈先生就是罗津大学汉语系的毕业生。朝鲜的城镇职工都有劳动保险与公费医疗,尽管医技、药品、医械的档次不高。朝鲜居民住房也类似中国改革开放前,由单位分配,向房管部门申请使用,而且全部免费,当然住房面积不大。这些完全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低水平、广履盖。
与我们同行的延边大学师生,在入境时携带了大量的食品,一开始我们感到奇怪,后来才明白——在朝鲜儿童为我们演出结束后,他们与之合影留念,并赠送了饼干、蜜饯、饮料;——在朝鲜的宾馆与餐厅,他们向服务员送去食品与小纪念品;——在朝鲜海关、在返程归国途中,他们将食品一一分送给朝鲜人。
在中国的朝鲜族老人,有许多亲戚、朋友在朝鲜生活着,对于目前朝鲜的经济、生活状况时有所闻。他们及其下一代对自己同祖同宗的同胞,有着难以言表的感情:从民族类别和风俗习惯上说是相同的,语言文字上是相通的;但从国别上却是两个国家,而且意识形态不同。中国解放50多年来,尽管前进的路上有过许多曲折,但现在的生活都是富裕的或脱离了贫困,尤其象延边州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有优惠的政策。由此及彼,这些朝鲜族的青年学生到罗先去,既是观光,又作为寻根访祖的机会,同时也要了却心愿——表达一种感情,祝愿朝鲜人民的生活早日富裕起来。
在街上,我们试图接近朝鲜老百姓,但他们因社会的封闭造成的严肃表情与我们这些来观光的外国人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只有那天在海滩上的巧遇,使我们看到了朝鲜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另一面。
那天正逢公历8月15日。在朝鲜,重要的节日有:金日成诞辰的4月16日、金正日的生日2月16日都叫“太阳节”,4月25日是人民军“建军节”,9月9日是“国庆节”。8月15日是“解放日”(也称“光复节”)。这一天企事业单位均休息,人们可以有组织或自行结伴去游玩。我们在罗先市的琵琶岛餐厅吃饭时,看到海滩上有许多朝鲜人唱着歌、跳着舞,热闹异常。看到我们这些中国人,他们热情地用手势邀请我们一起跳舞,还让小孩子演唱中国歌曲《南泥湾》、《茉莉花》等,看到我们的参与,他们更加兴奋了,又唱又跳,一曲终了又来一曲,最后大家合影留念,依依不舍地与我们挥手再见。我想,中朝人民毕竟有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不会忘记两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历史。
回到中国已经有一段时日了,但在朝鲜的所见所闻不易使人忘却。那些在黄土公路上赶着铁轮牛车默默前行的农民,那些在沙滩上充分释放着自己情感的歌者、舞者,还有那些每天上班前顺路去金日成纪念碑敬献鲜花的虔诚的百姓,他们一定也向往着过上富足而美好的生活,祝他们能早日如愿,默默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