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省政协委员汤有祥谈教育
钱 坤
三月的安吉,山花初放,草长莺飞,新绿装点山峦,时有绵绵春雨,淅淅沥沥,下着,下着,这雨似乎是成了江南春天的象征。这天,正好雨后放晴,我们即相约与汤有祥相晤,他很欢迎。我们驱车前往,见面是在上墅私立高中的一间朴实无华的小会议室。
闻名天下的“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上墅学校,以最新的面貎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对它早有所闻,而这所学校的创办人汤有祥老师,我记得,十多年前,在学校刚创办时,我们曾匆匆地见过面。兴许,那时是他最艰苦的时期,他辛苦奔波、行色匆忙。十年后,我们再在新校舍相晤,真是别有一番感慨。我从窗外望着学校几幢白色的、前后非常整洁的教育楼,还有那随春而来,长得绿油油的草坪,曲径上由竹松夹路,眺望校外近处岩壑,郁郁葱葱,甚有幽意。也许由于今年冬季似乎太长太冷,春来了,见山中好风景格外温馨。当即冲口而出:“汤校长,你选了这块风水宝地办学,眼光独具。这清静之地,才是读书的好地方!”老汤听了我的话,似乎不忙回答,先为我们沏茶,一边说:“你们特地来和我漫谈教育,我很高兴,我上午什么事都放着不做,待我向你们慢慢介绍……”
他说,这二十年来,上墅私立高中经历了一条崎岖坎坷的办学之路。其发展历程,既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铸造辉煌的成功史。今天的上墅私立高中能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中国竹乡大地,当然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也是自己带領一批批老师们,艰难跋涉、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做大做强的丰硕成果……听了他的话,我眼前即刻闪现出他初起时,在自已家门口土地上,辟地造屋,热诚请师,含辛茹苦、一如“武训”般办学情景。同时又想起,二千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他到处奔波于齐、鲁、卫、楚等国,过匡城被拘留、在卫国被监视,他吃粗饭,喝清水……那遥远之联想,在我们面对面和汤有祥谈教育时,这些中国教育文化史上的往事,顿时就和我们拉近了距离……
相谈时,我不时向他提问:“汤校长,你二十年之奋斗,扑全力打造了安吉上墅私立高中和宇翔外国语专修学院,目前你正在大发展中,而作为一校之长,你心中一定有喜有忧,我想听听你的忧患意识是什么?”
“我忧在两个字:竞争!”汤校长马上脱口而出。紧接着他又以挑战的姿态向我们说:“民办学校靠什么支撑?一是质量,二是凝聚力。我常跟老师们讲的一句口头禅是,我们靠实力突围!”
好个靠实力突围!的确如此,汤有祥的办学立足点,是定位正确。那就是跟着市场走,培育应用型人才。一个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如定位错了,就会困难重重,难于发展。笔者曾考察上海二所民办大学,即上海建桥学院和思博学院,他们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适应需求。于是,几年来登上了教育发展的快速列车。
而汤有祥也正是如此。他告诉我们,他的学校,以一门外语为主,如今,学校已经走出国门,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合作办学,这路子也越走越宽。当谈起合作办学时,他不无欣喜地对我们说:“进我们学校,收的是差生,但我们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外语,在托福、雅思上,我们学校已可免考进入澳、加继续深造。我们的另一条路是:强化日语,然后劳务输出,到日本工作,赚了钱以后,回国走“小老板”的道路。如今,我们已经培养出了一些小老板自主创业群体,他们既奉献社会,又回报学校。我们学校又办起了实践基地,构筑各类平台,让这些青年受到国内外知识的熏陶,促进其全面成长……”
面向社会,适应需求,是汤有祥校长办学的成功之道。在铺垫学生走向成功路上,他又大处着眼,细处入手,营造校园文化、挖掘课程外的素养,雪球效应、助推就业等等……可以说,汤校长日夜都在寻求、探索和突破之中。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位叫周朴的唐代诗人,他为安吉留下了一首美丽的诗: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在我们见了汤有祥校长后,在这首唐诗后面,还想再加上一句:(禹力不到处)金竹出苕溪!我想,这“禹力”、“苕溪”,这“金竹”,不就是天时、地利和人和吗?不就是构筑我们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