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火车站何以称为“杭州城站”
一位外地旅客要去杭州火车站上火车,问了一位杭州市民:“去杭州火车站应坐哪一路公共汽车?”这位杭州市民回答:“你究竟去杭州火车东站,还是去杭州城站?”这位外地旅客一时被弄糊涂了。原来杭州城站就是杭州火车站。说实在,不要说外地人不知道杭州火车站就叫杭州城站,就连许多杭州人也不知道杭州火车站为什么要叫成“杭州城站”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介绍一下杭州火车站的发展历史: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建沪宁(上海至南京)及苏杭甬(苏州经杭州至宁波)铁路,1898年10月诱迫清政府草签了《苏杭甬铁路草约》,1905年,美国商人也蠢蠢欲动,图谋垄断承揽浙赣铁路的建造业务。西方列强的巧取豪夺激起了浙、苏两省爱国绅商的义愤,不仅拒不承认合同、坚决不用公款,而且强烈要求废除该约。为此,浙江省成立了商办的“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推选浙江绅商、原两淮盐运使汤寿潜(1856—1917年,浙江萧山人)为公司经理,着手筹办浙江的铁路建造事宜。时年50岁的汤寿潜就这样进入了浙江铁路甚至中国铁路的史册。他顶住来自清廷和列强的重重压力,通过动员“工商各界、缩衣节食、勉尽公义”来公开投股。在爱国激情的召唤下,从绅商到普通百姓认购极为踊跃,至1906年5月,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已筹资400多万元。鉴于资金有限,要修建杭甬铁路根本不可能,汤寿潜决定先从闸口起,经南星桥、清泰门、艮山门的城墙外地段到拱宸桥修建一条江墅铁路支线(全长16.135公里),为今后造更长铁路积累经验。1906年11月14日,江墅铁路在凤山门外的罗木营举行了开工典礼。当时的清泰门站就设在清泰门外东北侧300余米处(即现在的杭州市自来水厂位置)。1907年8月23日江墅铁路正式通车。通车后,杭州城里人要到城外的清泰门站上下车甚感不便,尤其在早、晚,乘客还要等城门开放时才能进出城内外。汤寿潜先生的女婿、刚从美国回来的马一浮(1883—1967。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之一,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与书法艺术家,有“儒释哲一代宗师”及“国学大师”之称),针对这一弊端给丈人出主意,建议将清泰门站移至城内。这一修改谈何容易,火车站设在城内,铁路首先要破两处城墙。翁婿俩通过各种渠道颇费了番口舌,终算被清政府钦准了,铁路线破了清泰门北和望江门南两处城墙。1909年(宣统一年)开始修建杭州城内的火车站,1910年才将清泰门站迁移至城内,改称“杭州站”,因是城内之站,所以人们又习惯称“杭州站”为“杭州城站”。
当时修建的杭州城站,是一幢西洋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两层楼站房,建筑面积共1210.77平方米。票房及候车室共三个,旅客站台两座,其它站台三座,货物仓库一座。站房两侧对称,中部三楼建钟楼雄观,屋顶柱墩砌尖塔可瞭望。钟楼下方用楷书写着“杭州城站”四字。
1912年12月10日,孙中山先生察看了杭州钱塘江江防,午后在闸口乘江墅火车赴拱宸桥参观了商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同年8月13日,淞沪战事发生,10月13日、15日,日本鬼子对“杭州城站”进行了两次轰炸,大部分站房被炸毁,1937年12月24日,杭州在日军的铁蹄下沦陷。
杭州城站后经修复,再搭出临时棚才勉强维持运营。1941年日伪当局出于自我的需要和迫于社会各界爱国群众的压力,不得不考虑重建杭州站。据收藏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日伪资料中查出:杭州站于昭和十六年(公元1941年)三月二十六日开工,经过整整一年的建造,于昭和十七年(公元1942年)三月二十一日竣工,不久就投入了运营。
新建的杭州站采用日本奈良时期的古建筑形式,砖木混凝土结构、大屋顶、绿色琉璃瓦、清水墙体、斗拱飞檐,檐口角上有4个铁铃,寓意吉祥如意,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和杭州古城交相辉映,成为杭州的标志性建筑。这一建筑一直延用到1997年。
随着杭州客运量的日益增加,老城站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从下面一组杭州站年发送旅客量的变化即可看出:1950年130.4万人次;1960年273.2万人次;1970年220.1万人次;1980年501.9万人次;1990年892.6万人次。1997年6月26日至8月15日老城站终于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原址上一座规模宏大的现代化新客站。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杭州城站的来历,在1999年12月28日杭州新客站正式启用时,在新客站的正前方国旗旗杆下由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浙江台州人)书写了“杭州城站”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刻在紫红色的花岗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