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人物春秋)人生价值在于奉献

记民进会员、余杭区政协常委、杭州市劳动模范、舞蹈艺术家罗倩萍

 

 

  上篇:不断创新

  打造余杭文化金色名片

  公元一九九七年的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难得探亲的罗倩萍在四川成都家中吃了早饭后,正在洗碗,突然电话铃响了,接电话的父亲说:“倩萍,是找你的。”

  罗倩萍听了一呆:才刚回来,有谁会来电话?想着便接过话机,原来,电话是浙江省群艺馆打来的,说是省里即将举行大型文艺演出,《余杭滚灯》也是节目之一,为此,省里决定让她担任余杭滚灯和另三个节目的执行编导,希望她能尽快赶回来。

  放下话机后罗倩萍心里犯起了嘀咕:一边是自己难得回老家想尽尽对年迈父母的孝心,一边则是自己热爱的事业。深知女儿个性的老父亲早看出她的心思,挥挥手说:“我们没事,你还是赶紧回去做你的事吧!”父亲还马上出去给她买来了返杭的机票。

  就这样,罗倩萍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杭州。可当她未曾回家便风尘仆仆地赶到省群艺馆时,看到的却是余杭文化局胡局长和省群艺馆负责人的争论。

  胡局长认为:《余杭滚灯》这个节目实在太差拿不出手。而省群艺馆负责人却坚持说《余杭滚灯》既然是已定下来的节目,这次演出就一定要上。最后,还是胡局长妥协了,但表示:要上就必须上最好的,不能丢余杭的面子,并当即把节目改编的任务交给了罗倩萍。

  说起《余杭滚灯》,罗倩萍心里还埋着一个小小的情结。那还是在她刚来余杭群艺馆工作不久,在参加翁梅乡下民间活动“出庙”时看到有几个木讷的壮汉举着一支木棍,上面顶着一只用毛竹片编成,里面还装有燃着蜡烛竹编小球的大球,在上下舞动。当时她的眼晴一亮,觉得这个节目虽然粗糙,却挺有意思,旁边同事告诉她:这是当地的民间艺术叫《余杭滚灯》,已有八百年的历史,是最近才被挖掘出来的。罗倩萍心想,以后若有机会,一定要为它做点事。这不,现在机会真的来了。

  接受任务的罗倩萍,立即忘我地投入了对《余杭滚灯》的改编,那段时间,罗倩萍心里只想着滚灯,吃饭想滚灯,睡觉想滚灯,走路想滚灯,甚至在她晚上做的梦都和滚灯有关。最后,连她的丈夫,女儿也都被感染了,家里什么话题全都围绕着滚灯转。在了解了滚灯历史渊源和查阅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她又利用自己多年从事舞蹈艺术的经验,在《余杭滚灯》中糅合进了许多优美的舞蹈动作,并在道具和节目的编排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给《余杭滚灯》这个民间传统艺术赋于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并使之具有了舞台表演的审美感和艺术感。通过不到二个月时间不分白天黑夜的玩命般的拼打,最终,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余杭滚灯》,以传统与现代水乳交溶的手法,推陈出新的面貌,全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文化局胡局长在看了这个节目后,连声道:“想不到,想不到,了不得,太美了!”

  付出的就会有回报。果不其然,《余杭滚灯》一炮打响,在浙江省举行的全国第六次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东海明殊”大型文艺晚会上,《余杭滚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其强烈的民俗风格,新颖优美的舞姿,刚柔间的完美结合和“流星灯”、“甩手灯”等巧妙的创新编排而一举荣获了金奖。

  从此,《余杭滚灯》声名鹊起。通过罗倩萍一次次对节目进行创新改编,加工提高,把舞蹈、戏曲、武术、杂技融合到这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中。《余杭滚灯》开始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真正成为余杭文化的金色名片。

  几年来,《余杭滚灯》多次摘取了省市乃至全国文艺大赛的金奖和一等奖,并代表浙江进京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盛大联欢晚会。去年初,《余杭滚灯》又代表亚洲参加了法国的尼斯狂欢节,让罗倩萍和演员们感到兴奋的是,在法国的国家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还特意播出了《余杭滚灯》节目,法国的许多报纸媒体都刊发报导了剧照和评论文章。专业评论家说《余杭滚灯》极富魅力,非常具有东方文化色彩。并称它为“中国红”。

  《余杭滚灯》不仅为余杭争了光,更为祖国争了光。

 

  下篇:执着追求

  结出群文艺术累累硕果

  一九九0年,35岁的四川妹子罗倩萍告别了她独舞、领舞并多次获奖的歌舞团,告别了乐山大佛和自贡花灯,来到了把她作为人才引进的江南小城——余杭。从此,在余杭文化馆,她的艺术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曾问过罗倩萍:“四川和浙江的地域文化不同,而作为舞蹈演员和做群众文化工作更是不同,你刚来时一定不太适应吧!”

  罗倩萍回答道:“那是当然罗!我还记得当时排了一个舞蹈节目,演出后就有人说这个节目怎么川辣味特重?哈哈!”

  “不过我适应性还是很强的,加上我特别喜欢往乡下跑,与乡民们聊天,所以我一个不小心,便很快成了还算正宗的余杭人了。”罗倩萍诙谐地笑着又补充道。

  的确,罗倩萍到余杭下的第一个决心就是深入生活,熟悉余杭。那波光粼粼的丁河,炊烟袅袅的农家,小桥流水塘栖,梅花幽香的超山,到处都留下她轻快的脚步和爽朗的笑声。她在乡村的农民家过夜,聆听田畈里的蛙鸣;到村舍和农妇交谈,品尝烘青豆茶的清香;去双溪竹筏漂流,嬉戏清冽的碧水;于西子湖上泛舟,感受如江南女性那脱俗的妩媚;来良渚文化博物馆拓宽视野,瞻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而这些都为她日后的群众文化舞蹈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许多人提起罗倩萍都称她是一个工作狂,其实,熟悉罗倩萍的都知道,她是个对舞蹈艺术极为痴迷的人,她可以什么都不在乎,因为舞蹈艺术在她心里装得太满太满:开会她会走神,走路也会走神,和别人讲话时会走神,独自一个人坐着更会走神,而每一次的走神不久,都会从她头脑中走出一个新的节目创意。

  在罗倩萍的时间表里,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休息时间,双休日要找她,去排练场总能寻得到她,晚上排练节目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好在家人对她的艺术追求很理解,在国税局工作的丈夫是电脑方面的技术干部,原本对群艺工作一窍不通,可时间一久,他竟也成了大半个行家,罗倩萍有了新作品总会先拿给丈夫看,而丈夫也会毫不客气的品头论足一番,有时还会来一下甜蜜的争讨。女儿虽说对母亲工作第一却很少顾她有那么点意见,但家中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她从小就耳濡目染成为舞迷,她读的就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首届群艺专业,毕业后在街道文化站工作,颇有点要继承母亲衣钵的味道,不必说,自然是母亲的“好朋友”了。

  正因为罗倩萍多年来对艺术执着的追求,最终使她在群众文艺这块园地里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光是安在罗倩萍身上的头衔和荣誉就有几十个,她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省市舞蹈家协会理事、区文联常委、舞蹈家协会主席、余杭区政协常委,杭州市劳动模范、余杭名人等等。而她所创作的节目在全国及省、市、区获的各类奖项更是多达一百多个,仅是《余杭滚灯》这个节目就获得过全国大赛三个金奖和首届全国“山花奖”、广场民间歌舞“金桂奖”、省群星奖等。《渔娘曲》则获文化部的“群星奖”和省第四届音舞节创作、表演两个一等奖……。

  面对眼前那么多的荣誉,罗倩萍却看得很淡,她说:“我只是个从事群众文艺工作的普通人,而荣誉不过是领导和群众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和肯定,其实,如果没有这些我也会认真地去做,因为,我喜欢我的工作,我热爱这个美的事业。”话说得朴素实在,罗倩萍就是这样一位平凡却又做出了不平凡事业的人。

  作为党派成员和区政协常委,罗倩萍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她热爱民进组织,关心政协的工作。每次的民进活动,不管工作再忙,她都会抽出时间积极参加。而每年的政协会议,她更是要带上好几个反映社情民意的提案去参加,连续四年她都被区政协评为双好委员。

  采访结束后已是晚上7点多钟,罗倩萍和我告了别,便又急匆匆地赶去排练另一个节目。回来的路上,我望着满天的星星,不禁十分感慨,罗倩萍这位一生追求美,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的女性,至今住的仍然是丈夫许多年前分的只有六十多个平方的房子,两夫妻每月的收入加起来还不到五千元,而女儿虽然在街道文化站工作却也只是借用,生活似乎不那么的尽人意,但她却无怨无悔,执着追求事业。就象是那天上的一颗星星,尽全力为夜行人照着光,在这种精神面前,钦佩之情不由在我心底里油然而生。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