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观对浙江、中国师范教育的贡献和影响
蔡惠泉
爱国的民主的乡村教育家金海观,在位于萧山的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湘师”。该校于1952年1月至1957年10月划归萧山,易名“浙江省萧山师范学校”)长校达25年之久。他精于治校,长于教学,团结教师,热爱学生,有口皆碑。湘师曾是萧山的最高学府,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和周边省份,70多年来,2万余名校友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其中一部分成为党政军各界要员。湘师是萧山打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文化教育金名片。成就湘师办学育才美名,功绩首推金海观。湘师和金海观的影响将延及几代人甚至更长。萧山是提供湘师生存、发展和金海观实践办学主张的一方热土。
一、湘师在浙江、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地位
有关这一方面的命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金海观去世九年再举行追悼大会,重新评价其一生的功绩以后,湘师校友和社会各界回忆、研究撰文颇多,其中当年的杭州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大人文学院院长、中国史学会理事、省历史学会会长,又是湘师校友的金普森作了经典的阐述:“在浙江的师范学校中,湘湖乡村师范独树一帜,在浙江甚至全国都具有重大影响。……湘湖师生在实践过程中,有不少创造。特别是1932年2月金海观接任校长以后,推陈出新,使湘师日臻完美,在教育制度、教学设施与教学方式等方面,更富生机,颇具特色,为我省、我国师范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金普森指的最突出的贡献表现为:施行“改革”。继生活教育制,先后又有弹性制和创建的“工学制”、“战时教育制”;强调“乡村”,重视整个乡村社会的改造;突出“师范”,重视素质教育;民主办学,沟通精神等等。
金海观办学,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把培养人才、唤起民众、改造乡村落后的生存环境、振兴中华作为宗旨。他主张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生产、实际操作相结合,把改变农村状况,提高农民觉悟和国家的富强相联系,使课堂教学和全民社会改造实验有机溶合为一体。在办好母校的同时,办好各类“子校”——附设幼稚园、小学,数以百计的民校和多个文艺团体、生产实验指导组等。湘师的影响决非仅仅是办学培养师范生——“湘师建立之时,恰是中国教育转型之机。她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步。”学校教育学生爱国、爱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美,追求真理,敌我分明。因而一直被誉为“浙东民主堡垒”。学校不仅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教师,遍布国内各地,促进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而且在1949年的之前和之后,分别有两个三分之一的在校学生参加革命队伍,成了建立、建设新中国的生力军,成为国家的栋梁。湘师是国内教育界公认的办得成功的一所师范学校。(金普森《从浙江师范教育的发展看金海观的贡献》)
尤其要强调的是,八年抗战期间,面对山河破碎、烽烟四起的战乱局面,湘师师生在金海观校长“决不让湘师在抗战期间有所谓最后一课”和“战事不结束,一定同大家共患难、不离开”的铮铮誓言激励下,南迁流亡办学,辗转浙西南、闽浙山区,七易校址,历尽艰辛,办出了学校的特色和品味,引起了民众和青年学子的关注。湘师如一支队伍雄壮的宣传队,似一架功能齐全的播种机,象一束寒夜里燃烧不尽的冲天火炬,在浙江,在中国宣传抗日救亡,播洒科学和民主,唤起劳苦大众。
什么叫作爱国,什么叫作民族的脊梁?湘师在南迁途中的“战时教育制”可为佐证。当时的师生自身温饱难顾,性命旦夕可虑。但他们活跃在敌寇的战机下,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爆发出民族的怒吼。
湘湖音乐团——救国会音乐团——喈喈歌咏团,嘹亮的、振奋人心的歌声从钱江畔一路唱到浙西南山区。歌剧《军民进行曲》、《农村曲》,创作的《茶馆小调》、《古怪歌》、《五块钱》等音乐作品,在土制的“煤油箱胡琴”等的伴奏下,为当地的村民不知早多少年送去了文明的信息。
醒民抗战剧团演出话剧《汉奸的孙子》、《中国怒吼了》、《暴风雨》、《古城的怒吼》、《长夜行》和《桃李春风》、《放下你的鞭子》、《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多个剧本,有时一年多达40多场的巡回演出,充分发挥了文艺宣传、教育、团结民众的功能,为抗日救国和爱国民主运动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湘师除了举办各类宣传教育文明健康生活、科学种田和文艺、体育等由当地民众参加的活动之外,还在各地创办大量的民校,仅以1938、1939两年为例,在松阳市古市镇办了91所147个班,就读的民众学员达4300余人。“小先生”充分施展了教学才能,“教育担”①在“战时教育制”实行期间,把文化科学、时事政治等送到大山内、小村庄和闭塞的村民家中。1938年8月23日,《上海译报》发表题为《战时浙江文化界》的报道,对战时湘师的民教工作评价很高,指出“其中最埋头苦干而著有成绩的,要算浙江的晓庄——湘湖师范。……干着组织民众,训练民众,并教育民众的工作。……把这种精神散播到全浙江、甚至全中国去。”1947年9月联合国文教组织远东区基本教育研究会议在南京召开,湘师编印的《本校实施基本教育工作报告》一书和“教育担”一副,在会上展出,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和国内、国际人士的关注。
二、金海观对湘师生存、发展的贡献
没有金海观,就没有湘师的发展。没有金海观,就没有在抗战八年流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湘师精神”。鲁迅曾论述过拿破仑和他带领反封建势力的军队两者的关系,并以翻越阿尔卑斯山这一细节为喻。其实关于英雄和时势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就我们的国情来说,某一个决策拍板的人,或者一个决策拍板的集体,决定了几亿人的走向和命运。当年,人们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分饼”和“发扬麻将风格”(柏杨语)上;现在,早已把这些精力用在了生产做饼的原料、制造做饼的机器以及改进饼的口味,增加饼的营养成分、花式品种的研究等方面。这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最根本的区别。
假如没有金海观,或许湘师在创办十年之后即烟消云散。日寇的一把火,把湘师在湘湖定山的校舍烧得只剩下断垣残壁;日寇飞机的炸弹,把流亡办学到松阳古市广因寺湘师本部的师生炸得血肉横飞;骇人听闻的鼠疫,使南迁到庆元黄坛的湘湖人雪上加霜;当时政府教育部授予金海观的高官厚禄(至少无衣食之虞)的诱惑,将形成湘师师生在崇山峻岭中群龙无首而作鸟兽散的尴尬局面……敌国入侵,焦土一片,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有很多很多种因素,有很多很多个理由和机会,都可以让湘师停止非常的办学,让师生各谋生路。但是,金海观没有这样做,他以学生为重,以学校为重,以国家民族为重,凭七尺身躯,挑起了令国人、世人注目的流亡办学重担。
因此,金海观对于湘师的贡献,决不仅仅是因为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在1932年2月,辞去国立成都大学教授的职位,把一所五年六易校长,师生怨声载道,学校生存困难的湘师治理得声誉鹊起,连当年的郁达夫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他以振兴湘师、抗日救亡、育人育才为已任,带领师生迁徙浙西南山区,行程数千里,把萧山湘湖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发扬光大,育一校报效祖国之人才,洒一路科学民主之种子,孕育了令后人受益无穷的“湘湖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教育史上,写下了战时办学的辉煌篇章。
金海观对湘师生存、发展的贡献,有特定的历史环境。1937年11月南迁之前,六年中初试牛刀,把学校治理得井井有条。1946年1月回迁萧山前,培育了“苦硬、实干、研究、进取、注重情谊”的湘湖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座“浙东民主堡垒”为建立、建设新中国输送了大批人才。1957年1月金海观调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筹委会秘书长之前,湘师办学如日中天,是浙江师范教育界的一所名校。
三、萧山对于金海观办学,湘师生存发展的意义
湘师有如此辉煌的成就,金海观办学有如此巨大的贡献,离不开萧山这一方热土。无论是上个世纪20年代末,根据国民党省党部要员、衙前农民运动的肇始人沈定一的提议,将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的校址选定在萧山湘湖,还是10年后暂时告别萧山,辗转浙西南,坚持战时办学,抑或日本投降后,萧山的祗园寺②和孔庙③又为回迁的湘师人遮挡了十几年风雨。总之,湘师的根在萧山,湘师的魂在萧山。是有8000年文明史的萧山湘湖水土和吴越文化孕育的萧山人托起了这座坚强的“浙东民主堡垒”,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打不倒、拖不垮、愈战愈勇的湘湖人。
新中国成立后,萧山人民更敬重这位爱国的民主的乡村教育家。1952年金海观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5年内发展成员30多名,其中有10多名是学校、医院的校长、院长和中层领导骨干,一部分是湘师的校友。1957年,成立了民进萧山县委会,这是当时所有的民主党派中第一个县级地方组织。金海观大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之人格魅力。县教育工会主席、县人大副主席、县政协副主席,还和县委书记一起任湘湖校长。如此的礼遇、尊重和厚爱,彰显了萧山人民的宽广胸怀、深远眼力和非凡的气魄。
教师的生命不会终结,教育者的思想不会终结,湘师的影响不会终结,金海观人格的力量不会终结。两万多个湘湖人,带着“湘湖精神”,培育出的是数十、上百、上千万的湘湖人子弟——“当教育者赢得学生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奥地利·布贝尔《品格教育》)
萧山、湘师和金海观是中国教育史、中国抗战史上光辉灿烂的一个篇章。
注:
①教育担为木制两柜,合成一担。柜高45厘米,长40厘米,宽30厘米。前面装活门,可拉可插,拉出可作黑板。两柜顶分别画围棋盘和象棋盘,两柜后面分别绘中华全图和世界全图。柜的左面留空做揭示时事之用,右面写本担名称,担头上挂一把胡琴。每柜做四屉,屉深9厘米,屉内放着精神教育、民众学校、书报阅览、科学把戏、合作推广、医药卫生、家庭教育、休闲教育等八类不同的教育用品。每担重不出5千克。教育担熔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一炉,识字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和休闲教育同时并进,颇受群众的欢迎。
②祗园寺位于今体育路西河路交叉口东北面。东晋咸和六年(331)许询舍宅而建。经沧桑,几毁建。寺广36庙,纵轴线上有天王殿、大殿,横轴上有藏经阁、斋堂、厢房等。形成一个古建筑群。大殿高大宏敞,巍峨壮观。另有钟楼、鼓楼和方塔、圆塔各两座。是萧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寺庙。
③孔庙即萧山学宫,于南宋二十六年(1156)由知县陈南在县城城南重建。儒学坐北朝南,“近山临水,环境清幽”,“规模为附近诸邑最”。经800年的修整扩大,至民国时,学宫占地28亩,有大成殿等高大、宽敞的古建筑数十座(间)。集萧山2000年建县文明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