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为洁
路旁停满了摩托车,路上是风驰电掣的摩托车,多得就像大陆的自行车。以逢甲大学的学生为例,几乎五分之四的学生以摩托车代步。开始几天真是不习惯,走路走得胆颤心惊,因为人行道大都被商店占道经营了,行人只能走在马路上,汽车、摩托车随时会从你身边呼啸而过,让人灵魂出窍。
摩托车有汽车的速度,却比汽车更经济实惠,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节约能源,节约空间,因此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受欢迎。
统计资料表明:亚洲是世界上摩托车产量、销量和保有量增长较快的地区,而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末,已达到近2人就拥有1辆摩托车的水平,人均保有量居世界之最。
近年由于油价不断上涨,台湾骑摩托车的人更是越来越多,以便省油。但摩托车的废气过滤装置简单,因此尾气污染比汽车还要严重,街道上的空气非常污浊。骑摩托车的人自己都戴着口罩,不论男女老少、天凉天热都戴,成了台湾街头独特的一景,据说不戴就会满鼻子满脸的黑灰。也许这种社会需求有力地促进了相关生产的发展,台湾商店里的口罩特别多,各种花式都有,有素色的,有小碎花的,有卡通样子的,五彩缤纷,可以说是台湾商店的一大特色商品了。
摩托车不仅污染大,而且噪声在感觉上甚至超过了汽车。街上摩托车的呼啸声不断,俩人一起逛街的话,几乎无话可说,因为说了对方也很难听清楚。
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世界性的大难题,正处于城市大建设阶段的中国,更应该关注那些比我们先走一步的地区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上的成败经验,尽可能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和损失,用纳税人的钱为纳税人建设更理性更人文的城市。
带色的风景:
槟榔西施
刚到台湾不久,就看到一则电视新闻说一警员因工作比较认真,对槟榔店等五大行业秉公搜查,结果遭黑社会报复受伤,差点丢命。很是不解,街头的槟榔店不就是卖槟榔吗?和黑社会或色情行业有什么关系呢!
后来走的地方多了,才了解到,我住的地方,民风还算淳朴,槟榔店的生意做得很本份,赚点小钱而已。其他地方,特别是一些高速公路旁,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槟榔店多为全玻璃透明装修,卖槟榔的小姐大多装扮火辣,辣到三点式的已不算什么,甚至有不穿内衣裤只罩一层薄纱的,人称槟榔西施。
槟榔西施已成为台湾社会一道独特的带色风景,是许多观光客茶余饭后的谈笑之资。
这些“槟榔西施”们越穿越辣,游走在法律尺度的边缘,有些甚至暗中兼营色情业,让警方头痛不已。前些日子还出了这样的笑话,警方明明在监视器里看到槟榔西施没有穿内衣裤,马上冲过去抓捕,冲到眼前却发现她们都好好地穿着内衣裤,结果弄得自己十分尴尬。但警察们不甘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监视,才发现其中的奥妙,原来为了对付警方的随时搜查,这些槟榔西施们想出了一个绝招,在衣服里装了一个小小的机关,平时真空,看见警察时一按机关,内衣裤瞬间就会弹上包裹身体,搞笑得让人想起迪士尼动画片中的猫和老鼠。
由于警方软硬兼施的取缔效果都不理想,槟榔西施们仍是春色无边,台中市警方于是突发奇想,为她们定下了“八不原则”,并要求槟榔摊业者作为自律公约签下来。
这八不原则包括:摊位招牌不占用骑楼地及慢车道,槟榔西施不露三点,不穿丁字裤,不露屁股,不做放荡姿势,不穿透明内衣裤,不到马路上拉客等。
开始时,我很看不起这些槟榔西施,卖槟榔就好好卖呗,干嘛要把自己穿成这样,如此一来哪个正经人还敢进去买槟榔,这不影响销售业绩吗?看了电视里几个槟榔西施的个案报道后,才逐渐明白她们穿成这样正是为了冲业绩以维生。因为在槟榔摊当小姐的大多是刚来城里找工作的小姑娘,一没学历二没资金,只能先拿自己的青春为本钱以卖槟榔维生,老板给她们的底薪很低(一般每月底薪只有2万台元,相当于5000人民币,这样的收入在台湾城市中几乎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额中的提成(一般卖40包槟榔后,每包即可抽红5元)。而现在台湾的主流社会已很少有人嚼槟榔,嗜嚼槟榔的多是一些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底层百姓,这些人中有许多是原住民出身,本来就嗜嚼槟榔,另一些则是为了提神解乏,特别是一些开长途运输车的司机。他们是槟榔西施们最大的客户群。槟榔摊大多用玻璃装修,全透明,司机们从车窗里就能清楚地看清玻璃房内槟榔西施们的装束,看到刺激的,就会停车招手,让她送几包槟榔出来,看着她袅袅娜娜地飘出来,开几句荤玩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又看着她屁股一扭一扭地扭回去,对疲乏劳累的司机们来说也不失为一种不伤大雅的放松和愉悦。说白了,不管在哪里,底层百姓的生活都不容易!
运动成风
来台的第二天,学生带着我在校园里闲逛,以帮助我熟悉环境。逢大校园很美丽,有成片成排我从没见过的榕树林和大王椰,正在开花结果的槟榔树以及好多叫不出名的热带花草树木。
课间,学生们在榕树林下开心地排练着各种自编的文体节目或悠闲地坐在沙滩椅上啜饮清谈,充实又闲适的校园氛围赏心悦目,就像伟岸蔽日的榕树和其上柔弱飘逸的气根那样相和相谐。
但一圈走下来后,有一点发现却让我非常意外。校园并不大的逢大,却有好几个设备完善的大型运动场和室内器械运动室,面积几倍于教学楼,却还是不够用,到处都是在做运动的人。
我宿舍附近的棒球场,一天到晚都会有棒球队在训练,傍晚放学时,更是几支球队各占一角,挤着训练,一些还没资格进入训练队的学生,只能自己结伴在草地和道路上练习。棒球在台湾学生中非常流行,棒球明星在这里也像影视明星一样牛气冲天,电视里经常有他们的身影,球场外的女生会乱喊乱叫为他们疯狂,青春的激情火爆得像火山。
槟榔西施出身的陈诗欣,因为今年奥运会得了跆拳道金牌,在台湾自是风光无限,连双十节上的国歌都由她来演唱,虽然歌喉实在一般,但大家却公认这份荣誉非她莫属。
这里不仅学生、老百姓热爱体育运动,而且政治人士也非常倡导和热衷于运动。台北市长马英九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楷模,市内大型的群众体育活动如马拉松等,他都会到场助兴,很多活动甚至亲自参与。据说铁人三项运动,就是他每年固定参加的赛事,而且成绩不错,有些项目中还能得名次。甚至连陈水扁每天也都坚持做一百多个仰卧起坐以保持身形,以免腰腹发胖。给民众一个健康的身形面貌,可以说是台湾政界人士的一个共识。
由此联想到我儿子,他是个很好动的人,很喜欢打篮球踢足球,但从小到大几乎没地方打,只能在住宅楼的过道或小区的小草地上玩。但在过道里打,邻居嫌妨碍他们通行或太吵而有意见,在小草地上打,物业管理人员要干涉,说是踩坏了草坪。长大一点,会骑自行车了,就想到自己学校去打,结果门卫不让进,说双休日进校打球,出了意外谁负责。而一些不爱好运动的学生,自然就成了整天不动的“君子”、“淑女”,小胖墩、豆芽菜体型的学生在学校中触目皆是,“体虚”的学生更是每个班都不少见,学生在开学军训列队时晕倒,几乎成了媒体每年这时候都要报道的“旧闻”了!但每年似乎仍是老方一帖。
我们的政府是否应该认真重视一下全民健身运动了?在城市和社区建设时是否也该切实注意一下民众体育活动场所的配套建设了?这实在是关系着民族未来命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