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越南掠影

毛海涛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乘大巴,沿十万大山边缘的国道,四个小时就可到达中越两国的界河——北仑河边。

  北仑河向东流入北部湾海域,入海处北岸就是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县级)市辖区,其境内有澫(man)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统称“京族三岛”,这是我国唯一的京族聚居区,约有1.9万人。京族在历史上称“越族”,中国京族的祖先系十五世纪以后,陆续从越南的涂山等地迁徙而入,数百年来,京、汉两族人民一直友好相处,平等相待。

  在北伦河南边的越南,京族(也称“越人”、“越南人”)是其主要的民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现有7200多万人口。这次我们有幸到越南参观考察,对那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对越南“国父”胡志明在本国的社会、历史影响,对努力“革新开放”、致力建设家园的越南百姓,感受颇多。

  首都河内——

  红色并美丽着

  河内,意为“环抱在红河大堤之内”,全市面积2000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从1010年起,河内(古名大罗、升龙)一直为越南都城。从1954年越南北方解放到1975年越南全境统一至今,河内仍是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可谓是红色之都了。在河内巴亭广场(类似天安门广场),我们参观了胡志明博物馆、胡志明陵墓、胡志明故居、主席府等地方。

  胡志明博物馆总体造型如一朵洁白的荷花,它是1990年5月19日落成的,那一天正好是胡志明主席百年诞辰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民族解放英雄”、“大文化家”的称号之日。博物馆主要介绍胡志明的生平事迹和越南革命历史,展品丰富,而且陈列方式也很新颖别致。比如它的图片、文字、实物资料都是立体式、多样式陈列的。在一个单元内,墙面上是总体介绍、宏观概述的内容;需要展开详述的、需要展示的图片用一张张大卡片,如活页簿似地叠放在木架子(高度在成人胸腰之间),参观者可以根据需要信手翻阅浏览。另外,馆内还设有资料与实物储存库,有藏书15000册的图书馆,有可容纳400人的报告厅,为国内外参观者、研究者提供方便。遗憾的是,展品中找不到胡志明与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联系,更找不到一张他与毛泽东或周恩来的合影。

  参观胡志明陵墓,需排队进入,外国人可以优先。要求着装整齐:免冠、上衣有袖、裤(裙)过膝。胡志明在水晶棺中是半坐姿的,大家依次向这位民族解放英雄行注目礼——致敬。胡志明故居,其实就是他的办公处、卧室兼起居室。1954年,胡志明觉得使用“主席府(原为法国总督府,建筑雄伟)”太过奢侈,搬入了附近的平房,其卧室仅一单人床、一办公桌、一把椅子,后因河内的的夏天实在太热,1958年在院内绿地上为他造了一幢吊脚楼,楼上办公、起居、楼下权作会议室,装修简洁、摆设简单,完全是平民领袖之风格。

  河内不仅是红色之都,还是非常美丽的城市。其名胜古迹众多,郁郁葱葱的公园、充满欧陆风情的法式老建筑、题写着中文匾额的寺院、牌坊,形成了多国多民族元素。顺便说一句,越南对于法国殖民者留下的建筑,保护和利用的不少,如主席府、现中央政府、国家歌剧院等,共有8000幢;对于新建的房屋,也能考虑各种风格,如我们下榻的位于城西的“移民”宾馆,就是1993年新加坡人投资的欧式建筑。那天晚上,我们徜徉在市中心的“还剑湖”畔,湖中的小岛、湖畔的文庙、龟塔、牌坊,湖周围高低错落的建筑,其“亮灯工程”所显现的效果,与中国大城市可以媲美。

  因为我们是来自中国的客人,翻译让司机载着我们到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外转了一圈。河内使馆区那黄色的围墙,道路两边那绿色阔叶的行道树和围墙内那各类异国建筑,相得益彰;也因为我们是来自杭州的客人,所以听说河内西湖与杭州西湖是传说中仙女下凡抛下的两面梳妆镜分别化成时,更有一份亲切感油然而生。

  胡志明——越南“国父”

  与民族独立运动

  越南人民把胡志明尊为“国父”,“胡伯伯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祖国的解放事业战斗了一生,他虽然无儿无女,但越南人民都是他的儿女。他是我们的‘国父’”——翻译阮小姐是这样介绍的。

  胡志明生于1890年,卒于1969年,本名阮必成,在革命生涯中用过许多化名,直到1942年才正式使用“胡志明”这个后半生不再改变的名字。胡志明在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越南民族独立和争取世界和平运动之中。1922年,他与同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化名阮爱国);1924年他受共产国际派遣担任孙中山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的汉语翻译(化名李瑞)到达广州;1930年他在香港创建了越南共产党(化名宋文初);1938年——1940年,他曾到过延安,与毛泽东、朱德等朝夕相处。他也曾到过重庆(化名胡光)学习中共南方局与白区斗争的经验;1942年,他从越北出境再赴重庆途中被国民党扣押,后在中共与冯玉祥将军的努力斡旋下,于1944年回到越北根据地;1945年,法国又侵越南,胡志明及人民军开始了九年的抗法战争,1961年起又领导了抗美救国战争,至1969年胡志明怀着未竟之志病逝。1975年越南全境解放,正式定名: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越南百姓认为:统一、独立、民主的越南,是胡志明等革命者多年寻求真理,向苏联、中国求得支助,领导人民抗法、抗美得来的,而且胡志明是一位淡泊名利、没有私欲、不事张扬的革命者,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关于这些,笔者辑录1954年陪同陈赓将军赴越的一位中国战地记者采访胡志明的三个片断,用以佐证:

其一,胡志明在给战士们讲话时,常常不以“同志们”开头,而是以“姑娘们、小伙子们”,使人感到特别亲切,措词都是“我要求”、“希望”、“热切期望”,不用“你们必须”、“号召你们”等,从不以领袖自居;其二,当战士们欲呼“……万岁”时,被胡志明打断,并幽默地说:“别喊‘万岁万岁’的,没人能万岁”。他转身对记者说:“健康长寿倒还实事求是”。“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中国的彭祖也不过活了八百岁——还只是传说——凡事要讲实际”;其三,胡志明曾对中国记者说,“凡去过贵国的越南同志都说你们招待外宾的酒菜极为丰盛,象海参、鱼翅、鲍鱼等,尽管宾主早就吃得齐脖子了,还是大盘大盘地往上端,有些几乎原封不动地撤下去,这不是很浪费吗?”记者回答:“礼仪之邦嘛!”胡志明含蓄地说:“这是公家的钱啊!如果全由个人掏腰包,那又会怎样呢?”

  文化、民族、民俗——

  山水相连、血脉相通

  当我们来到河内“还剑湖”畔的“文庙”时,恍如置身于中国的某个景点内,因为里面孔子、孟子、颜回的造像,奎文阁、无光井、大拜堂、莲花池等都与中式文(孔)庙格局相同。“文庙”建于1070年,是越南人为表达对孔子的崇敬而建造的,长廊内的82块纪念石碑上,刻着历代考取进士者的姓名、诗文作品及学术贡献,全是篆体汉文,书法及雕刻的造诣极高。每年春节,越南人都要在文庙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始建于1076年的河内“国子监”,是越南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府,在越南历史上具有神圣的地位。传统的越南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在法国殖民统治前的一千多年中,越南的古典文学用汉语写作,当地文学用“字喃”文,越南各朝代的皇帝诏书、官制、科考都与中国相同,诗词、歌赋的格式也差不多,所以看到河内的文庙、国子监就不觉得奇怪了。

  越南的佛教(大乘派)占宗教的主体地位,庙宇的建筑风格与中国相似,受戒仪式也与中国相同。越南自古到今使用汉语大藏经,诵读中国的佛教著作。距胡志明故居不远的“独柱寺”中供奉着的观世音菩萨,还有“玉山祠”内的关帝三圣君,“金莲寺”内的神像与佛像,“玉壶寺”的汉字题款与门上的雕龙等等,都说明了中越佛教文化交流、交汇之源远流长。

  越南的8000万人口中,京族占了九成外,其余800万人由53个少数民族构成。较大的少数民族有芒族、侬族、岱族、僈(man)族、土族、苗族、华族等,其中侬族与中国壮族支系侬人相近,岱族与中国傣族同源,僈族与中国瑶族同宗,华族当然就是华裔了。翻译阮小姐说,越南的54个民族与中国的民族基本一一对称,只缺少蒙古族、朝鲜族。此话是否属实,无从查考,我想,总不至于越南也有什么俄罗斯族、鄂伦春族或者维吾尔族吧?阮小姐的话可能代表了越南百姓一种友邻情愫吧。

  据阮小姐介绍,越南的传统节日与中国很相似,农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都有,只是内涵上略有差异:清明扫墓祭祖、中秋团圆吃月饼。端午虽然也吃粽子,但称为“农夫节”,是农民的节日,因为这一天那些对农业生产有害的蛇类、鼠辈们是不敢出来的。此外,重阳节也有扫墓祭祖的习惯。

  越南的女子在正式场合有穿“国服”长衫的习俗,“国服”款式与中国旗袍类同,长衫左右开衩至腰际,上面合身、下面宽敞,着宽筒喇叭裤。在五、六十年代,越南官员也着中山装,或称毛式服装。我们见到的越南的夏季服饰与中国更是雷同,因为许多服装都是从中国贩运过去的。依我看,与中国有那么多相似、相通之处的国家,除了越南,别无二处了。

  革新开放——

  发展经济与社会事业

  在越南,我们处处感受到那儿的老百姓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很羡慕,感受到他们在努力学习中国的经验,当我们说到邓小平时,他们都竖起大拇指,这让我们很是自豪。

  1986年,越共“六大”确定实行“革新开放”路线,十年后,其国内生产总值有了较快的增长,2000年7月,越南首家证券交易中心在胡志明市挂牌营业,也是这一年,中越双边贸易取得重大突破,我们在越南商场里看到了许多中国商品。越南的开放也包括对其他国家的知名商品生产线的引进,大的方面,如韩国的LG集团、三星集团的生产基地,有空调、冰箱、彩电等;小的方面,象“红牛”、“CocaCola”等饮料,在越南都有生产基地。

  越南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已经相当于中国九十年代中期。一般青年工人(如宾馆服务员)工资300元左右(指人民币,下同),青年公务员500元,加上奖金200—300元。公、检、法系统的奖金在500—1000元。在河内,三口之家月消费需1500元左右,固定电话资费每分钟1元,移动电话2元(单向);住房方面,过去是分配制,现在需出一半钱买下来。50—60平方米的商品房,在河内市区约20万元。此外,马路上蜂拥般穿梭往来的进口摩托车,既是最具越南特色的城市景观,也说明了河内居民的生活水准。

  在河内的那天晚上,我们逛了河内百货大楼,商场共五层,门面相当大气。里面的陈列布局样式、商品质地档次比之于杭州、南京、武汉、厦门等地的大商场也不逊色,“阿迪达斯”、“耐克”专柜,各类名牌高档化妆品、各种名牌背投彩电一应俱全。服务水平、管理水准都不错,两件事例可以说明:一位同伴在音响专柜挑选收音机用了半个多小时,最后因越南盾与人民币换算的误会,这位同伴嫌价格贵了些,买卖未成,但营业员能耐心地对待;当我们在商场门口等待同伴时,有人欲在门外石柱的墩子上借坐一下,保安马上过来干涉,说明他们非常注意商场的整体形象。

  越南总人口中,出生于1975年抗美战争胜利后的约占一半,是一个年轻的民族。因此,政府对于教育很重视,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虽未实行义务教育,但国家对贫困人群、病残家庭、少数民族子女及参加抗法、抗美战争的军人后代有许多优惠政策,足以扶持青少年读完高中。在普通家庭中,让子女取得高中文凭也是很明确的目标定位,他们认为:“纵使贫穷也不能容忍无知”。但越南进入大学的人数较少,仅占高中毕业生数的2%,因为学费昂贵,每学期需数千元。

  顺便提一下越南学外语的政策,非常务实。我们在街头碰到五、六个“围追堵截”推销香烟、香水、首饰的学生模样的小贩,他们坦言是利用暑假挣点钱的,其中有两位是河内的高中生,另几位是下龙市的初中生。我们用汉语夹杂着“洋泾浜”英语问他们学的是什么外语,他们讲:学校规定可以在法语、英语、汉语中三选其一,考试合格就行。一般来说,河内市的学生学法语、英语的多,胡志明市的学法语、汉语的多(华族聚居),而广宁、海防、谅山、芒街、下龙等与中国接壤的省、市,学习汉语的就更多一些。所以,去越南观光,千万别以为英语是畅通无阻的。

  当然,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些直到现在)出现的负面问题,如腐败问题、治安问题、走私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等等也同样出现在越南国土上。譬如我们在下龙——河内途中,到定点商店购买的“法国香水”,大多是冒牌或伪劣的;“中华牌”香烟(当地口味)有50—200元不等(每条)各种价格,显然不正宗。另外,越南与朝鲜一样,有专门对中国人等外国人开放的高档赌场(融宾馆、娱乐场所为一体),只是不许越南人入内。

 

  在越南境内全程为我们服务的大客车驾驶台上,插着中、越两国国旗,翻译说,这是对中国人一种友好的表示。纵观中越两国交往史,有互相支援、互相帮助的时期,尤其是中方对越南抗法与抗美战争的无私援助;也有一段不堪回首、令中国人痛心的经历,好在这已经成为历史。1991年,越共领导应邀访华,双方宣布“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2000年,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了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两国之间关系进一步稳定与发展。2001年12月,中越陆地边界第一块(对)新界碑揭幕仪式分别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口岸和广宁省芒街口岸同时举行,表示《中越陆地边界条约》的正式实施。

  我们归国途经北伦河大桥时,分别在这两块界碑旁留了影。桥下的北伦河,依旧静静地流淌着——生生不息。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