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民进会员、民间文艺家叶泽诚
苏永康
叶泽诚,一个在群众文化园地上耕耘了三十年的拓荒牛,一个心贴群众,力行民间文化的实践者。
这位原临海市文化馆馆长、研究馆员,身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和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的民间文艺家,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风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收获颇丰。他发表于省级以上报刊的各类文艺作品40余件;省级以上有关群众文化方面的论文40多篇;主编过《台州地区群众文化论文集》(二本)、《台州民俗大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临海市卷》(二本);出版了《叶泽诚文选》、《桃渚胜景传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临海》三部专著;主编过《少年作家》报和《台州风情》杂志。三十年来,共有20多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如《试论激励机制在文化管理中的应用》多次在全国性论文评比中荣获特等奖;论文《民间艺术的分类》刊发于文化部编辑的《文化大视野》丛书上,并荣膺国家级优秀成果奖(最高奖)。
民间艺术的“守护者”
台州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有的已濒临灭绝,亟需拯救;有的虽然已经失传但仍存于古稀农民鲜活的记忆中;有的民间艺术需要经过不断创新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叶泽诚一辈子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
有“天下第一灯”之誉的仙居皤滩无骨花灯在失传半个世纪后,又在世人面前绽放出昔日的风采。无骨花灯的发掘者、皤滩文化站站长李湘满说“没有叶老师,就没有皤滩无骨花灯的今天。”
如果说,李湘满是无骨花灯的催生者,那么,叶泽诚则是无骨花灯的守护者。为了无骨花灯的开发、创新,叶泽诚已记不清多少次到皤滩。他对李湘满钟情花灯的开发和研究给予高度的评价和鼓励,他与李湘满谈研究制作的工艺改进,鼓励制作工人。1996年,首届浙江中国民间工艺展在浙江展览馆隆重举行,打从开幕之时起,叶泽诚就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向观众介绍花灯的历史、传承的过程、花灯与众不同的特点等,一会儿忙着向省城各大新闻媒体联络、推介。《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及省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均在第一时间作了报道,省电视台还为此拍了15分钟的专题片,一时间,把杭城闹得沸沸扬扬,“无骨花灯”成了整个展览的“头碗菜”,最亮丽、最夺人眼球。展出结束后,无骨花灯被评为金奖。也就在这次展出中,受到澳门爱迪生国际发明博览会邀请,同年12月再赴澳门参展。复获金奖,载誉归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从此,无骨花灯饮誉中外,台州民间艺术在中国艺术之林中又占了一席之地。此后叶泽诚同志一直心系花灯,经常密切关注花灯的改进、完善与产出等问题,仍一次次地来到皤滩,策划、商讨发展的路子……
职业的敏感和追求,“拯救”了一件工艺品,从此叶泽诚更执著于台州民间艺术的发掘和发展。
叶泽诚还为小芝鼓亭的复出、邵家渡鼓文化的再生倾尽心血。
十多年前的一天,叶泽诚到小芝调研,不经意间从一位老者的口中“挖出”失传已久的小芝鼓亭。为了重现小芝鼓亭,叶泽诚把熟知小芝鼓亭的所有老人请到该村的老年协会,记录他们的回忆内容,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创造性的建议,如用灯泡代替蜡烛、明珞片代替彩纸等,终于使其重出江湖。小芝鼓亭“结构分四层,除底层外,上三层皆正方形,每层飞檐翻爪,特别是第三层有三组造型:正面是‘父女弹(棉)花’,两侧为‘农妇舂米’和‘和尚撬箱’。各层人物活动自如,系由木质齿轮和连杆转动,充分表现了当地群众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传统技艺。”
小芝鼓亭极具地方特色,其转动自如的人物造型,精巧的结构,丰富的色彩,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深得台州人民的喜爱,并多次在比赛中荣获大奖。又一个独一无二的台州民间艺术奇葩在叶泽诚指导下,重新绽放出光彩夺目的艺术魅力。
虽然临海邵家渡鼓业已存在了几百年,但叶泽诚是最早从文化角度提出进行开发研究的第一人。在叶泽诚的积极努力推动下,该村的鼓业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在2005年临海“长城节”中,邵家渡鼓获得一致好评。
民俗的痴情者
说叶泽诚痴迷于台州民俗文化,一点也不过分。
大凡痴者往往具备以下条件:痴迷于某项东西而不能自拔,这是充分条件,光有此条件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仅仅是“单相思”而已。而敢于并乐于深入实际并善于思考,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是其必要条件。这一切都以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前提,这三者缺一不可,叶泽诚深知这一点。1989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班,继续深造。三年的苦读使他对《文艺民俗学》有更独到的见解,对台州许多民俗行将消失极度关切,迫切的焦虑感更使他钻入民俗之中而近乎不能自拔,民俗学家陈勤建教授的身传言教更拓宽了叶泽诚的眼界。在陈教授的指导下,叶泽诚在台州遍访老艺人,实地考察、整理挖掘民俗资料,成了这方面的专家。
民俗学有一个专用术语,叫田野作业,就是下基层采风,收集民间鲜活的事象。叶泽诚说,顾名思义,哪有田野作业不苦的道理?情况确是这样。他常常在烈日酷暑下行走十几里路(有时无车可达);或为争取时间坐夜班车风尘仆仆赶到采集地,虽没有餐风宿露,然而误餐、晚睡,甚至就近在农民家投宿都是平常之事。为了采集一个民间艺术,一个民俗事象,一个民间文学作品,他往往自费跑去落实。就凭这股执着和蛮劲,他象一头老黄牛,在“田野”上拉回了大量鲜活的民间文化资料。
面对着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叶泽诚以一种永不满足的心态,不断给自己加压。他买进了一捆又一捆的书籍,如饥如渴地吮吸、融汇,常常在出差途中或夜晚,利用点滴时间,看了一本又一本,笔记做了一本又一本。他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总算有了体会。不学,真的就要落后。”
政治生活的参与者
叶泽诚的民进“会龄”已有23年,曾担任民进临海市委会的副主委,他还担任过临海市政协7—10届委员、8—9届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台州市首届政协委员、文史委委员等职。任职期间,他深入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撰写了几十个提案,这些提案有事实、有分析、有措施、有很强逻辑性和说服力,得到市、县(市)两级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如《关于授予香港同胞占耀良、卢金荣等人为临海市荣誉市民称号的建议》、《关于加快开发桃渚旅游景区的建议》、《关于我市农村文化员待遇有待改善的提案》、《关于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要重视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快发展山区交通,促进经济发展——关于打通黄岩宁溪与临海尤溪通道的建议》等,这些提案所涉及的内容,有的很快得到落实,有的通过对话和反馈,达成共识,有的是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此建议很好,请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落实。”叶泽诚写的提案,不仅仅在“两会”期间送达,更在平日注意收集群众的意见,反映群众的心声与呼声,把老百姓关心的大事、要事及时地写出来,反映出去,成了群众的代言人。他有句口头禅,叫“群众的事无小事,老百姓的话无乱话。”道出了他的群众观。
除了积极撰写提案外,叶泽诚同志还担任过临海市公安局特约监督员和台州市卫生局廉政监督员。对于这两份“额外”的工作,他从不认为是一种“负担”,总是不掉一次会议,不少一次下基层检查,不漏看一份简报,不做一次旁观者。他把这些工作当作份内事,尽力尽责地做好。
让余热烧得更旺些吧
叶泽诚于去年退休,但他似乎比以前更忙了,因为台州民间艺术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他。台州民间艺术的召唤与叶泽诚对台州民间艺术的痴迷一拍即合,于是叶泽诚的忙便是情理之中了。现在,他与全国包括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等多家研究机构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国内各地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动态、信息及最新成果。同时掌握国内外对民间文化理论研究的前沿,以便高起点地把握对民间文化的研究。正如叶泽诚说:“我不会搓麻将,也不会打扑克,我唯一的爱好是研究台州民间文化。现在我退休了,正好是第二次创业的开始,我想把我的余热烧得更旺。”
现在叶泽诚正在致力于整理并出版有关台州民间文化的一套丛书,这套丛书包括《台州民间故事》、《台州民间笑话》、《台州民间俗语》、《台州民间剪纸》、《台州民间谜语》、《台州民间艺术》、《台州民间工艺》、《台州民间信仰》、《台州民间饮食与服饰》、《台州民间建筑》等共十部书。我们期待叶泽诚同志在民间文化的天地里再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