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古迹拾遗:幸存的宝石塔碑

谭启晓

 

    保俶塔是杭州西湖的重要标志,凡是来西湖参观、游览的人,无不为保俶塔那秀丽挺拔、亭亭玉立的风姿和造型所倾倒。1985年,杭州日报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浙江电视台、《园林与名胜》杂志社、杭州市旅游公司共同发起评选新西湖十景活动,“宝石流霞”被评为新西湖十景之首(详见图1)。

2005316浙江省人民政府将保俶塔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所知道的保俶塔,原名叫应天塔、宝石塔。据史载:北宋赵匡胤于公元975年灭南唐后,吴越国王钱弘俶奉召进京(今河南开封),入朝久留未返。时吴越国佛教鼎盛,他的大臣吴延爽为祈国王钱弘俶能平安回来,特建此塔,简称“保俶塔”。钱弘俶,是吴越国最后一朝(公元948978年)国王,在北宋统一南方的过程中,他顺应了统一中国的潮流,避免了在吴越境内用兵,有一定进步性,人们称保俶塔,多少含有纪念钱弘俶的意思。原塔高9层,后崩毁。元延佑(公元13141320年)时至正时(公元13411368年)、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都曾多次重建。保俶塔为八面七级实心砖塔,通高45.3米。至于现在这座塔是何年修建,为什么只有7层了,却不得其祥。

    文化大革命后期,笔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于保俶塔的北面下部看到了一块嵌在塔内的“重修宝石塔记”碑石,如获至宝,想不到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这块“四旧”的碑石竟被“红卫兵”遗漏而幸免被砸,真是值得庆幸。我迫不及待地一字一字把全文看完,这704字的碑文活生生的记载着重修保俶塔的历史和过程,实在是太有历史价值了。当时记也是来不及记,第二天索性一早来到宝石山,用自己独创的拓碑方法,不到20分钟就把全文拓了下来(部分拓片详见图2)。从碑文中我知道了不少保俶塔的来历以及最近一次修建(公元1933年)保俶塔的概况与过程。碑中是这样记载的:保俶塔在宝石山顶,为吴越臣吴延爽所建,建时为9层,之后宋延平间(注:根据史载应为咸平年间即公元998年至1003年)由僧人永保重修,则改为7级。自宋以来,屡毁屡建,最后修建之年为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距今已有353年。由于塔基松动,顶亦有些倾斜(详见图3),前市长陈屺怀、周象贤两先生曾与当地土绅商量修葺,但费用难以解决,只好作罢。赵志游市长上任后,经常来察视,发现塔的斜度日增,砖石也有崩落,考虑到自己的职责,绝对不能让千年古迹在我这辈倾毁,从而重新提出重建。也是考虑到经费甚巨,估计原拆原建这座塔,不算杂费,光工费起码也要二万三千余元。无奈只有暂将修复雷峰塔之款用在修建保俶塔上,但也只有一万三千余元,相差甚远。正在危难之际,幸杜月笙、张啸林二君闻之,慷慨解囊,各捐银币五千元,于是鸠工庀材,决定重建保俶塔。工程于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一日开工,于同年六月三十日竣工,共用了122天。

    碑文中也记载了发起募捐修建者是张难先主席、王澄莹委员、石瑛委员、方策委员、前市长陈屺怀及现市长赵志游;策议进行者为当地土绅王锡荣、王祖耀、金百顺、徐行恭及杭州市政府的程学銮参事、技术员刘元瓒、秘书应尔信;计画工程者为乌聿定科长;监督工程者为王景萱主任;投标包工者则为奚德记。凡是捐款五十元以上者均镌其姓名于石,以志功德。

    不简单!真是不简单!只用了4个月时间,先将原塔拆掉,在原基础上再按原样又将塔建好,而且在交通不便、施工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高质量的完成了这一壮举,我们不能不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奇迹是人民创造的。

    庆幸地看到这么一块有历史价值的碑石没有被“红卫兵”所破坏,更为众多遭受破坏的文物而痛心。我们多么希望能看到被破坏的文物早日得到恢复,让历史重现辉煌!

    最近,我又去了趟宝石山,那块珍贵的碑石已被保护了起来。1997年经调查,发现多重塔刹相轮由于铸造粗劣已断裂毁损而进行了重铸重换。为了将古迹让人们看得清楚,这次维修中将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保俶塔塔刹旧物(高7米、相轮直径1.5米)在保俶塔旁边陈列了出来(详见图4),以便人们近距离的观看。

愿保俶塔永远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为西湖添光增彩!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