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华
有个说法挺有趣,叫:“长城一撇,运河一捺。”意思是说,如果站在太空俯瞰的话,长城和运河这两项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就如同我们祖先以他们超凡的想象和创造力,在中华大地上烙下的一个巨大的“人”字。而这一撇一捺相交的地方,恰好就在我们的首都北京。还真是很形象。
当然,如果从严格的书法角度看,这一撇一捺有些不成比例。因为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总长约6700公里,而运河从北京到杭州,满打满算还不到1800公里,相形之下,这一捺显得又粗又短,如同钱钟书在《围城》里品评清朝大书家刘镛的书法,说他写的人字一捺总是特别粗短,好象京城里裹了小脚的老妈子的腿一样了。
这当然是玩笑话。其实还不仅是书法结构上的不成比例,长城和运河在后世所受到的待遇,好象相去也很悬殊。说来奇怪,长城和运河,同是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智慧和劳动力的伟大杰构,但事实上,现实中运河的命运和长城却有着天壤之别。相比而言,长城的名气大得多了,俨然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早在1987年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最早“申遗”成功的六处名胜古迹之一。而运河就显得寂寞多了,千百年来它似乎只是默默地流淌,一直未能进入全部中国人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人们津津乐道于长城,是因其磅礴的气势能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精神震撼和荣耀感,而运河予人的印象则是模糊的,它好象少了长城那种人一生必须到过一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厚此薄彼呢?这是耐人寻味的。
前一阵子,关于运河的话题炒得很热,有一家报纸还打出了“大运河价值堪比长城”的大标题。其实在我看来,大运河的价值不但是堪比,甚至还要超过长城。首先,从功能上看,长城是往上堆筑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屏隔;而运河是往下挖凿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交流。防御是不得已的,有时也不见效,而沟通和交流,就是到了今天也是永恒的主题。其次,从现状上看,长城现在已成了一个纯粹供人游玩凭吊的古迹,而运河上虽不复昔日帆樯林立、舳舻千里的繁忙景象,但仍在发挥着航运和旅游的功效。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运河还是个有生命力的古迹,是一个流动的、活着的遗产。
当然这样说,丝毫没有贬损长城的意思。长城当然是伟大的,但我要说,运河也是伟大的,而且可能还更伟大。运河被冷落,着实是件不应该的事。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运河又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了。对于人类历史上这条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人们开始好奇:它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它最初的功用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怎样的巨大作用?……
在讲述大运河的历史之前,关于大运河的名称问题,先说几句。
大运河的名称有很多。通常的叫法是“京杭大运河”,或简称“京杭运河”。过去学术界也叫“南北大运河”。而隋朝开凿的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通济渠、永济渠,又被称为“隋唐大运河”。而民间则往往简称为“大运河”或“运河”。巧的是,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中国古代的这项伟大工程的叫法是THE GRAND CANAL,直译过来就是“大运河”。权威的《不列颠百科全书》里对京杭大运河的叫法,倒和我们民间的说法不约而同。所以有句话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还真是有道理。
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左传·哀公九年》记载:“吴城邗,沟通江淮。”这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利用连接成串的天然湖泊,开凿了从邗城(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邗沟。这是中国见于正式记载的最早运河,也是今后疏凿南北大运河的滥觞。
当时为什么要开邗沟呢?简单地说是为了北上争霸的需要。邗沟的开凿,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因为要北上争霸,必然要运输粮草和人马,而在当时,陆路往来是相当艰辛的。我国的河流水系,除了横断山区以外,基本都是自西向东流的,各水系之间有分水岭阻隔。为了扩大活动空间,人们自然想到沟通各水系的运河,以缓解陆路交通的艰辛。而邗沟的开凿,开了我国以人工河沟通两大水系的先河,这是相当伟大的创造。
真正意义上的大运河的贯通是在隋朝。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从洛阳通扬州,同年,又重修邗沟(当时叫山阳渎);时隔三年,修永济渠,从洛阳通涿郡(今北京);再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从镇江到余杭(今杭州)。这样,以东都洛阳为起点,以北京和杭州为北方和南方的终点的隋唐大运河才算真正形成了。
从文献记载来看,隋朝开这条大运河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修通济渠时,动用了百万民工,文献记载“役工死十四五”,死了将近一半人。重修山阳渎也动用了十余万民工。开永济渠时,动用了河北的百余万民工,男丁不够,就抓女工上河。河工在五万名监工监督下日夜劳作,动辄受“枷项笞背”的处罚,弄得许多人家卖儿鬻女,家破人亡。
曾经看到有人为隋炀帝翻案,说他虽是
元朝定都大都(北京),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因为需要江南的漕粮供应,再一次对大运河进行改造。这一次的改造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境内。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在黄河以北开凿了济州河,从济宁到东平共150里;时隔六年,在黄河以南开凿了会通河,从东平到临清,共250里。再过四年,又开通了从通州到北京积水潭的通惠河,全长160里。这样,杭州的漕船可以直接行驶到北京城内,南北大运河继隋朝之后再一次全线贯通。到这个时候,才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了。
与隋唐大运河相比,元朝的京杭大运河经过山东省径直南行,不需要辗转于永济渠和通济渠之间,里程也缩短了许多,大约是1794公里。
以上对大运河的历史作了一次粗略的回眸。概括起来讲,一次耗时数百年的初创,两次巨大规模的改建、扩建,以及无法胜数的小规模改建、扩建,构成了京杭大运河的全部历史。从地图上看,隋唐大运河和元京杭大运河构成了一个近似三角的图形。虽然在今天看来,它们只是地图上三条毫无生气的细线,可是它仍然掩不住大运河生命的张力。大运河如同一部流动的厚重史书,汇聚了数十代人的集体创造,关连着一个伟大国家的历史进程,承载着一个古老庞大的漕运帝国。地图上这三条细线构成的这个近似三角的图形,折射出了大运河往日的恢弘气势与曲折的生命历程。
大家知道,历史上运河的主要功能就是漕运。从隋唐时期开始,凡建都在北方的王朝,它的政府及军队所需要的大量粮饷,都是从江南调运的。而到了明清时期,建造北京城的皇宫所需的大量建材,像砖瓦、木材也都是通过运河从南方运往北京的。所以有人说,北京是“漂来的城市”。
在漕粮运输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官货运输和日益兴盛的民间商品贸易,运河沿岸的淮安、济宁、聊城、临清、德州、天津等城市都因此兴盛起来,当时文献记载“四方商贾辏集,多于居民者十倍,诚繁华之地贸易之所,天下之都会,京师所倚重也。”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这十年间,朝廷沿水道设钞关,按船只大小征收以纸币为主的来往船税,当时国内钞关有八处,其中七处在运河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户部所属24关年定额税银400万两,运河上的关税就有126万两,占了全国24关关税总额的30%。从这个数字可想而知,这条千年运河在清帝国的经济版图中,是发挥着多少重要的作用了。
一直到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漕粮折银,漕运完全废止,作为承载漕运功能的大运河,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