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大家共同的事业

从李健吾的书法难认想到的

任明耀

 

    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和国内的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有过一些文字交往。从他们的来信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个性和修养。有些学者字迹工整,有些学者书法秀美,有些学者则字迹潦草像天书。其中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戏剧家李健吾教授的书法,就属于第三类。他自己也承认字迹潦草不好辨认,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他的书法极富于个性:潇洒、活泼、洋溢着才气。

    李健吾是我大学时代的恩师,生前他和我通过24封信,我曾将他给我的24封信整理注释以后,先后发表在北京的《新文学史料》(季刊)2004年第四期和《古今谈》浙江省文史馆编2004年第四期、2005年第一期上,我在整理过程中,相当吃力,因为他的字迹实在太潦草了,要认清他每封来信每一个字是极不容易的,有时甚至不知他在说些什么,令人费解。外国文学专家、莎士比亚14行诗著名翻译家屠岸先生和我有同感。他曾给我来信,谈到当年识别李信的过程,说来也十分有趣。现将他来信中有关李师的内容,摘录如下:

    “你回忆李健吾、钱钟书先生的文章亲切感人(参见拙著外国文学评论集《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围城》人文版是我签发出版的。钱先生为人民出版社能在新中国首先出版他的这本被埋没了六十年的小说感到很高兴。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在巴黎大戏院上演李健吾先生改编的法国莎尔都的作品,我以一个素不相识的大学生给他写信,不意竟收到李先生的回信。我的信是从尊重、爱护他出发,希望他到内地去从事抗日戏剧活动,何必留在沦陷区呢?他的回信写了三、四页纸,字迹难认,尤其是他的签名。他对我这个无名小卒十分坦率真诚,说到他的许多文学战友都战斗在各条战线,时有信息相通,有的在大后方,有的在边区,各在其岗位上做着有益的工作。他说他的一片爱国心是永不磨灭的。他的签名更难认,好像是一个‘绳结’符号。我请我的一位对书法素有研究的同窗好友来辨认,他终于认出是‘健吾’二字。这封信我一直保存到六十年代,最后毁于‘文革’,可惜啊!可惜!……”

    从这封来信中可以印证,辨认李师的字迹确实不易的。现从李师给我的信中拣出一封,复印如后,请读者诸君辨认、赏玩。

    由此我想到收集、整理已故名家的信件,也是抢救文学遗产的任务之一,不能等闲视之。这些信件真实地流露出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真知卓见的文学见解,是值得我们研究、保存的。但这一工作至今未曾引起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这使我想起了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赵清阁的一段往事。她生前和不少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文化名人有着良好的友谊和书信往来。经过文革浩劫,大部分书信已散失。她曾哀叹道:“最令人伤心、遗憾的事是,我随身保存了几十年的友人田汉、洪深、徐悲鸿、老舍、傅抱石等的书信,全被造反派红卫兵拿去,至今杳无消息。”因此,赵清阁手中劫后残存的书信,就更加宝贵了。从包括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阳翰笙、谢冰莹、陆晶清、苏雪林等50多位名人的200多封信中,可以映射出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侧影。她生前花了两年时间,于1996年编成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书信集锦》一书。她在医院病榻上写下了《前言》,交付沪上一家出版社,希望在次年出版。却因种种原因未能问世。1999年,赵清阁驾鹤西去了,她的愿望变成了遗憾。最近我从新闻媒体中获悉,有一位现代文学研究者史承钧先生,深感这部书稿的重要价值,经过他多方奔走呼号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上海文艺出版社终于在最近以《沧海往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书信集锦》的书名出版了(参见文学报2006年10月19日综合新闻报导)。其实,不少有识之士早就认为出版著名作家生前的书信、签名、手稿等是一件十分有历史意义的工作。现代文学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夫人钟耀群老人在病中得悉此书即将出版,十分兴奋。她在电话中回答史承钧在补注中遇到的问题时,认为此书的出版是“大家共同的事业”。据悉,此书包括从1941年到1996年,共52位中国著名作家的212封信件,其中大部分从未发表过。包括人像、书影、原件、绘画、手迹等共有178幅珍贵照片。这里面也包括多年来照顾赵清阁的吴嫂不少心血。如今她已老了,为了出版这本书,她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翻出赵清阁先生遗下的书信、手稿和照片以供后人搜寻和使用。这本书的问世包含了多少人的劳动和心血啊!

2006年重阳节于浙江大学

 

〉〉〉附件

    一、李健吾来信原件

 

    二、李健吾来信原文:

明耀同志:

    谢谢寄来的大文,并把开会的选题①给我一份。大文谈狄更斯的“怪人”,明白易晓,颇为中肯。狄更斯的“怪人”确是有你说的两类的②。

我由于工作忙,无力再担负更多的工作,所以寄下来的选题,我就胜任不了了。身体也坏了,不能再加压力。杭州开会我也不会去了,因为我走不动,开会时将成为累赘。每天吃药,不可能走开。

这里开文代大会,我也只是出出席,开过三次大会回来就不参加了,身体已经支持不住额外的活动。

    再谢谢你的好意。此致

    革命敬礼

李健吾

11月5日(1979年)

 

注释:

    ①1980年秋,杭州大学中文系和浙江省外国文学研究会联合在杭州召开纪念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科学讨论会。之前,我受大会委托,寄给李师一份选题,请他就巴尔扎克的选题写论文,并欢迎他参加大会。

    ②《狄更斯作品中的“怪人”形象》后在《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四期发表。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