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一封来信的背后

黄慧群

 

    快要下班的时候,收发室的老娄给我拿来了一封信。陌生的地址——常山,陌生的落款——詹昌春,我不知道在这封遥远的来信里装着怎样的内容。

    信是这样开头的:慧群同志,我是从挚友启晓寄来的《联合简报》上认识了你的名字,今寄上此信是想说说启晓帮我解忧一事,同时烦将乐谱予以转交……原来是因了《联合简报》的缘分才有了这封信。“简报”是我们民进浙江省直第二联合支部自办的一份报纸,而时任民进浙江省委老龄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民进省委特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员的谭启晓老师正是我们支部特别邀请到的“社情民意联系点”值班工作人员。作为报纸的主编,我也曾收到过一些陌生读者的来信,他们的热心无不让我动容,那么在这封信里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细读下去,才知道詹老三年前就想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写个铜管乐作品,以表国人参与奥运的拳拳赤子之心,由于酝酿过程非常吃力,所以迟迟没有动笔,但今年以来脑海里不断闪现出此曲的一些创作灵感。正巧五月下旬挚友启晓老师来电问候,詹老就将他乐章腹稿已有所成型一事告之,同时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心:如果没有一支较正规的乐队为作品试奏,那创作也是白搭!启晓老师马上提出为作品联系试奏乐队。六月初,启晓老师来电告之杭州铁路分局铜管乐队已答应为作品试奏,詹老为之振奋不已。从启晓老师寄给他的《联合简报》上,他读到了挚友摄影作品字里行间的激情依旧,这也是他在创作献给奥运铜管乐作品时的力量之源。于是,詹老想到了将这段故事讲述于我,并随信附上了他几经反复后作品的主旋律稿,托启晓老师转交给有关专家审阅,以免不好的作品搞试奏浪费了乐队同志们的宝贵时间。

    来信诚恳真切,一式三份的铜管乐作品征求意见稿《啊,火炬》密密麻麻、细细致致地展现在我面前。我虽然不谙乐理,可同样为那些跳动的音符而激荡,对于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来说那是怎样一种博大澎湃的热情啊!我决定第二天一早就把来信送去给启晓老师。

    那天正好是启晓老师在支部“社情民意联系点”办公的日子。我在那儿又聆听到了一个故事背后的故事。启晓老师早年在北京铁道部设计院工作,业余时间加入了西城区铜管乐队吹小号。当时乐队有一支朝鲜铁路乐团来访时赠送的圆号,由于无人会吹一直闲置搁着。启晓老师认为圆号是乐队中一个必不可缺的声部,一定要让这支圆号发挥其作用。只是圆号的演奏方法与小号不同,他只有先尽快学会圆号的演奏才能做到物有所用。1962年的8月4日,北京军民大联欢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是总政军乐团来作的演出。当演奏间隙,乐手们下台来与群众联欢时,启晓老师就找到其中一位,表达了自己想找一个圆号老师学艺的愿望。没想到那人刚巧是军乐团的领队,他说过完“八一”节乐队要休整一个月,一个月后他会给启晓老师电话告之联系结果。当时,启晓老师以为大概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没料到,一个月后的一天,同事告诉启晓老师军乐团来电通知他星期日上午九点过去面谈。启晓老师非常激动,那天辗转了一个多小时再次见到了乐团领队杨启华,杨老师当时推荐的就是比启晓老师大三岁的詹昌春。初次去见詹老师,启晓老师带上了乐队里的那支圆号。詹老师马上就发现没使过圆号的启晓老师用气、口型都不对,詹老师说:“这样吧小谭,你的识谱能力还不够,咱们就先这样来,我吹一个音,你也吹同样的一个音,一点点地教一点点地学,每星期你来我这上一次课。”

    从此,启晓老师踏上了拜师学艺的道路。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圆号的吹奏水平进步很快。半年后,詹老师对启晓老师说你那圆号的音质不行,要想吹出好听的音乐,试试我这把。詹老师就把自己一直随身吹奏的那支德国圆号交给启晓老师试音。启晓老师知道,那也是师傅对自己吹奏水平的一个肯定。一年后的一次学习间隙,詹老师认真地对启晓老师说:“小谭,我和你说件事。以你现在的水准,在业余乐队当中已经吹得不错了,要再想突破是很困难的,除非全身投入进去。不过,我倒并不希望你再继续这样学下去,因为现在光我布置的作业就要每天练上两小时,你不是专业从事音乐工作,你有你的本职,我希望在你目前的年龄段还是要以工作为重,当然业余时间一样可以继续吹号,有空也欢迎常来我这玩玩聊聊,我们做个朋友不是更好!”其实,当时启晓老师也已明显感到学吹圆号占去了自己很大一块时间,听了詹老师一番言辞中肯的话语,他发自内心地感谢詹老师一直以来无偿的教学,启晓老师决定把吹号只作为业余爱好继续坚持下去。

    从此,谭詹二人因乐缘成了挚友。后来,詹老师复员回到了老家常山,启晓老师也调到了杭州。文革期间,他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彼此间的相互鼓励更加深了这份友谊。1989年,詹老师的创作作品《宽广的路》获得了全国第七届音乐节大赛的三等奖,这坚定了他的创作热情。当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詹老就有了为奥运写曲的心愿。到今年,71高龄的詹老和启晓老师说起创作的乐曲时提到了试奏的问题,如今一打听请乐队试奏还要不菲的经费,这对一个退休的老人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可对一个挚爱音乐的老人来说,又怎忍心看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呢,于是积攒经费为自己的作品请一支正规乐队来演奏成了詹老最大的愿望。

这个愿望启晓老师知道,他明白对詹老师来说这首乐曲的全部意义。他四处联系,找到了省音协、省群艺馆以及杭州铁路分局铜管乐队的有关专家,他想帮助詹老完成这个心愿。这桩事得到了省里专家的大力支持,杭州铁路分局铜管乐队队长闻讯后很受感动,当即表示他们可以义务试奏,不收取任何费用,并且希望詹老能在他们试奏磨合完成后亲自来杭指点。

    于是,就有了我意外收到的那封信和信笺背后感人的故事。这故事里饱含着两位老人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友情,饱含着那些历经风雨岁月对祖国始终执着的深爱、对世界和平的向往,饱含着对生活的淡定从容、对事业的敬职敬责、对理想的炽热追求!

    “欢乐的队伍在大地震撼中迎面而来。啊,火炬,火炬。奥运火炬!火炬手呦,多么矫健多么自豪!你高瞻远瞩,从神奇的世界屋脊把力量、远见和温馨带来,照亮全人类的目光!亲爱的朋友们,来吧来吧,让我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为了更高、更快、更远、更有力量更加美好;让我们深情赞颂这完美的交响乐章!”请允许我摘引詹老作品初稿中的一段激扬文字作为结尾,我想在我们身边不是缺乏感动,而是缺乏发现感动的眼睛。周国平先生有这样几句话我一直记得:“我相信人不但有外在的眼睛,而且有内在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见现象,内在的眼睛看见意义。被外在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大脑的贮存,被内在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心灵的财富。”我想和我一样的同龄人及至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代可以从我们前辈那里读到很多触及灵魂的东西,只是需要我们多打开内在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好与感动,如同这一封来信将会是我一生的珍藏。

 

    后记:在我完成这篇稿子的时候,得知省里有关专家对詹老的音乐作品初稿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也通过电话联系上詹老,大家的支持使他很受鼓舞,他力争尽快将作品定稿,并且再三地说启晓老师同样是他值得尊敬的好朋友,在启晓老师身上他学习到很多可贵的东西。这段风雨四十五载的友情的确令我们感动。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