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泉森
从长水到陵水道
苏杭运河的滥觞
江南运河开凿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现在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隋代的江南运河是利用这一地区原有的水道,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而成。从苏州到杭州,以嘉兴为中心的这一段江南运河主要利用哪些历史上原有的水道呢?现有的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通过对《越绝书》并结合嘉兴地方文献的研究,可以得出基本的结论:嘉兴段的江南运河的前身是春秋时吴国开凿的长水(百尺渎)和秦始皇开凿的陵水道。
《水经注》载“《神异传》曰,由卷县(‘卷’通‘拳’),秦时长水县也。”《光绪嘉兴府志·山川一》中载“长水,在县南六里,通硖石市。吴録地理曰:吴王时此地本名长水,故嘉兴亦曰长水。”现在尚存的长水从海宁硖石经嘉兴王店穿西南湖与运河相通。从地图上看,从苏州到嘉兴的运河与长水基本上处在一条直线上。这是春秋时期吴国经营的一条人工水道。当然,当时这条水道的面貌远远不是现在的状况,但基本走向应该是相近的。《越绝书》记“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这条记录说明当年吴国为了向自称饥荒的越国输送粮食,开挖了百尺渎,证实从苏州至嘉兴再南至钱塘江确实有一条水道。令人生疑的是,从苏州至钱塘江有200里的距离,这样长的河道人工开挖,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500年前的吴国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无论如何也要几年时间。工程的目的是向饥荒的越国输送粮食,如这项工程需要几年时间,那真是远粮解不了近饥了。合理的解释是,从苏州至嘉兴,甚至到海宁硖石的人工水道是原来就已经完成了的,而百尺渎则是连接硖石至钱塘江的一小段水道的名称。这样说的理由有两条:第一,《越绝书》中的“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如表达的是直接从苏州开挖至钱塘江,按《越绝书》的用词一般方式应该用“通江”,这里用奏,即“凑”有连接,接近的含意。第二,嘉兴至苏州的河道应早于百尺渎。在嘉兴,吴国早就有军事要塞,即辟塞。《越绝书》中有“辟塞者,吴备候塞也。”辟塞的位置在今杉青闸路一带,《光绪嘉兴府志》记“辟塞渡在拱辰门外一里。”拱辰门即旧望吴门,嘉兴的北城门。(明万历三十九年为防倭寇,修缉市城,改望吴门为拱辰门)。辟塞又曾是吴国进攻越国的前进基地。《越绝书》有“吴古故从由拳辟塞,度会夷,奏山阴”的记载。从历史上看,由于军事需要,吴国曾先后几次开挖人工河道来解决运输问题。辟塞是吴国对越的军事前线,为了解决军队与物资的运输,吴国把嘉兴与苏州之间天然河道湖泊开挖连通,形成一条便捷的水上通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嘉兴至苏州之间的河道在百尺渎开挖之前就已存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段河道就是以后江南运河中被嘉兴称为“苏州塘”的河段,也可能是京杭大运河中资格最老的人工河段。而嘉兴至硖石,也就是现今仍称为“长水”的这一段则是吴国对越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的产物。嘉兴以南的广大地区原属越国地域,在此之前,吴国不可能在这一地区开挖河道。吴国取得对越战争胜利,这一地区就归属吴国,这才会把河道向南延伸至硖石。这样一条200里左右长的水道被称为“长水”是名符其实的。
《水经注·沔水中》记“由拳县,秦时长水县也。”“秦始皇恶其势王,令囚徒十余万人汙其土表,以汙恶名,改曰囚卷,亦曰由卷也。”这里的“卷”通“拳”。《至元嘉禾志》载:“始皇游至长水间,土人谣曰‘水市出天子’,从此过,见人乘舟交易,应其谣,遂为由拳。”这些记载都称秦始皇为了消除王气,在嘉兴进行大规模破坏地貌的活动。这些看似荒诞的传说其实曲折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因为秦始皇确实在嘉兴进行过大规模的水利交通设施建设。《越绝书》载“秦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秦始皇发会稽谪戍卒治通陵,高以南陵,道县相属。”由拳塞当为由拳辟塞,秦始皇从这里到钱塘修了陵水道。《越绝书》这一段对秦始皇修“陵水道”的记录是比较全面的,说清楚了“陵水道”的走向——从由拳塞到钱塘,人力组织——“发会稽谪戍卒”;施工方法——“同起马塘,湛以为陂”;道路在水道的位置——“高以南陵”。这样比较完整的叙述一条水道的有关信息,这在该书中是很少见的。因此,关于秦始皇修陵水道的记录是可信的。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动用十多万的人力是完全必要,这条陵水道中的水道就是江南运河中被嘉兴人称为“杭州塘”的前身。
因此,江南运河苏州至嘉兴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距隋炀帝开通江南运河也有1100年左右的时间,而嘉兴至杭州段的运河的历史则可追溯到秦始皇修筑的陵水道,距今也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从辟塞到子城
嘉兴城市的萌芽与形成
嘉兴地区古称槜李,相传有槜李城。秦以前设长水县,极有可能为楚国所设。秦始皇改长水为由拳,由拳县治约在硖石。地方文献称槜李城位于嘉兴西南45里,以道里计当在硖石。长水是嘉兴文献记录的古河道,这条水道的终点位于硖石,也可证硖石在当时的地位,由拳县治建在这里的可能性是极大的。由拳县治是否在硖石尚可讨论,但不在现在的嘉兴却是事实。嘉兴作为地区的政治中心是三国孙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改由拳为禾兴县、传说于此筑子城时开始的。在这之前,嘉兴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呢?现存的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综合一些零碎的历史信息,仍能粗略地刻画出这一时期的嘉兴发展轮廓。
秦始皇修陵水道的主要目的大概不会是为了消除这里的“王气”,应该是出于加强对原吴越地区的控制,并且准备向南继续扩张。从苏州通过古长水,再接陵水道直达杭州,过钱塘江到达绍兴,由此再向南可通闽越,这是这一地区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辟塞位于长水与陵水道的交汇点,成了嘉兴城发展的起点。
辟塞是春秋时期吴国设立的军事设施,取名辟塞当与地近“柴辟”有关。语儿、槜李、柴辟是春秋时期嘉兴地区的古地名。语儿约在现崇德一带,槜李约在语儿以东,即现在硖石以北的海宁、桐乡一带。柴辟又位于槜李以东,向南直至钱塘江。《水经注》“浙江又东经柴辟南,旧吴越战地,备侯于此,故谓之辟塞。”但依《水经注》的文意,似乎也能理解成辟塞位于钱塘江边,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语儿、槜李、柴辟都是当时越国的地域,吴国不可能把军事要塞设置在敌国的境内。而嘉兴一带是吴越两国的边界,吴国才有可能在这里设置要塞,因地近柴辟而取名为辟塞。因此嘉兴地方文献中关于辟塞在嘉兴城北一里的说法是可信的。
秦始皇筑陵水道后不久就死于东巡的路上,此后秦亡,代之而起的是西汉。西汉沿袭秦制设会稽郡,郡治在苏州,管理范围从长江北岸直到钱塘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基本上是当年吴国疆域的全部和越国的大部。从郡治苏州到绍兴主要交通线路就是秦始皇完成的水陆通道,辟塞当然地成为这条交通线的重要节点。
西汉武帝时,嘉兴出了两位政治人物,即严助与朱买臣,都曾官会稽太守。这两人均以诗赋而见长,并且都在平定闽越与东越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大概是他们都是嘉兴人,又在通往闽越的交通线旁居住,通过对往来闽越和苏州的各色人等的了解和观察,获得了大量有关闽越的信息,这一点是他人所不及的,所以在汉武帝经营闽越的事业中建立不世奇功。这两位大政治家、文学家都出在嘉兴,反映了嘉兴这时已存在产生这一类人物所必需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秦始皇筑陵水道的年代不过百年,可以想像,这时的嘉兴已不是当年吴越边境的荒寨,而成为一个有一定规模居民聚居的地方。严助的故宅位于现天宁寺街以北,这里距当年的辟塞不过二里。朱买臣是中华民族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原因是历代广泛流传以他为主角的“马前泼水”的故事,而在地方文献记录中,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辟塞旁边的杉青闸旁。
三国孙权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孙权改“由拳”为“禾兴”并于此时筑子城。这块“野稻自生”的地方被称为“嘉禾墩”,而嘉禾墩就在杉青闸附近,也就是在辟塞附近。如果当时的辟塞一带仍是水乡泽国的荒野,“野稻自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只有在已成为相当规模的集市土墩上“野稻自生”,才会感到奇怪,并由当地的地方官“上达天听”,被孙权视为国家祥瑞。这个土墩上生长的到底是不是真的野稻其实大可怀疑?因为东汉、三国时的士人惯于装神弄鬼,经常制造出一些祥异来讨好统治者获取名利。但这件事却证明,当时的辟塞必定是人口有一定规模的聚落地了。这些嘉兴历史上的大事都发生在辟塞附近,恐怕不仅仅是一种巧合。从由拳改称禾兴,并修筑子城,嘉兴基本上完成了乡村聚落到城市雏形的转变过程,开始真正成为地区政治中心。根据以上嘉兴的片断历史信息,可以梳理出嘉兴城市发展的大致脉络:首先是在辟塞一带形成聚落,然后逐步向南拓展,修筑子城是城市形成的一个标志。而在嘉兴形成的过程中,不在交通中心的古由拳城则不断被边缘化,最终被嘉兴所替代。在这种变化过程的背后产生推力的就是长水及陵水道的交通因素。
(作者系嘉兴市图书馆馆长、市政协常委、市文联副主席、民进嘉兴市委会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