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浙江省委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浙江农业发展的特点看,走循环经济道路推进农业发展是今后必然的趋势。所谓“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再思考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经济形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问题,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我省人口稠密,陆域比较狭小。2005年,全省人均耕地0.036公顷,为全国人均耕地的二分之一,世界人均耕地的七分之一。虽然经过治理,但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仍达1.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5.9%;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几年全省畜禽养殖污水排放量在8亿吨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在20万吨左右,相当于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60%左右,农村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合理开发和节约、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我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在人地关系的胁迫下,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的推动下,过去10多年,尤其是近年来,浙江各地根据实际探索了一些循环农业发展路子。主要有如下经验:
1、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型。通过加强标准农田的建设和管理、种植制度的改造和创新实现了耕地的集约利用。
2、节水型。通过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农艺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等发展节水型农业。
3、设施型。通过设施建设,发展起了清洁栽培、种养结合和立体生态栽培等模式,为作物营造较为适宜的生育环境,达到早熟、高产、优质、高效的集约化生产方式。
4、节能型。通过推广应用节能增效农机设备、技术,扩大太阳能在农业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等途径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
5、农村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型。通过技术创新,依靠废弃物开发出新产品,实现了农村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
6、生态链联接与转换型。通过生态链的联接与转换,如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稻、萍、鱼立体种养,猪(羊)—沼—粮(蔬果),稻鸭无公害共育,猪—蚯蚓—甲鱼,茭白田养鱼,池塘混养,海湾鱼虾贝藻兼养和湖泊网围等,大力推进高效农业发展。
7、功能开发型。在稳固生产功能、保护生活功能基础上,一些地区开始注重农业功能的“多样化”开发,促进农业向经济型、生活型、生态型、观光型和文化型等方向发展,开发了农业新的价值。
浙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总体仍处于探索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1、科技创新无法适应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从科技角度,农业循环经济可划分为高端和低端两种类型。随着农业循环经济的推进,一些低端循环已经广为实践,而高端则需要较高科技投入和创新。由于原有基础、体制、投入、人力资本素质等因素,我省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依然不足。
2、农民以及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无法适应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过去十多年时间几乎没有提高,随着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一些地区反而下降。从农技队伍看,绝对数不少,但高素质专业人才不多,年龄和知识结构有所老化。
3、政策体系不配套。财政支农增长速度,多年来仍赶不上财政总支出增速,财政支农比重逐年下降;财政支农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70%以上,而与农业相关的培训、服务、科研、环保支出等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农业龙头企业、农户贷款难,农业保险开展难度较大。
4、规模经济不足抑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业整体上仍处在零散化状况,特色优势产业难以跨越行政区域的隔离。生产经营个体数量庞大,规模小且零散;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不足,带动力不够。
推进我省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关建议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建设、技术创新、产业化等多个方面入手。
1、构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和增长机制。结合我省实际,建议应尽快制定有关的法规与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补偿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有序推进各级政府环境保护与生态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实施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同时要积极创造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建立与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大学的关系机制,充分发挥它们参与政策研究、法规制定的作用。
2、落实完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推动作用。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的市场化投入运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投入机制。同时要加快编制农业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区域性规划,对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进行科学定位。
3、依靠科技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根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和技术特征,制定适应我省实情的农业技术战略,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积极培育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参与农技推广,建立“农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基地”的科技创新推广模式,使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4、增强生产经营主体能力。引导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等要素向专业大户集中,提高要素优化组合和配置效率;通过引导工商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投资农业,催生和培育一大批农业企业,快速成长为产业化的龙头;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组织生产、推广技术、推销产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民吸纳科技的能力和科学种养技能,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骨干农民和各类专业大户、贩销大户。鼓励兴办现代家庭农场,塑造一批现代农业法人主体。
5、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各项基础工作。完善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提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组织基础和规模效益;加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实现农企互动、产销对接,增强农业获利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网络,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
6、努力营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舆论氛围。要组织先进典型的推广及技术交流,让农民可看、可学、能学,以点带面,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农业系统广大干部群众节约意识,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本文为余海副主委代表省委会在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的口头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