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他用音乐复活河姆渡历史

记民进会员、余姚市文化馆馆长、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朱德孚

 程载国 谢玲玲

    秋日的余姚河姆渡,旷野宁静。清晨,金色的朝霞映红了一池湖水,声声鸟鸣回荡在树梢之间。从丛林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掺和着土陶碗里盛着的稻米清香。一群原始人开始了一天的田间劳作。突然,一声锐利而清脆的哨声划破了旷野的沉寂,那是原始人狩猎时响起的骨哨声;日落西山,晚霞染红天际,篝火旺了,骨哨声再次响起,这次是和着陶埙声、伴着木鼓点,显得那么地欢畅,那是先人们劳作后释放心灵的乐声……

    骨哨声声,划破了万古荒凉,穿透了七千年的时空,定格给我们远古时的一个个瞬间,展露着人类文明最初家园的春花秋月、风雨沧桑。

这一首名为《河姆遐想》的器乐MTV,上演在今日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现场,她是民进余姚支部的朱德孚为“复活”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古文明而奉献的系列精典音乐作品之一。

    朱德孚是民进余姚支部成立第二年加入民进的,三届的老支委,他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成绩和影响,使余姚支部引以为荣。余姚支部早有计划写一写朱德孚老师,因为他事务忙而一拖再拖。对他的采访直到今年7月底才逮住一次散会之后的空隙得以完成。

    我们的谈话从朱老师与余姚的缘分说起。“对于余姚而言,我不是一名过客,而是河姆渡文化家园的守望者。”朱德孚的话语充满豪气。朱德孚的父亲十四岁离开余姚到上海做生意;朱德孚自己十九岁又从上海回余姚插队;他的儿子十九岁考到上海读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几十年间,朱德孚有很多机会可以回到那座令人向往的国际化大都市,是河姆渡丰富的地域文化深深吸引了他,是这片热土让他留了下来。

    1993年,为了给即将开放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布展,朱德孚在河姆渡一住就是半年。半年多时间里,他接触和熟悉着河姆渡出土的每一件文物,一粒稻谷、一块陶片、一根骨棒都牵引着他溯流而上,去寻觅河姆渡文化的源头,用他自己的方式去亲近这片古老的土地。朱德孚深有感触:“在有些人看来,出土文物是僵死的物体;但在我看来,出士文物却是价值连城的活化石。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这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雷洁琼女士来河姆渡视察,对朱德孚的布展工作赞不绝口。视察结束后,雷洁琼女士点名单独约见了朱德孚,与之交谈了大半个小时。

    就在为河姆渡博物馆布展之际,其中出土的160余件,距今七千年学名为“骨哨”的乐器吸引住了朱德孚。骨哨,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管乐鼻祖”。一节飞禽的骨头,三五个钻凿出来的孔洞,便能吹出奇妙的旋律,这是河姆渡先人们的“神工”。“几千年前,先人们就能做出这样高超的‘管乐’,我们定要还给它一个原貌,让远古的声音在今天响起。”看着这些出土乐器,朱德孚心中浮起了遐想。怎么才能恢复骨哨的原貌呢?

    据考证,这河姆渡出土的骨哨,大都是用鹰的骨头做成的,而现在要找到能取代鹰骨的材料,鸡腿骨似乎是不错的选择。那段时间里,现任余姚市文化馆馆长的朱德孚吃了不少鸡肉,为的是寻找到合适的鸡腿骨做骨哨,就连过年时到朋友家作客,他也要向人家讨鸡腿骨。妻子走亲戚,带回的礼物也是鸡腿骨。全家人去饭店吃饭,朱德孚也让服务员把鸡腿骨“打包”。骨哨制作对尺寸要求严格,煮的时候又要掌握火候,还要清空骨髓,用锯锯断,用锉刀锉平。粗细长短都会决定发音、音准、音色和调性,在尝试了许多次之后,朱德孚终于用一只5公斤重的大公鸡的腿骨,做出了颇能与出土文物媲美的骨哨。因为在中国乐器界有“横笛竖箫”的说法,而朱德孚制作的骨哨是横着来吹奏的,因此,他把这些制作仿古乐器定名为骨笛。这些鸡骨笛三寸来长,四孔,有G调和F调,能按手指的不同开合,发出11个音节。

    有了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批“原始”乐器,朱德孚又开始围绕河姆渡古文明进行音乐创作。创作伊始,自然遇到不少难题。因为远古的音乐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想象来揣摩。但朱德孚有这个“能耐”!当年,他从上海来到姚江畔插队落户,就爱上了这里灵秀的山水与古老的文化,发挥了他从小就练成的民族乐器演奏的水平。而多年来生活在这里,他更与河姆渡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河姆渡遗址1973年第一次发掘时,他就主持了布展工作。1992年,河姆渡遗址第三次布展时,足足有半年多的时间,他吃住都在河姆渡,与河姆渡遗址朝夕相处,看日升日落,看风云变幻。他亲近触摸着河姆渡出土的一木一骨、一谷一陶,从中探寻博大丰厚的河姆渡古文化,创作的灵感与激情由此喷发。1996年朱德孚创作了首部以河姆渡为题材的作品——器乐剧MTV《河姆遐想》。整个旋律以骨笛为主乐器,配以低沉婉转的陶埙声和原始的木鼓声,乱中有序地营造出了一种时空交错的音乐意境,反映出一种原始的情境与风貌。这部MTV最终获得“全国百家电视台音乐展播”金奖,同时还被特邀进入了中央电视台“民间艺术采风”栏目。锐利的骨笛声从余姚河姆渡传到了全国各地,《河姆遐想》将七千年的河姆渡古文明展示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

围绕河姆渡这个题材,朱德孚还创作了《河姆渡子孙》、《河姆渡船郎》、《河姆渡童趣》、《河姆渡太阳》、《河姆渡抒怀》等一系列音乐作品,看到自己所钟情的河姆渡文化终于通过音乐作品走出余姚,走向全国,这更加激发了朱德孚的创作热情。他十几年来创作的音乐作品形式多样,有独唱、齐唱、器乐曲,并多次为音乐电视MTV、舞蹈音乐作曲。他将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满腔热情,倾注于河姆渡这块原始文明地。河姆渡,为朱德孚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最好的喷薄口;朱德孚,让河姆渡七千年的古文明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河姆渡系列音乐作品给朱德孚老师带来了知名度,之后,他的事业一步步迈向巅峰。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会员、余姚文化馆馆长、余姚人大常委、民进余姚支委、余姚音乐家协会主席等头衔都挂到了朱德孚头上。繁琐的行政事务和众多的会议让朱德孚忙得不可开交,但不管有多忙,朱德孚都不曾放弃他的音乐创作,二次获得全国群众文化最高荣誉“群星奖”。他于2004年创作的《河姆渡木桨》还获得了浙江省第四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创作金奖和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今年,朱德孚又创作了迎奥运少儿歌舞曲《福娃福娃我爱你》、《杨梅青青杨梅红》,7月代表中国舞蹈家协会受邀赴香港参加“庆祝回归十周年两岸四地文艺会演”。

    近几年,除了从事个人音乐创作,朱德孚老师还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培养音乐人才和推动余姚民间文化艺术上。今年六月,在由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主办的“放飞梦想”全国少儿优秀艺术人才选拔活动浙江赛区声乐比赛中,代表余姚文化馆参赛的张祺昕、吴奕纬、吕豪杰在比赛中获得金奖,翁凡宜获得银奖,开创了余姚声乐比赛的最好成绩。大赛前后,作为馆长的朱德孚一直陪同在小选手的左右,为他们挑选参赛曲目,矫正他们的发音缺陷,甚至为他们搭配参赛服装。最近,朱德孚又在编辑《余姚民间绘画集》。他说余姚民间绘画有很好的基础,只是近些年被人们忽略了。他想通过编画集让优秀作品得以流传,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创作中来。

    朱德孚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指导乡镇、街道开展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注重农村文化宫的软件建设,做好日常的业务指导和辅导,在普及的基础上抓好文艺水平的提高,从文艺节目的质量把关,到活动形式策划上的不断创新等等,从而切实推进了农村群众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每年各乡镇文艺调演、村落文化艺术节、社区(企业)文化艺术节、外来务工者文化艺术节及市委市府组织的大型配合活动,他都认真组织、精心策划、耐心指导,这样的活动每年有上百次,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推动了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强劲发展,被市人民政府授予2004年度(个人)先进工作者和余姚市“绿叶奖”荣誉称号。

    2005年,朱德孚担任了市统战部举办的统战文化大型文艺晚会的总策划,创作了主题歌“统战之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晚会的成功举办付出了辛勤劳动。“炎黄子孙我们亲如一家,心的呼唤凝聚着大团结的力量,工商奉献福满城乡,万水千山长江黄河,民主团结振兴中华。啊!统一战线啊!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和衷共济和而不同,民主团结振兴中华……”这全国第一首统一战线主题歌曲就是由朱德孚作曲的,这首主题歌既抒情大气,又坚定有力,体现了炎黄子孙对祖国振兴、民主团结、和衷共济的豪情。这是整台晚会的压轴戏,余姚市委统战部所有领导都上台演唱。在2006年10月的宁波市委统战文集文化大型文艺晚会上,这首主题歌作为第一个节目,而且宁波市统战部领导亲自带队参加余姚“统战之歌”的合唱。

    从朱德孚老师的办公室走出来,我们再一次打量这位满头黑发,腰板挺直,没多少皱纹的中年汉子,无法相信他个人简历上所写的“1951年出生”,更不敢接受几年之后他就得退休的事实。是艺术让人年轻,还是与七千年的古文明相比,朱老师本来就很年轻?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