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悲情”的缺失

蓝献华

 

    孔繁森卖血供两位孤儿读书,用自己的胸膛将孤寡老婆婆冰冷的脚烘暖,这是什么缘故?马加爵将同寝室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杀戮了,这又是什么缘故?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怎么这么大?许多人把这种差别归结为“道德”,我认为更源本的应该是“悲情”。孔繁森是一位“悲情”很浓的人,马加爵是一位“悲情”缺失的人。

    “悲情”是什么?我很难下定义。我只是有这样的体会:有“悲情”的人,同情心、怜悯心强,珍视一切生命,心慈,不爱争斗,体恤他人的痛苦……缺少“悲情”的人,没有同情心、怜悯心,蔑视生命,心狠,爱争斗,以他人痛苦为乐……

“悲情”是怎么来的?与遗传有关?可能。与气质类型有关?可能。但可以肯定,“悲情”与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有更大的关系。一个人“悲情”的多与少,主要从他个体方面找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悲情”浓厚的人,也有“悲情”缺失的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别,不是“悲情”的有与无,而是多与少的问题。那么,我们国家是多还是少呢?让我们来回顾以下一幕幕:

    据《随笔》载:文革初期一所学校的红卫兵,将美术(西画)老师抛进池塘,老师挣扎着露出水面,小将们就用砖块砸,眼看着水面冒泡,自己的老师沉入水底,观者欢呼雀跃。类似这样的情景,各场政治运动中发生多少起?多少人参与?

据报载:广州几家酒店曾有一种“活猴脑”的菜,桌下猴子哇哇叫,桌上食者哈哈笑。老外看了目瞪口呆,中国人怎么那么“敢”吃。

    据《中国农民调查》载:安徽很多村、乡镇干部,派出所公安干警对上访请愿的农民兄弟大打出手,致死致残,使尽残暴手段。这种情况,其他省是否同样存在?

    据上海电视台报道:美国人约有十分之一的家庭收入用于慈善事业,而上海人不到千分之一。中国已有不少的富豪,但极少有慈善家。

    社会上常常有这样的景象:一边是有权的单位豪华到不需装修的地方也装修了,一边是农村孩子在破旧房中上课;一边是“公仆”们一餐公费豪饮化掉一个下岗工人一年的生活费,一边是许多饥寒交迫的“主人”得不到政府应有的救济。面对这种情景,有多少人内心有半点触动。

    以上的场面我们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这样的状况在英国、新加坡也常有吗?稍有良知的人,不能不问,中国人怎么了?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已有太多的中国人“悲情”缺失了。

    “悲情”缺失已形成一个大群体,只能从社会寻找原因。我想,是不是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我们的文化缺失了什么。我们的党,曾经是一个“革命党”,革命需要“革命文化”的支持。“革命”需要勇敢的战士,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勇猛杀敌,否则,就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革命成功后,我们曾认为激烈的阶级斗争还没有结束,因而革命还要继续下去,党没有及时地将“革命党”转化为“建设党”,本该早早淡出的“革命文化”被延续了下来。“解放”以来,我国青少年接受的多是“革命文化”的教育,看的电影多是战争影片,学习的榜样多是杀敌英雄,接受的观点多是“革命是暴动”、“造反有理”、“对待敌人要象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等。当某位权威人士告诉你,某群人是“敌人”时,革命小将暴发出强烈的革命激情就可想而知了。在“革命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人的“悲情”被丧失或得不到应有的培育,社会的悲剧也就一幕接一幕地发生。

    改革开放后,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革命文化”得到了改造,但余波还在,影响着新的一代青少年。本次《宪法》的修改,大大地强化了“人权”、“人性”、“人本”的意识,加快了“革命文化”的淡出。

    “悲情”是情感的一种,是“人性”的体现。一个丧失“悲情”的人,已经沦为一般动物,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了。“悲情”是人善良的情感基础,有“悲情”的人才有行善的需要和动机,才会有关怀他人和社会的愿望;有“悲情”的人,就不会轻易地伤害他人,虐待动物;有“悲情”的人,就不会大手大脚地糟蹋公共财物,会“于心不忍”,容易成为一个廉洁的人。一个社会“悲情”的人多了,社会会更平和、稳定。

    在我们生活的周边,有两个人群特别有“悲情”。一群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一群是信教的妇女。这是值得研究的一种现象。前者从“旧社会”走来,后者走向“美幻世界”;前者接受较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者接受较多宗教文化的洗礼。在当今倡导社会道德建设之时,“悲情”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悲情”教育的材料从何而来?用什么来传递?可不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中吸取有营养的“元素”?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并实践的课题。

    “博爱”应不应该成为资产阶级的“专利”?无产阶级是不是只允许有阶级兄弟的爱、有选择的爱?假如对待“阶级敌人”要仇恨、要无情斗争,那么当一个人错将“竞争对手”“情敌”当成“阶级敌人”怎么办?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人,哪来的“悲情”?哪来对人类的爱?无产阶级是人类的一部分,对人类的无情最终会伤害无产阶级自己。我认为,“博爱”(以及广义上的人道主义)应该与“民主”、“科学”有同等待遇,尽早地在中国大地上播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