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创新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传导机制探索

 徐祖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也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与时俱进的政治制度。民主党派在这一政治制度的框架内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能力,也存在着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党派的社情民意工作,因为具有政治性、广泛性、时效性、直达性、隐密性等特点,在新时期的民主政治进程和参政党建设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群众上访、特别是群体性上访一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上访不断递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社情民意传导机制上分析,确实存在着不适应、不完善的地方。

    ○社情民意传导机制的通道和手段过于单一

    从理论上说,我国的党组织、政府、人大、政协、司法和工会、妇联、共青团、社区等机构和组织都具有传递社情民意渠道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人民群众上访的基本渠道主要还是集中在政府的信访部门。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民群众的信访、上访要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过去主要是纠正冤假错案,发展到现在涉及党风党纪、社会治安、下岗就业、孩子就学、邻居纠纷、物业管理、交通排堵、动迁和旧居改造等等,几乎囊括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面对无限扩大的信访、上访内容,目前单靠政府的信访部门和信访部门“看、听、转、堵、截”的手段不能有效解决上访者众多的要求。

    ○司法权威性不足

    在调研问卷中发现,群众如有不满或困难,求助办法中首选上访、请愿和向新闻媒体投诉的占到61.2%;选择到法院起诉的只占27.8%。在上访人员中,有40%不愿意走司法途径;有45%已经进入或通过了司法程序但是继续上访。原因之一是认为司法解决的时间太长、成本太高;原因之一是认为“司法不如领导说话”,希望通过上访给司法判决制造压力或者改变司法判决。现实中,确实也存在因为个别领导出面打招呼,给司法判决定调或改变了司法判决的事实。这些做法降低了司法的权威性,促使不走司法途径人数的不断增加。

    ○基层领导者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较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注重吸取了过去“左”的“大民主”错误教训,但也产生了忽视民主的倾向。比如片面强调领导者的个人作用和权力,命令多、沟通少,化解矛盾能力差,群众观念薄弱,导致本来可以在单位里解决的矛盾激化后拓展到社会。

     ○一些群众的维权意识中存在着错误观念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民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地强化。群众不仅要求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且要求维护自己的“权利”;不仅有“利益诉求”,还有“公平诉求”,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也应该看到,部分上访群众的维权意识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其一,重人治、轻法制,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大官”的身上,而不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其二,视自身的利益高于整体、大局的利益,提出过高的、不完全合理的要求。其三,采取不理性、不合法的手段,认为只要“把声势搞大”就能解决问题。

 

    创新的必要性

 

    新的形势对党派社情民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对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有新的定位。应该明确的是,民主党派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更好地加强自身建设而开展社情民意工作的,我们迫切需要改变社情民意工作很长时间以来在人们潜意识中的从属地位,把做好社情民意工作作为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主动要求。

    ○社情民意工作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基础环节

    高层协商、在政协大会及常委会上的发言、提案和社情民意,同时作为党派履行职能的重要载体,由于特点不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特点上看,社情民意是来源于会员个人的,人人都可以参与,具有普遍性和通俗性;提案(主要指集体提案)是各级组织组织力量对会员以及所联系的一部分群众以各种形式反映的社情民意进行筛选、整理,选择一批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联系紧密的内容,更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以集体的名义提交有关部门办理并答复的意见和建议;发言,不但有着提案的功能,而且具有更宏观、更前瞻的特点,代表着党派的形象和水平。从内容上看,社情民意侧重于反映情况和对这些情况的思考;提案侧重于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高层协商和发言则更侧重于党派组织对重大的问题提出见解和主张。

    因此,党派无论通过哪种载体来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其基础的线索都是来自于社情民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映社情民意在这几种载体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在党派履行职能,推进参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社情民意工作是民主党派凝聚智慧、激发活力的重要手段

    民主党派群英荟萃、智力密集,如何把这一优势集中利用起来,集各家所长来提高党派整体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社情民意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党派社情民意工作实际上是发扬党派内部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使党派各级组织更深入地了解到每一名成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另一方面可以让每一位成员就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映,以期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更多的价值,从而起到凝聚智慧的效果。

    同时,党派社情民意工作也是激发党派活力的重要手段。党派的活力来源于党派的每一位成员。成员加入民主党派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诉求,社情民意工作的开展给予了他们实现这种诉求的有效途径,从而有利于激发成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虽然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没有参政议政的职能,但是作为成员个人有通过社情民意的渠道建言献策的权利,因而社情民意可以成为党派基层组织树立政党意识,发挥政党作用的有效手段,成为基层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在反映社情民意的同时增强党派基层组织的活力。

    ○社情民意工作是民主党派发现人才、培养骨干的有效平台

    一方面,社情民意工作开展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参政议政能力较强的各方面人才;另一方面,社情民意工作也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成员中的人才和骨干。成员加入民主党派都要经过相应的考察,但是这时的考察主要侧重于对成员政治思想素质、本职工作表现情况和自身状况的调查审核,而成员在参政议政上的愿望、能力和水平就需要在进一步接触中进行了解。引导党派成员热心参与社情民意工作是党派组织发现人才、培养骨干的有效平台。

    一名成员能否成为骨干,除了政治素质和较好的自身基础条件之外,还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成员是否具有强烈的政党意识,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的活动。社情民意大众性、经常性的特点,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成员在这方面的状况。如果这名成员经常主动地通过党派社情民意的渠道反映自己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问题的意见和建议,那么不但说明他具有党派成员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心,而且说明他具有强烈的组织意识和政党意识,反之则说明他缺乏足够的组织归属感。二是成员是否具有相应的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社情民意时效性、针对性的特点对成员的能力要求很高,他们反映的社情民意问题能否抓得准、分析能否说得透、建议能否提得实,能够充分说明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反映社情民意中涌现出来的人才,经过组织进一步地培养,往往能够成为党派履行职能的骨干。

    ○社情民意工作是民主党派打造能力、衡量水平的重要标尺

    中国共产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民主党派也要不断提高参政能力,社情民意自身的性质和特点使之能够成为党派检验参政能力和组织程度的重要标尺。

    社情民意工作开展的广泛程度标志着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热情。衡量党派组织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准,是看这个党派的绝大多数成员是否充满着参政议政的热情。社情民意来源于广大党派成员,因此党派成员的参与面和参与热情能够直观地体现党派的参政能力和组织程度。

    社情民意工作的长期性和日常性,有利于对党派的参政能力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估。衡量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并不仅仅考察党派在政协全会期间的表现和水平,更要考察党派在日常的参政议政工作中体现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这些状况在一定程度更能体现党派参政议政工作开展的水平。

    社情民意工作的时效性,能更好地检验党派参政议政工作的敏感性、针对性和政治把握能力。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能否敏锐地把握住当前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是检验我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我们的社情民意能否能做到合时、合拍,就是我们政治把握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

    社情民意被采用情况和领导对社情民意的批示,体现了党派参政议政工作质量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党派“参政议政的质量如何,关键看上面用的如何”。社情民意工作的直达性,使其能够更多地引起领导的关注,从而使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更好地起到实际成效。

 

    创新的基本要求

 

    ○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当家作主,是以对公共事务的了解为前提的,只有知情才可能有参与和监督。同时知晴权也是人民群众保护自身利益的手段,比如及时公布抗击“非典”时期的疫情报告、东南亚海啸灾难的通报等,使人民群众能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保护自己利益。

    ○保障群众反映自己意愿渠道的畅通

    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往往就是党和政府所要解决的问题,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掌握民情,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决策层才能科学决策和及时修正决策,这就需要畅通渠道的保证,这也是集中民智的过程。同时由于社会成员所处的地位不同、利益关系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产生各种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群众有意见,有怨气,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都需要有一个能正常地得到反映、宣泄的渠道。渠道不畅通,矛盾就会沉淀,体制内的矛盾就会转向体制外发展,最后导致更大矛盾的爆发。

    ○保障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社情民意传导机制是一种上下互动的机制,不仅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更是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处理结果能得到充分反馈的渠道。这种反馈不只是信件收到之类告知性反馈,更需要的是处理结果等实质性意见的有效反馈。

 

    创新的举措

 

    ○把反映社情民意与民主党派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反映社情民意是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重要渠道。但应该注意到,我们对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般水平上,一提到反映社情民意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信息部门和信访部门,而没有与民主党派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特别是容易出现公务少时想起来就抓一下,公务忙时又顾不过来的现象。因此,要充分认识加强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做好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观念,要与民主党派成员有着密切的联系,发挥他们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的主体作用,把反映社情民意与民主党派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寓于党派的各项工作之中。

    ○把反映社情民意与搞好民主监督结合起来

    反映社情民意是民主监督的重要组织形式。民主监督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民主监督状况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缺少系统的规范体系,这就给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有的人说,党内监督有纪律,法律监督有程序,舆论监督有阵地,群众监督有压力,而民主监督是批评与建议,缺乏强制性,当被监督者将批评建议置若罔闻的时候,民主监督也就成为走走形式。因此,必须要对民主监督进行强化。一要确立民主监督的法律保证,增强民主监督的权威性。使这种法律保证有别于法律监督,主要目的是使民主监督应寻求有效的法律保证。二要制定民主监督的规范程序。程序化是确保民主监督实施的重要步骤。三是建立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诸多监督的全方位监督网络,形成的监督合力,无疑将更大地发挥全方位监督叠加放大的作用。只要强化民主监督力度,把反映社情民意与搞好民主监督紧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使反映社情民意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把反映社情民意的质和量结合起来

    民主党派反映社情民意的范围广,内容多。但反映问题的方式,属于民主监督的范畴,不具有强制性,所以要提高反映社情民意的质量难度很大。因此,要提高反映社情民意的质量,必须把质和量结合起来,在抓量的同时重点抓质,用抓重点、抓个案的方式逐步提高质量。抓重点就是选择一两个既是群众关心的难点或热点问题,又是民主党派有能力协助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提出具体解决办法。抓重点往往能够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抓个案就是要从选择单个案例入手,把这个案例的前因后果调查清楚,对照有关法律或政策,找出问题的症结或要害,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与涉案部门进行协商。个案调查操作性强,容易收到实效,容易提高反映社情民意的质量。

    ○把反映社情民意与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

    从近几年揭露出来的一些大案、要案来看,大多数是群众举报或查办其它案件牵带出来而获得线索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性。对民主党派来说,社情民意的大量信息是从群众中来的,群众是社情民意的基础,而民主党派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因此,在反映上下工夫的同时,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收集和了解情况,体察社情民意。只要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就会使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把反映社情民意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

    民主党派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反映社情民意,就不能简单地照转,应对大量的社情民意信息加以分类整理,找出有共性的重点、难点问题给予课题立项,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综合性意见和建议,向政府有关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反映,提高反映社情民意的准确性,提高反映社情民意的水平。

    ○把反映社情民意与完善传导机制结合起来

    机制建设是做好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基础。一是建立联系机制,民主党派要与上级人大、政协、政府部门、纪检监察的有关部门建立起工作联系,及时沟通情况,反馈信息,督促所反映的社情民意的办理和落实,做政府、纪检监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桥梁;要与党派成员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接待党派成员的来信、来访,了解他们所要反映的问题。二是建立传导机制,设置专门工作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落实,以取信于民;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使社情民意的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处理水平;加强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使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办事效率。

    总之,民主党派的社情民意工作是参政党建设中重要的基础性环节之一,做好民主党派的社情民意工作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主动要求。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不仅体现在本质上,还需要有具体的民主制度、运作机制来加以保障,社情民意传导机制就是其中之一。建立完善的社情民意传导机制是执政党、政府、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之间建立相互支持和相互信任关系的重耍保障,是建立和谐社会、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作者为民进会员,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研究。)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