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楷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舟是祖国文化的瑰宝,龙舟竞渡是我国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
有关龙舟的最早记载,见于古文献《穆天子传》:“天子乘乌舟龙(舟)浮于大沼。”无论从成书的时间和书中的史事,都说明至少在2000年前,中国已经有龙舟了。古书中说,尤其是吴越人是崇拜龙的,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便“断发文身”,让自己尽量像一个真正的龙子,这样入水后,蛟龙认出自己的同类,便不会受到伤害。于是又联想:难道就不会将龙的形象装饰在船上以避其害吗?所以闻一多先生认为:“龙舟是文身范围从身体扩张到身体以外的用具。”
1976年浙江鄞县出土了一件春秋时期的具有明显越族文化特色的青铜钺。钺的一面为素面,一面有饰纹。在边框线内的上方有两条相向的龙。前肢弯曲,尾向内卷,昂首向天;下方以底框线为船,上坐四人,头戴羽冠,双手划船。有的专家认为,这是远古民族越渡海洋的壮举。有关专家还考证:龙舟竞渡从祭神转化为端午的民俗,其转折点就在纪念龙人杰出的代表——屈原。
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竞渡的习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据传,龙舟竞渡除上述“避蛟龙”之说外,还持另一说“龙能吸水,吸尽了水,就能找到屈原的尸体。”总之,“龙舟竞渡”是表达人民对伟大爱国诗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方式。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诗云:“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持怆神。”又有诗道:“诗魂万古羁华夏,端午江河水也愁。”在纪念屈原的日子里,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水乡都要进行龙舟竞渡活动。据统计,全国有227种方志,记述此事。
龙舟竞渡活动始于汉代,那时龙舟造得十分考究,竞赛的场面也十分壮观:三声令下,江河上水浪翻滚,条条龙舟飞驰如利箭。岸上锣鼓喧天,万人喝彩……
至唐代达到高潮,连女子也参加此行列。原来民间龙舟竞渡是不许妇女参加的,但当时宫中为了让皇帝高兴,宫女们便组织起来划龙舟。唐人张祜有诗云:“猩猩血彩系头标,天上齐声兴画桡。却是内人争意切,六宫红袖一时招。”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都有了新的变化,只有龙舟竞渡不变,而且规模愈来愈大,流传越来越广。不仅在沅湖吴越之地空前,全国除北方无水乡之外,龙舟竞渡成为各地普及的节日风俗。
元代末年,龙舟竞渡已越出了“龙的故乡”,陆续出现在泰国、马来西亚、缅甸、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国。
明清时代,龙舟竞渡之风不衰,就说我们浙东吧,宁波、慈溪、余姚一带,龙舟活动一直热闹非凡。黄宗羲有文赋记道:初明灭于空翠/旋艳于野田/火炬前导/灼火分传/若近若远/若散若联
近年来,连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开始风行。在我国自1984年9月16日全国第一届“屈原杯”龙舟赛在广东佛山市举行后,接着专门成立了龙舟协会。从此,龙舟竞渡便以正规的体育比赛项目,列入全国大赛的序列。
端阳佳节可入天,溪北溪南竞斗船。金鼓声喧齐喝彩,锦标争夺看谁先!
1991年7月,国际龙舟联合会在香港成立,1992年8月23日在北京十三陵举办“九龙杯”国际邀请赛,为进一步普及和发展龙舟运动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啊,龙舟!你是一种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你是一个载体,一个盛满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载体。如果说,炎黄子孙们乘着船在人类长河中激流勇进,那么这只船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龙舟!看,中国龙舟从远古划到现在,又从现在划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