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泉
湘湖在萧山古县城西一公里处。据地质资料分析,约在4000年前,此处已是一个湖泊;正式作为一项惠及百姓的水利工程,是在北宋政和二年(1112)。时年杨时(龟山)任县令,在古泻湖的旧址上,以周围的百座群山为湖岸,缺口筑堤拦水,废低洼田37002亩,围成一个萧山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型人工湖。湖长约19里,宽1~6里不等,周长80余里(全盛时期是西湖面积的4.5倍)。水可灌溉崇化等九乡农田146,868亩。湘湖除了化水害为水利的功用外,还形成了丰富的湘湖物产和文化:湖中莼菜、土步鱼等水产众多,山上杨梅等水果遐迩闻名,空中飞禽鸣叫,湖光山色一片秀丽。民国初年,自号“遁叟”的邑人周易藻在他的《萧山湘湖志.自序》中“叹鄱阳洞庭莫愁具……昔人云湘湖犹处女,秘不炫人,于兹益信”,湘湖集天下名湖的美景于一身,历代以湘湖为创作题材的诗画作品不计其数,和都江堰相比,湘湖是藏在深闺人未识。
都江堰在四川都江堰市(灌县)城西,春秋后期蜀相开明始建,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公元前三世纪)集大成。它是目前世上现存的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恩泽后世,至今仍在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超过一千万亩。
湘湖与都江堰工程都是政府行为造就的水利工程,经过历朝历代地方行政长官的精心修缮,成为泽被后世、延续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水利功德碑。
水是万物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农耕社会,水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湘湖历经千年沧桑。自北宋神宗年间(公元1068~1086)邑人提出设想,几经周折,终于由县令杨时(公元1053~1135)开发筑湖,后又有县丞赵善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制定《均水法》,县令顾冲(公元1184)立法刻石,再到明朝一代名臣魏骥(公元1373~1471)老先生等历代先贤保护修缮,甚至还有人为保护湘湖不被豪强侵占献出了生命……湘湖对于萧山先民的生存、发展意义,古人黄九川、魏骥的诗词中予以高度评价和赞美。
都江堰利用岷江丰富的水资源,李冰之后,又经汉、唐、宋,元、明、清历代政府组织的修缮,才有现状。岷江源于蜀北高原,洪灾暴发,良田被淹;洪水一退,沙石千里。江东岸玉垒山阻水东流。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修建的都江堰,将岷江水分成两条,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既分洪减灾,又引水灌田。科学主导施工。穿玉垒山是在无火药不能爆破的条件下,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凿出宽20、高40、长80公尺的山口。即“宝瓶口”和“离堆”。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组成的都江堰,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流量等问题,永久地消除了水患。《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在没有电力作动力资源,仅靠人力的封建社会,两项水利工程的主导者,顺乎天然,又用人力改造自然,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特性,修筑了宏大的水利工程,惠及千秋万代的子民百姓。
惠民亲民的水利工程不但给世世代代的黎民百姓带来了莫大的实惠,还培育了灿烂的都江堰文化和湘湖文化。
所谓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湘湖和都江堰,都孕育出了“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地域文化。民国14年成书的《萧山湘湖志》详细记载了湘湖的由来和保护、利用的发展过程,其中“卷七·题咏”就收录了自宋至清历代文人、贤达的咏湖诗260余首,精彩的诗篇展现了千百年来人们在湖光山色、汀沙雁影的家园中农耕渔猎、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尤其记载和评述了在这块水土上产生的忠诚与奸佞的较量。关于此,还不仅仅局限于华夏子孙的视野。报载,《一个美国汉学家眼中的湘湖》:湘湖900年来风云变化的历史也论证了湘湖是两种人反复冲突的源泉:一种人企图排干湖水以谋私利,而务农的湖民则依赖湘湖来灌溉农田。湘湖,一直都是上演忠良与奸佞、贞洁与卑污、公德与私欲的战斗道德剧的舞台。
正义自当战胜邪恶,湘湖不仅养育了萧山的先民,还保存下了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几年前发掘的跨湖桥独木舟,将浙江的史前文化历史记录刷新;湖岸边越王城山上当年勾践智退夫差吴兵的历史遗存,诉说着2500多年前的战事,表明萧山这块宝地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战略地位;位于南岸定山脚下的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名校,80年来培育学子数万,足迹遍及海内外……湘湖文化是萧山8000年灿烂历史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都江堰水利工程运用了现代物理学的回旋流理论。享誉世界的景区每年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有些是水利专家。有的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设计中的高度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千古诗篇,从唐代的岑参、杜甫,到现代的邓拓,《题都江堰》、《都江堰》、《观都江堰》、《二王庙感怀》《蜀守祠》、《送友人游蜀》、《戏题索桥》、《视筑堤》、《石犀行》、《石犀》等佳作华章,使水利工程锦上添花,名扬千秋。千百年来,作为旅游胜地,数亿中外游客来到都江堰,并不仅仅是欣赏蜀地山水,观看古老而又年轻的水利工程,同时前来感受一种特有的民族精神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休闲文化,还有陶冶人的情操,都能在这儿找到落脚点,进行务实有效的操作。
水利工程的实施造福了黎民百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两项水利工程都饱含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念的萌芽。
呼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清人魏源提出;物竞天择是严复引进的进化论观点;“与时俱进”是春晖中学的校训……我们的祖先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明,在流量小、用水紧张时,为了不让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费,采用杩搓截流的办法,把外江水截入内江,使内江灌区春耕用水更加可靠。1974年,在鱼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电动制闸,代替过去临时杩搓工程,截流排洪,更加灵活可靠。
湘湖水利同样是我们的祖先发展经济社会实践的智慧结晶。它的科学之处首先在于利用自然且又尊重自然,要自然为人造福却又不损伤、破坏自然环境,既功在当代又利在千秋。根据湘湖天然的蓄水地形,因势利导,蓄三时富裕之水,供九乡长年灌溉良田。不仅与此,湘湖水利还把早其1000年挖掘的浙东运河(开挖于公元300年)作为它供排水的干渠。绍兴、萧山两地的史志均有记:运河萧山段“自西达东横穿县境而过,为各溪河之干流,沿途闸坝甚众,其通塞关于本邑之水利”、“萧山自西兴闸至钱清堰计四十五里,中有运河。河之南,有湘湖;河之北,为由化、夏孝二乡。每遇岁旱,各得湘湖水利。如遇取水,先于运河两头作坝方决望湖桥下坝,引入运河……”。每逢放水,先堵塞运河两端,再先后开启沿途闸坝,清澈的湘湖水通过浙东运河,犹如甘露流入萧山先民的农田,民众因此得以生存、繁衍。
不仅如此,湘湖作为萧山人民的母亲湖,4000年、900多年后,仍在滋养着百万萧山人。“湘湖窑烟”是湘湖十景之一,更具有社会发展意义的是,数百年来,湘湖粘土不知烧制出了多少的砖瓦,为市民搭建起遮蔽风雨的栖息之所。如今,政府实施的湘湖保护与开发4.6平方公里、1200亩水面的湘湖一期工程早就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休闲博览会在古湘湖地块上召开,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萧山向世界打出了一张金名片。
湘湖,就是萧山、杭州,乃至浙江的都江堰。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先贤馈赠给萧山后人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像四川宣传都江堰那样宣传湘湖,像保护都江堰那样保护湘湖,让湘湖像都江堰那样造福子孙后代。
〈〈〈〈〈〈链接
2000 年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都江堰地处此次汶川大地震发生的中心地带,这个已有2000年历史的水利工程遭遇强地震后还能幸存吗?据悉,处于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损的迹象,基本无恙,这是因为其设计具有相当的防震性,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这几处主体工程都无大碍。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巨变,今天仍在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世界遗产名不虚传,华夏子孙当对此静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