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文
自3月28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温州制造:面临危机?》以来,国内外各种媒体纷纷系列报道全国各地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在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面临生存危机及困境,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也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危机和困难面前,是迎接挑战,知难而进,还是怨天怨人,畏缩不前?经过市场经济大风大浪锤炼的“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果断采取了前一种战略。
正视困难、不惧困难,是温州人的一种良好品德及精神。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是“三少一差”地区,即人均耕地少,国家投入少,可利用的资源少,交通条件差。改革开放前30年,国家对温州的投资总额只有5.95亿元,全市人民在人均不到半亩的耕地上搞饭吃。1978年,温州全市生产总值只有13.21亿元,工业总产值11.12亿元,财政预算内收入1.34亿元,金融存款金额1.792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金额5411万元。改革开放之初,温州人就是在这样落后的基础上起步,开始发展商品经济的,不仅家底薄,技术设备简陋,而且受当时计划经济的困扰和报左观念的非议,困难之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温州人没有退缩,承受巨大压力,迎着困难前进,扎扎实实艰苦创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7年,温州全市生产总值达2157亿元,工业总产值4951.22亿元,财政总收入29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7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462亿元,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638.02亿元。如今的温州较之30年前的温州,不仅财力、物力大大雄厚,而且经过市场经济大风大浪的锤炼,具有灵活机制的30多万家中小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有不少企业已具有相当规模,有了很强的实力,已有17家企业集团跻身中国企业集团500强,更为珍贵的是培养了一支在困难面前具有坚毅不拔精神和极强应变能力的温州商人队伍。可以肯定地说:“温州人不会在当前的困难面前后退,他们一定会勇敢地迎接挑战,并战胜困难,向前发展。”
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创新是温州人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改革开放30年,温州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闻名遐迩的“温州模式”。在温州发展过程中,温州人靠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靠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执照”、“中国第一家实行利率改革的农村信用社”、“中国第一批农村专业市场”、“中国第一个股份合作制的城市信用社”、“中国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国第一份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中国第一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地方性法规”、“中国第一个私人跨国农业公司”……都诞生在温州。温州人凭着这种创新精神,克服了发展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使温州摆脱了贫困落后,提前实现了基本小康,成为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地区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显然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温州人不断创新,实现了从贫穷到解决温饱,从温饱到基本小康的两次跨越,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跨越,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克服当前面临的各种困难,推进温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迎接挑战,积极应对,在困难面前敢于亮剑是温州人的一种风范,坐而论道无际于事。有的问题,有些事情需要论道,但论而不动是没有出路的,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需要具体的对策措施。面对世界经济增长减缓金融市场动荡,美元持续贬值,世界石油价格急速攀升,全球通胀压力增大;国内随着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土地瓶颈制约更加突出,银根紧缩影响更加凸现,原材料、能源价格涨价,招工难和劳动力成本上书更加明显,许多企业尤其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温州人正视困难,中共温州市委、市政府顺应形势,主动迎接挑战及时制定并实施了 “创新强工”战略,温州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应齐心协力,面对困难,近年来,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
一、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传统产业是温州经济之本,也是温州产业优势所在。如鞋革、服装、电工电器等,代表着今天温州工业的基本形象和发展水平。这些传统产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有可能是温州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当前需要通过培育一些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建设产业集群等途径,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进传统特色产业从低端盈利模式向高端盈利模式转变,进一步巩固其竞争优势。
二、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温州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特别加快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的建设。从温州实际出发,重点培育装备制造业、发展临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温州依托沿海产业带建设,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培育临港石化、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落后产能的整治淘汰
温州的要素资源十分稀缺,但目前仍存在着大量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违法违章企业,如果今天不果断舍弃这些落后的产能,就可能失去明天发展的机会。温州下决心整治,充分利用宏观调控、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倒逼机制,综合运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淘汰那些落后的产能和低附加值的产业。
四、提高制造技术水平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重点行业瞄准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水平,在关键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使生产技术及装备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五、增强发展的支撑能力
目前,温州抓住沿海产业带建设的机遇,加大力度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搭建产品展示平台;建设质量检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配套的基础产业,为工业新增长点提供创新要素集聚、发展空间拓展的新平台,以提高工业发展后劲。
六、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
温州最大的优势是民营经济,温州精神最主要体现在温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上,要全面总结推广民营企业经营创新经验。积极鼓励企业制度创新,引导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走向资本市场,进行多渠道融资,鼓励更多的创新型企业通过上市,加快形成多元的产权结构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构。
作为长期从事温州经济研究的学者,我们坚信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韧不拔、自主自强、敢冒风险、不惧困难地温州人在目前新形势下,一定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会,战胜各种困难,创造发展新经验,取得更大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