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蓝献华

       许多老师和家长总是鼓励孩子“不懂就问”,我是持反对态度的。我认为,“不懂就问”未必是好习惯。我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我个人的成长经验和对一些优生的观察。

       我在文革期间上学,那时是知识无用的年代,教师无心教学,家长也懒得辅导孩子。从表面上看这是坏事,却也给我带来了某些好处。因为没有依靠,遇上问题只能逼着自己思考,从而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记得我小时候看了好多的“把戏”,可我从不向大人追问“谜底”,独自在家里慢慢琢磨,一个个地把它给“破解”了。在读初二时,数学老师出了一道几何难题,许多同学都“忍不住”老师问来答案,可我就是要坚持自己思考,想不出来先放着,放一段时间又开始想,一个多星期后,我用“倒推法”把这道题给解了,好好体验了一回成功带来的颠峰快乐。我解答这题的收获,已远不是找到答案,而是我发现了“倒推法”(这是我老师所没有教过的),巩固了我独立思考的习惯。因为自己习惯了独立思考,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悟性,学习变得越来越轻松,成绩也越来越好。直到成人之后,“遇事追根究底”成了我自动化的习惯,已不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独立思考”成了我良好的品格特征。

       我曾教过几位考入北大的学生,在三年的高中时段里,他们几乎没有向我提出过问题,这让我很是好奇。在后续的观察中发现,学习优秀的学生,老师提问题普遍较少,即使有问题提出,也是与众不同的,他们不是在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优秀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立思考”。

       我反对“不懂就问”,并非我就赞成“不懂不问”。确切地说,我反对的是这个“就”字。我认为,当孩子有问题时,要鼓励他尽可能通过自己思考去解决,不要马上“就”问。在实在无法自我解决的情况下,再向别人请教。我认为,“不懂就问”是“虚心”,但说不上真“好学”,更算不上什么好品质,好学者的特点是“刻苦钻研”,“刻苦钻研”才是好品质。

       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孩子是“教”不会的,只有孩子自己“感悟”到的东西,才能被他所真正占有。“教”的真正意义,是启发孩子自己去“感悟”,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告诉孩子什么正确的“结论”。一个人的聪明,核心是悟性,而不是知识,有悟性的人知识是容易获得的。“悟性”是在“思考”中生长的,“不懂就问”的人,太依赖于别人的“脑子”,把“思考”让渡给别人,不利于本人“悟性”的生长,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优秀者。

       所以,我要告诉家长,对孩子不要“一问就答”,要鼓励孩子自己多思考,尽可能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当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后要及时给予赞扬。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的辅导(家长包办了思考,孩子动脑的机会就减少了),也不要有过“透”的辅导(家长问题讲解太细,孩子不用再动脑了),变相代替孩子“思考”和“作业”,这会让孩子产生“思考”依赖,长期以往,孩子会产生思考的赖惰性,什么事情都不爱动脑筋,“悟性”就会停止生长。家长选择家庭教师要有鉴别力,有的家教老师,只会告诉孩子“答案”,不会启迪孩子“思考”,从当时看提高了孩子的考试分数,但从长远看,孩子的思考力下降了,依赖性增强了,得不偿失。“家教”未必是好事,要多思量。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