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环境激素:比癌症更可怕

  说到人类最可怕的疾病,也许非癌症莫属,至于人类最可怕的物质自然是能诱发癌症的致癌物了。然而,美国一位叫做西奥·科尔伯恩博士的科学家却一语惊天下:“请别再让癌症掩盖我们的视野了,让我们超越癌症这个范围去认识更多的比癌症更可怕的危险信号吧!”

    这是科尔博恩博士在她所写的一本名为《我们被偷走的未来》的著作中,向人类发出的最新忠告。那么,这位女科学家所指的“比癌症更可怕的危险信号”究竟是何物呢?这就是近年来才冒出来的一个相当时尚的词汇“环境激素”。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相信你一定有兴趣。

    产业新公害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环境激素。通常,人们将有害物质按其毒理作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像毒物那样损伤人体细胞或诱发细胞凋亡,使人患上疾病甚至致死;另一类是攻击人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DNA,通过引起DNA变异而永久性地改变遗传信息。前一类叫做有毒物质,后一类则称为致癌物质。

    但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却远非如此简单。就有害物而言,还有一类,不妨称做“第三者”吧,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有毒物质,也不属于致癌物质。换言之,这“第三者”既不会使人有生癌的危险,也不会使人中毒而丧命,名字叫做“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源于人类活动包括现代文明生产方式,故又称为产业新公害。这是一类化学物质,在人和动物体内起着类似于激素那样的作用。目前已知其至少已接近300种之多。列在这张黑名单上的主要有:二恶英(由含氯塑料不完全燃烧、纸浆漂白以及汽车尾气等产生)、多氯联苯(用于电器产品和其他塑料制品的原料)、邻苯二甲酸酐类(用于碳酸脂树脂、双酚A、塑料增塑剂制造)、己二酸(用于润滑油添加剂制造)、海洋防污涂料、氯丹、水银、DDT以及含氯农药等,可以说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到了“无处不逢君”的地步了。

    危害知多少

    环境激素是如何危害人类的呢?环境激素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合成化学物质侵入人体后,或伪装成激素与体内的激素受体相结合,“欺骗”人体,向人体细胞发出错误的指令;或设法占据激素受体,使出浑身解数来阻止受体与激素结合,使激素信息无法传递,导致细胞活动因信息中断而发生紊乱。简单地说,环境激素的攻击目标是激素——人体内通讯系统中奔走不息的化学信息。由于这种攻击作用是隐性的、缓慢的,欺骗性极强,故而危害也最大。

    其危害性主要表现为:一是人类生殖方面。最近,日本东京大学公布了一份日本男性精子的调查报告,研究人员调查了该校134名男生的精子数量、浓度、活动比率与形态等四项指标,结果全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仅有10人,全部被调查者的精子浓度平均值比20年前下降了一半多。可以说,环臣に厥窍魅跄行陨δ酥猎斐刹挥脑字弧?

    二是致畸作用。育龄女性遭受环境激素的污染后,生育畸形胎儿的可能性大增,受害最大的是3-8个月的胎儿。不难看出,环境激素的险恶之处就在这里:严重危害下一代乃至下几代的健康、生殖、发育和生存。美国科尔伯恩博士将此“罪行”形象地称为“我们被偷走的未来”。

    三是降低免疫作用。日本北里研究所的专家坂布贡等的研究显示,环境激素,即使只有少量,也会给人体免疫系统带来消极影响。主要是抑制T细胞的成熟,可能导致诸多自我免疫性疾病临身,另外还能降低淋巴细胞的反应能力和巨噬细胞的战斗力,为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反击三策略

    从前面所述不难明白,我们几乎是生活在环境激素的包围圈中,躲是躲不掉的,明智之举是从容面对,设法反击,力争将其危害减到最低限度。科学家为此授予你三大“锦囊”——

  “锦囊”之一:多吃菠菜、胡萝卜、白菜等绿色或黄绿色蔬菜以及糙米、小米、荞麦等五谷杂粮。奥妙在于,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特殊成分,能有效地排出侵入人体内的环境激素,如二恶英等。此外,常饮绿茶也有一定“排污”功效。

    “锦囊”之二:少食近海鱼类。由于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作用,不少鱼肉中浓缩、积存有环境激素,如金枪鱼、青花鱼等大型鱼类更须当心。

    “锦囊”之三:尽量少用或不用与环境激素有关的食具。如不用苯乙烯、聚氯乙烯、聚碳酸酯材料做食品容器,也不用泡沫塑料容器来冲泡方便面。至于用聚氯乙烯塑料容器在微波炉上加热也不妥,因为此种塑料中含有典型的环境激素邻苯二甲酸酯,可因加热而大量释放出来污染室内空气,改用玻璃容器或陶瓷容器加热则无此弊了。另外,给宝宝喂奶最好用玻璃奶瓶,因为聚碳酸酯类奶瓶倒入开水后,开水中的双酚A含量升高,同样不利于儿童健康。

  (来源:文汇报  兰政文 )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