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大肚胖VS梨形胖

  来源: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邓茗予 李耀


  捏着自己盘踞腰间腹部那显眼、疲软的赘肉时,只恨不得手起刀落,将其成圈拿下……

  
  这是个敌视超标脂肪的世界,人们痛恨它,如对待过街老鼠。它破坏健康,摧残美丽,情节严重,二罪并罚,打入“公害阶层”。
  脱脂,无糖,低卡,还“维生”,是谓健康食品之最高境界。拒绝橘皮赘肉,不要血管脂肪。针灸火疗,抽脂吃药,魔鬼食谱,截胃手术……减肥瘦身术,只有你没听说过的,没有人类想不出来的。总之,这场战役没有尽头。

  肥胖终结者的落幕神话
  这是1990年代最轰动的医学事件之一,因此也是最大的失望之一。
  1994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实验室,某种基因变异的老鼠,体形肥硕到3倍于正常同类。研究人员发现该基因的变异导致它体内一种名为“Leptin”的荷尔蒙缺失。随后,他们给老鼠体外注射Leptin,发现超重鼠的饮食习惯和臃肿体形都得到极大改善。原来,神奇分子Leptin可以向大脑发出信号,告知体内脂肪的含量,大脑以此调整食欲和新陈代谢,使体内的脂肪储存量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这项研究成果令肥胖症患者和减肥药商家激动万分,仿佛看到了期盼已久的灵丹妙药。
  然而,照在老鼠身上的阳光未必给人类带来光明。1999年10月27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期刊发表第一个Leptin的人体试验,结果却令所有人大跌眼镜,因为大多数肥胖者对Leptin有很好的抗性,甚至他们体内Leptin浓度本身就很高。在73个肥胖试验者中,只有每天注射最高量的人才有所效果,而就在该组人中,也只有两人减重成功,大部分人效果平平,一人反而增重了不到10公斤,更有人难以忍受每日的高剂量注射而中途退出。所以注射Leptin只适用于很少的部分肥胖患者,前提是他们和试验老鼠一样,制造Leptin的基因异常。
  Leptin神话落幕后,许多肥胖研究者指出,我们所面对的是人体内一个异常复杂而稳固的系统,在漫长的进化中,它被精确地设计为累积脂肪以备应付将来饥饿之需。多年来寻找简易减肥法的梦想均告破灭,其中原因最重要的莫过于它是生命进化的产物。

  它是你的一部分
  相信不少人捏着自己盘踞腰间腹部那显眼、疲软的赘肉时,只恨不得手起刀落,将其成圈拿下。
  然而,只要是一名正常体形的成年人,就意味着正与约400亿个脂肪细胞共存。从显微镜中观察,它们可能是人体中最美丽的细胞之一。细胞中大量的甘油三酸脂分子充盈,晶莹透亮,光线反射其上,夺目生辉,中空,宛若指环。这些泛光的油质小球把能量聚集在其中,成为生命保障系统的一部分,就像一个小小化工厂不断根据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吸收或释放其储能成分。哥伦比亚的Rudolph Leibel博士认为,人类体内很少再有什么系统比能量贮存及管理系统与生命更加休戚相关。
  这个系统还包括了脑、胃、肝脏、胰脏和甲状腺体,而脂肪组织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器官之一,有着自己的角色,通过血流与身体其它部分不断交换着信息。要么是“我已经饱了”,要么是“看我们是不是再来点什么”。
  问题是,这个系统在健康饮食的概念出现之始,早已经进化了千百万年。在这样的进化过程中,拼命吃饱是机体生存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长胖永远比减肥来得轻松容易的原因。

  胖之罪
  “如同现实世界,人体内,谁控制了能源,谁也就可以影响许多其它的东西。”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Gokhan Hotamisligil博士说。
  胖,随之而来的是健康问题种种。最显而易见的例如,对比同质量的肌肉,占据更大体积的脂肪需要毛细血管更丰富的血液供应,这无疑极大加重了心血管的负担。肥胖也会增加关节的磨损,导致关节炎。当肌肉于睡眠中放松时,积聚在气管周围的脂肪会干扰呼吸……
  然而目前颇受关注的是,“过多的体脂如同毒药,分泌出有害物质,导致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还有癌症。”《纽约时报》报道指出。
  脂肪细胞除了自身产生引起炎症的物质,还会吸引免疫系统中的巨嗜细胞,去促使炎症的产生。你的脂肪,哪怕只是一点超标,也会引起体内很强的免疫反应。过量的卡路里对身体来说,如同外来入侵的生物。姑且认为这也是脂肪的功能之一,要知道,炎症反应在对抗感染上,可是异常重要的。
  然而,炎症反应如今却被认为是进一步阐明心脏病发病机制的关键,而传统解剖学观点认为,心脏病是胆固醇沉积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目前,我们的确更擅长于诊断和治疗这种栓塞,”哈佛的心脏病专家Peter Libby认为,“但事实上,大部分心脏病并不是那样产生的。更重要的病因应该是,炎症区域会有破裂损伤,随后产生了血凝块,所以导致了心脏病发作或心肌梗死。”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由脂肪细胞分泌产生的毒素导致心血管炎症的产生。与此同时,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肪酸会抑制一氧化氮(NO)的合成,这可是舒张血管壁、降低血压的重要化合物。许多心脏病急救药,正是因为可以分解出救命的NO。病因有了新突破,这也将是未来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
  脂肪细胞也分泌雌激素,因而会引发某些癌症,主要是乳腺癌。尤其对于绝经后的妇女,肥胖是个巨大的杀手。更令人兴奋的研究结果来自于肥胖与II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虽然不是所有的肥胖患者都会得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也并不全是肥胖症患者),但脂肪依然是这种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特别要指出的是,由脂肪细胞产生的两种化学物质:肿瘤坏死因子α和“抗素”(resistin),会干扰体内降糖荷尔蒙——胰岛素的产生。阻碍胰岛素的分泌是糖尿病的前兆。
  这些研究的目的不是要证明肥胖会给你带来多少麻烦,许多结果都是统计数字,并非绝对真理。但研究清楚脂肪细胞的生理机制是对抗它的第一步。

  脂肪也分良性与非良性
  另一个近期的概念突破来自一个意外的发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脂肪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所以脂肪的分布往往暗示了人的健康状况。
  倾向在臀部和大腿处堆积脂肪——也就是常说的梨形身材——此处脂肪往往是良性的。而盘踞于腹部各器官上的内脏脂肪,其新陈代谢就活跃许多(当然,要想减去大腿的赘肉也就不那么容易了)。代谢越活跃,排出的有害物质就越多,所以内脏脂肪产生的化合物会比身体其它部分的皮下脂肪引起更多炎症和血栓。大腹便便也就是健康的危险信号了。所幸,当人进行运动时,最先消失的也是内脏脂肪。
  “皮下脂肪的吸脂术”可不是什么好方法,因为就算抽出10公斤脂肪,健康状况和血液指标也起不到丝毫变化。而通过合理膳食和锻炼减去同样的体重,必定会体验到血压、血脂和胰岛素抗性的显著改善。体内各处脂肪细胞都会收缩,毒素分泌也会减少。
  手术切除腹腔内的脂肪膜倒是可以把体内内脏脂肪去除1/3。不过对于体重超出标准100磅的人,恐怕胃绕道手术也是目前相当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但手术本身的风险和费用使其只可能是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总的来说,营养学家相信个人身体脂肪的分配是遗传基因决定的。Tufts大学营养传染病学家Katherine Tucker的研究指出,卡路里来源不同也会造成很大不同。在她的这项研究中,试验者都摄入相同数量的卡路里,但对于吃白面包、米饭、面食和其它精制碳水化合物的参照组来说,脂肪都不成比例地积累在腰部,但体重却没太大改变。还有一些其它食品对腰部尺寸变化影响不大。记住它们:粗粮、豆类、水果和蔬菜。
  “我认为吃更像是一种自觉行为,”华盛顿大学的麦可·施瓦茨博士说,“不过吃多少该是由你的脂肪来控制。”看来,对肥胖者完美回答终究还是“少吃多动”。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