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蓓
去浙江省博物馆开支委会。时间尚早,沿着白堤,迤逦而行。正是湖上好季节,柳叶新剪,渐可藏鸦;桃花初绽,未解迎人。更妙在望眼湖山,笼罩于濛濛细雨之中,晴日里闹腾若市的画面,如今且少人行。于是一种思绪,便飘飘荡荡地挥洒开来。想起从前,想起古人,曾经也从这里走过。比如,一百三十二年前,同治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晚清著名的学者、才子李慈铭,便也曾来过这里,消消停停,游踪印记在这一幅叫做“里湖”的人文画卷里。
《越缦堂日记》载:“上午,坐肩舆出钱塘门,访薛慰农太守于湖上。……舆人由里湖山际行,……迂道至孤山,憩放鹤亭,捧林处士墓。慰翁适擢舟游此,已返棹,因迹之,共饭于崇文书院。晡后,诣诂经精舍访黄元同。元同出其尊人薇香先生《论语后案》两部,一赠予,一属转赠香涛。适慰翁亦来,遂同登望湖楼。时夕阳满楼,湖光如雪,四山映发,空明不寒。十余年来,无此遐赏矣。又与慰翁同游苏公祠,登横翠楼而别。”
薛慰农,名薛时雨,字慰农,清咸丰年间的进士,时任杭州府知府。为官清廉,颇受人称道。李慈铭才名极重,每到一地,必为当地长官所接引,也是一种佳话。黄元同,即黄以周,晚清经学大师,尤精于三礼之学。但在当日,还只是一名秀才,三年后方中得举人。想必当时正就学于诂经精舍。李慈铭是读书人,嗜书如命,湖上书院,乃是必访之处。曲院风荷的崇文书院与孤山的诂经精舍同列晚清杭州的四大书院之榜。诂经精舍由阮元创建,就在同治六年的冬天,俞樾应浙江巡抚马谷山之聘担任诂经精舍的主讲,从此蝉联了三十一年之久,成为该书院史上任期最长的一位山长。白堤的尽头,不是还矗立着俞楼吗?
孤山之美是不消说的,但忽地某一日丈量之下,却不由得不对它心生敬意:这一块浮突在碧水之中的天然岛屿,虽则地域不广,却有着怎样厚重的人文积淀!在这里,名楼、书舍密集,碑铭、墓刻林立,历史上相关的传说、诗词歌赋的题咏、名人的游踪,更是难计其数。密密细雨拂刷去数百年的尘土,渐显出埋藏其中的宝藏的某种标志,目光所及,虽说不上秦砖汉瓦的古朴,但宋片清磁的精致,却是触处皆是。仿佛为了填补游人稀少而造成的空间空旷,一种纷至沓来的历史印象的窒息感填满心头,让人一时觉得有些透不过气来。谁说孤山只有梅妻鹤子的清标疏韵?当一切印象堆积之时,纵是轻帛,也累成了厚重。
雨天走过孤山,不期然地巧遇记忆的窒息。这种“幸福的窒息”,恐怕是体味西湖山水佳妙的内在酵母。要不然,这一抔西湖之水,终究只是泄自于天外的一汪清泉,而不是一杯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