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建设可呼吸路面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吴文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的城市道路建设也日新月异。但是,很多城市的路面实行基础硬化的封闭性铺装,比如杭州绝大多数人行道、公园和小区庭院人车出入的地方实行基础硬化的封闭性铺装,使除西湖风景区外的城区面积硬化率超过70%,而实行基础硬化封闭性铺装会带来以下危害:

1. 严重恶化绿化植被环境,危害道路树木正常生长。很多道路存在行道树系根部土壤被混凝土等封闭而影响生长的情况。有的道路还很严重,以杭州市为例,19976月建成的新塘路,人行道结构为人行道板+砂浆层+三渣层+素土,主要行道树香樟长势正常;在2006年改建时人行道板部分基础结构采用水泥混凝土,树池采用透气混凝土但透气混凝土经粉尘、垃圾等填埋已失去原有功能与效果,造成透气透水不畅,已对香樟树生长带来较大影响。又如:在2002~2005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对一公园至六公园的沿西湖人行道进行基础硬化后,2006年发现部分香樟树因透气不良而出现枯萎现象,后园林部门采取增大樟树根基穴土层范围、吊瓶固水给树干增加水分等紧接抢救措施,才得以缓解。类似情况在杭州其它风景区也有出现,如著名的龙井茶室景点天井中央的百年老桂,也是由于周边硬化路面后根系水分不足、呼吸困难、导致树冠缺水,于20074月还在继续挂瓶水抢救。

2. 地下水难以补充,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道路非硬化情况下约有一半左右的雨水可渗入地下,而路面硬化后基本不能补充地下水,导致城市地下水位下降。由于封闭性铺装阻断了地表水气的交换,大大降低了地表对雨水的涵养力,使夏季的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已从早期的“热岛点明显”发展到近年来的“热岛点泛化”,这是城市建筑增加,人行道、公园和小区庭院普遍硬化铺装的必然结果。

3. 下雨天积水加剧,影响交通和居民生活。整个城市地面大部分硬化后,下雨时宝贵的水资源不能渗入补充地下水,只能通过排水管网排水,增大了排涝压力,排水管径在设计时一般情况下只考虑道路而没有考虑人行道集水,水量大又不能及时排出造成路面积水严重,妨碍本已不畅的城市交通,严重的低洼积水区域还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居民和单位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城市地面过度实行基础硬化的封闭性铺装,使大量的雨水不能及时渗入补充地下水,既浪费了十分宝贵的水资源,又加大了城市的洪涝程度,大量泥沙伴着雨水泻入河道还淤积了河床、污染了水体,给河道的管理养护增大了难度和工程量。基础硬化的封闭性铺装,阻隔了地下水系统和大气层的自然循环,加重了城市夏季热岛效应,也增大了城市的噪声,严重恶化了城市的环境。

目前,国内外已建成的可渗水路面种类很多,像南京、宁波、上海、成都、天津等城市也有成功经验,建议政府在建设可渗水路面可在下面的种类中进行适当选择:

1. 铺漏草方格砖。混凝土通透蜂窝砖的中间用腐殖质填上,草地种子生长其中,可保证40%的绿色面积,适合于露天停车场或自行车道路面。

2. 铺地砖草皮拼接型路面。地砖与地砖之间留出一定距离,之间用泥土填充,让草生长于泥土上,植被覆盖面积约占35%,适合于公园和街边散步路面应用。

3. 铺鹅卵石/碎石路面。路面由大小较为均匀的鹅卵石或小石头散落铺成,通透性强,不长杂草,适合于房舍周边、人行道边难以绿化的露天土地面等应用。

4. 铺路使用透水性地砖。这种砖有许多渗透性孔,连接处有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适合于人行道、步行街巷的地面应用。

5. 铺设多孔砖加碎石地面。这种地面由四角带孔的地砖铺成,孔中撒入小鹅卵石或小碎石,以保证雨水顺利通透,好处是不生杂草,地面的热反射大大低于全硬化路面。

综合国内外成功经验,建设可呼吸路面系统技术上已经成熟,建设成本与一般的硬化路面差不多,主要还是认识的观念问题,道路功能的定位问题,设计的打破习惯问题,管理的严格到位问题,建设的质量把关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制定法规。研究制定《浙江省城市建设透水性路面管理办法》,在国内率先从法规层面上规范透水性路面建设,为我省城市的雨水地下还原,开发透水性沥青和混凝土铺装材料,涵养地下水、优化城市绿化环境、减轻洪涝压力、减少积水影响等提供法规保障。

2. 在规划上要有超前性。今后对新建和改造的各类道路,在规划时对道路的快车道、慢车道和人行道功能定位要一步到位,使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各享行路权。严禁在道路改造时改变道路性质,严禁在道路交通管理时侵犯行人和骑车人的行路权。

3. 将可渗水路面建设列入考核内容。在人行道功能定位后,人行道的设计要尽量采用可渗水可呼吸的路面铺装,建议政府将建设可渗水路面列入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建设部门和单位实施这项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重大工程。

4. 规范建设可渗水路面铺装。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出台可渗水路面铺装的构件制造质量标准、安装规范标准,并组织市政设施构件制造企业,生产质量合格的可透气渗水的建筑铺装材料。

5. 加强监管保证质量。鉴于现在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理不够到位的实际情况,对采用可渗水可呼吸的路面铺装工程,道路建设单位和施工监理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和监督,以确保可渗水可呼吸路面的建设质量。

6. 大力推广通透性铺装技术。为解决长期以来城市普遍存在“人与树争地”的矛盾,应推广“绿地铺装结构”新技术,通过运用架空通透铺装结构替代传统的层叠式密闭铺装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绿地铺装范围的透气透水,使铺装对邻近树木的根系生长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