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明耀
编者按:钱学森,1911年生,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次年赴美留学,至1938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并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立志回国。在经受了长达6年的磨难后,1955年秋天,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此,他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赤诚的爱国之心,投入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开发工作,克服重重困难,用短短10年时间,使我国导弹核武器得到了飞速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今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又一次亲切看望已经98岁高龄的钱学森,温总理紧紧握住钱学森的手,深情地说:“钱老,我又来看您了。”这是温家宝近年来第四次看望钱学森。对这位“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温家宝始终心存敬意。
2006年12月,闻知杭州市钱王祠举办杭州之子钱学森院士事迹展览的消息后,我的老友,南京理工大学量子信息专家包广珪教授马上赶往自己的故乡,他一到杭州,就直奔钱王祠仔细参观了这个展览。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和科学成就深深感动着他。回忆多年以前,他和钱学森大师的交往,至今仍历历在目。上个世纪50年代,包广珪从杭高毕业考进上海交大以后,钱学森便成了他心目中的偶像。对钱学森的崇拜至深,促使包广珪多方收集钱学森的资料,阅读钱学森的著作,随着了解的深入,钱学森的形象也在他心中更显得伟大。
包广珪心中一直做着一个梦:如果以后遇到问题,写信向钱师请教,他威望那么高,工作那么忙,对我这个无名小卒,能给我回信吗?他反反复复考虑这个问题,弄得寝食难安。但他一想到钱师特别慈祥的脸容,他又胆大了起来,终于他伏在案桌上给钱师写了一封信。信发出以后,他不抱多大的希望,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终于有一天钱师回信来了。他不由得喜出望外,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读完了这封珍贵的来信,他热泪盈眶,又一次被钱师的谦逊和科学精神感动了,钱师对包广珪的问题回答得十分仔细,书法既秀美又工整。从他的书法完全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位多么严谨的科学家,这封来信至今都被包广珪小心珍藏着。
此后,包广珪又开始做着第二个梦:
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这位科学大师,当面向他求教,那么他将多么激动啊。机会终于来了,那一年,他在一次科学讨论会上见到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时分,午饭以后,包广珪继续谈论钱学森,由于刚刚看了钱学森事迹展,也深受钱师精神的震撼和感动,此时的我已然沉浸在
“啊呀,已经3点了,我晚上就要赶回上海,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参观钱学森故居还没做呢!”
于是,我们立马起身赶往钱学森故居。我们急冲冲地来到马市街,但不知故居在何方。正好迎面走来一位老太太,我们便立即上前询问。老太太一听我们要打听的是钱学森故居,兴奋异常:“我们小营巷小区的人,谁不知道钱学森的大名,来来来,两位老先生,请跟我来。”
我们随老太太拐进了一条名叫方谷园的小巷,到了2号门口,她说:“这就是钱学森的故居了。”
走进故居,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不是一座“72家房客的大杂院吗”?对,确实是个杂乱无章的大杂院,不过是只有27家房客而已。院子里有人在发煤炉,有人在倒痰盂,有人在刷马桶,有人在走道上打牌,还有小孩在四处奔跑……房屋破旧,地面潮湿,电线乱拉,居民说这里一到下雨天房子就漏水,火灾隐患也很严重。这都已经是21世纪了,正在大步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杭州城市中心地带竟还有如此落后破旧的房屋和陈旧的设施,而且居然就出现在大师级的航天专家钱学森的故居内,我
周大伯还拿来一张
夕阳西下,我
从钱学森故居回来以后,我想了很多:不少欧美先进国家的城市,历来都是以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处而著称。城市里到处是挺拔、秀美、苍劲的古树,不少名人故居让游客们感受着名人的气息和精神,接受着心灵的洗礼。英国莎士比亚故居,巴黎巴尔扎克、雨果的故居,丹麦安徒生故居,挪威易卜生故居……无不以保存完好的原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啊!古城杭州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外许多名人和杭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如何利用这笔财富打造和谐的杭州,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我们不仅要让来杭的中外游客有看不够的西湖景,还要有读不完的人文景观!
岁月如流,时隔三年,我一直牵挂着钱学森故居是否已经修缮完毕,也不知何时可以对外开放。今年5月6日上午,我独自一人特地前往方谷园2号探视,那里的管理员老罗将我这个耄耋老人搀扶入内参观,三年前那破败不堪的故居已于半年前被修整得焕然一新了,后花园内种上了花草,一口水井依然保存着,据说这是钱学森童年时期最喜欢玩的地方。遗憾的是,几百平方的故居内至今空空如也,故居中的珍贵文物也尚未整理、布置起来,故而还不能对外开放。老罗说经常有人兴冲冲赶来参观,但均失望而归,其中不少是青少年学生。钱学森大师的事迹对我们,尤其是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而鲜活的教育意义,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希望有关部门能尽早将故居进行整理和布置,早日对外开放,这也算是故乡人民对钱学森大师的一份最好的礼物。若是能邀得钱大师亲自回杭一睹故居的新面貌,想必他也会感到无比激动和兴奋,并深深地体会到家乡人民对他的深情厚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