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说剪刀

周新华

我原先想当然地认为,剪刀也是我们中国人先发明的,而且还准备把它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剪刀的出现,是人类工具史上的一次革命。因为有了剪刀,才使得人类对棉麻丝毛之类细软之物的切割变得便捷而应手,不夸张地说,剪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然而看了资料才发现,最早的剪刀并不是出现在中国。公元前1300~600年间的古巴比伦文献及《旧约全书》中,已有用剪刀剪羊毛的记载。西方最早的剪刀实物发现于古希腊,时在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在一幅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的图画中,描绘了用剪刀剪羊毛的情形。差不多与此同时,埃及人也开始用青铜制造剪刀,在埃及孔翁坡神殿的墙上刻有剪刀和一些医学用具。

而中国关于剪刀的记载和发现就要晚得多。三国谯周《古史考》载:剪“铁器也,用以裁布帛,始于黄帝时。”但这个说法目前尚无法实证。《管子·轻重乙》篇记载齐国的农家女子织布,“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鈢,然后成为女”,这种“刀”是否为剪刀,亦尚无定论。可以作为确证的是,在《诗经》和《左传》中,都出现了“翦”字(而“翦”即古代的“剪”字)。

《诗经·召南·甘棠》篇: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这一事实表明,至少到春秋战国时期,剪刀已经出现,并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现今发现最早的剪刀实物,是西汉的铁剪,1953年在洛阳烧沟西汉墓中出土。它们中间没有轴眼,也没支轴,只是将一根铁条的两端锤成刀状,弯曲而成。剪作直背直刃,前端尖锋,刃后双股交叉,把部绕成“8”字形。这种剪刀支点在最后部,使用时依靠钢铁的弹性,一按一张,类似摄子。

中国剪刀出现得较晚,有些学者以此推断中国的剪刀是从外国传入的。但根据出土实物看,中国早期剪刀以交股式为基本特征,而西方早期剪刀却为“U”型,两者形制差异很大。所以中国的早期剪刀应该属独立的发明。

至于剪刀究竟是如何发明,因无明确的文献记载,人们也只能蠡测。有不少人认为,剪刀的发明可能是受到筷子的启发。

剪刀的起源与筷箸的起源十分相似。筷子由最初的一根木棍捞煮热的食物发展为用双手拿两根木棍夹食物,进而用一只手握一双筷灵巧地夹、扒、挑、拨来进食。而剪刀最初由一把削刀切布刻线发展为用双手拿两把刀切剪布帛和线绳,进而将两把刀的环尾连接起来,利用金属的弹性开合自如,于是一种完全崭新的工具产生了,这就是最早期的剪刀。

应该说,这种推测是不无道理的。古人称剪刀为“交刀”,这也说明了剪刀即“两刀相交而成”。

那么,剪刀究竟在什么时候改制成现在这个样子呢?从考古实物来看,这个时候应该是在五代北宋之交。1953年,在长沙市郊一座五代十国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铁剪,两股分离,刀刃与刀把之间打有轴眼,并铆有穿钉作支轴,形状已很类似现在的剪刀了。洛阳北宋熙宁五年(1072)的墓葬中出土的铁剪,已从过去的“8”字形演变成利用支轴固定剪刀叶造成杠杆作用的剪刀。可以这样说,最迟到1072年的北宋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支轴剪,它比弹簧剪大大地前进了一步。这种新型的剪刀使用起来非常省力方便,是当时制剪技术的一大进步。现在我们使用的剪刀,基本上仍沿用这种形制。

古代剪刀又称“并刀”或“并州刀”,是有典故的。在唐宋之际,山西并州(今太原)制造的刀剪以锋利著称,史称砍骨不卷刃,剪毛不沾尘。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诗《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对并州剪刀大加赞赏: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自杜甫之后,历代文人墨客都对并刀大加咏叹,如:

在宋代就被公认为“负一代词名”的著名词人周邦彦,其《少年游》词盛赞并州剪刀,词云: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会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去休,直是少人行。

宋·陆游《秋思》诗: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远雁声哀。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春光入卷来。

宋·黄孝迈《湘江春夜月》词: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元·杨维桢《庐山瀑布谣》诗: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副玻璃烟。

剪刀与刀、剑不同,它毕竟只是日常的器用,一般来说很少会进入文人或学者的视野,故而在流传至今的文学传品中,关于剪刀的描述确乎不多见。但是说来奇怪,少则少矣,却篇篇经典。

说到与剪刀有关的诗句,最有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柳》了,不仅耳熟能详,妇孺皆知,而且还被选进了小学生的课本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其实李商隐另一首《夜雨寄北》诗里也巧妙地提到了“剪”字,同样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中营造的优美意境,千年之下仍令人心折不已。其中“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更是流传广泛,尽人皆知。

南唐后主李煜善于写词,由于遭受亡国之痛,词中往往充满了“剪不断”的愁绪。如其代表作之一《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宋朝黄昇《花庵词选》评论此词时说:“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在中国众多的词牌名中,有一个词牌还与“剪刀”有关,那就是“一剪梅”。“一剪梅”这一词牌的由来,源于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卖蹙》一词:“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疏枝,略点眉梢。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误招。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轻敲。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虽说“一剪梅”词牌由来与周邦彦该词有关,但最有名的“一剪梅”词却非周邦彦所作,而是出自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之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对李清照此词,《草堂诗余评林》卷二评曰:“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

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里,多次写到小说里的人物用剪刀来作武器。最有名的一例是,《神雕侠侣》里的杨过,为了对付李莫愁的拂尘,专门请冯默风用镔铁打造一柄大剪。李莫愁以一对五毒神掌、一柄拂尘纵横江湖,云帚上的功夫何等了得,杨过欲以大剪破她,事先早已细细想过,她拂尘如何卷,大剪便如何刺,拂尘如何击,大剪又如何夹。岂不料李莫愁并未斗到,却在绝情谷中遇上了一个以胡子当兵器的矮老头樊一翁,后来还真以这柄大剪把樊一翁的一把大胡须剪掉了,描写煞是有趣。

在金庸的另一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名列四大恶人第三位的“凶神恶煞”南海鳄神,也使用剪刀作为武器,书中这样描写道:

“只见南海鳄神右手握着一把短柄长口的奇形剪刀,剪口尽是锯齿,宛然是一只鳄鱼的嘴巴,左手拿着一条锯齿软鞭,成鳄鱼尾巴之形。

云中鹤斜眼向这两件古怪兵刃瞧了一眼,右手钢抓挺出,蓦地向南海鳄神面门抓去。南海鳄神左手鳄尾鞭翻起,拍的一声,将钢抓荡开。云中鹤出手快极,右手钢抓尚未缩回,左手钢抓已然递出。只听得喀喇一声响,鳄嘴剪伸将上来,挟住他钢抓一绞。这钢抓是纯钢打就,但鳄鱼剪的剪口不知是何物铸成,竟将钢抓的五指剪断了两根。”

其实说到剪刀文化,是有不少话题可以说的。比如剪刀与婚育文化的关系。

剪刀与婚育有什么关系?人们一定会觉得奇怪。其实关系大了。婴儿从母体呱呱落地,就要用剪刀剪断与母体相连的脐带。以前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因为找不到剪刀,母亲只得用嘴咬断脐带,所以就给孩子取名为“咬脐”。

其实还不仅于此。在民间文化习俗中,剪刀与婚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古代,剪刀还曾被当作定情之物。古往今来,男女两情相悦,互赠礼品作为定情之物,原也是人情之常。从前有送罗帕的,有送铜镜的,有送书籍的,有送枕头的……不胜枚举。但如果告诉你,古代曾经有人拿剪刀作定情物,你信不信?

我一开初也不信。你想,剪子毕竟是刀具凶器,而且剪刀有“一刀两断”之含义,也有些不祥,当成分手礼还差不多。但是,在古代确实有过拿剪子作为定情物的,那是在南北朝时期。

《太平御览》引《齐书》,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南齐时,一个名叫江祐的小官吏,向范云的女儿求婚。他设酒席款待范云,取出一把剪刀作为聘礼。后来,江祐平步青云,当了大将军。范云得知后也设酒席款待他,席间范云对江祐说:“从前你我都是黄鹄(天鹅的一种,笔者按),如今你已变成凤凰了。我的女儿是个布衣百姓,无缘份享受这荣华富贵。”说罢,取出剪刀还给了江祐,将这门亲事辞退了。

你看这剪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当定情物的是它,到辞亲时也是用它。其实都有道理。以剪刀作为定情信物,盖与剪刀的结构有关。剪刀的两爿一张一合,配合默契、和谐,古人以此借喻新婚夫妇白头到老永不分离,共同走完人生的道路。至于用剪刀来当分手礼物,也好解释,“一刀两断”么。

剪刀还曾被当成嫁妆。在中国古代,要求女孩子都要会做女红。如果这个女孩子女红做得好,说明娘家教育得好,到了夫家也会更受欢迎。所以在古代,女孩出嫁时,往往有剪刀作为嫁妆。这作为嫁妆的剪刀也有些与众不同,往往在上面刻有龙凤图案,寓意鸾翔凤翕,夫妻恩爱。也有的是对剪,上面刻有蝴蝶图案,寓意蝴蝶双飞,夫唱妇随。

在《太平御览·东宫旧事》中,有这样的记载:“太子纳妃,有龙头金缕交刀四。”这交刀也就是剪刀,连古代皇太子纳妃,剪刀也是作为嫁妆之一的。皇室尚且如此,民间就不更用说了。

胡适曾写过一组《新婚杂诗》五首,其中第四首中写道:

“记得那年,你家办了嫁妆,我家备了新房,

只不曾捉到我这个新郎!

这十年来,换了几朝帝王,看了多少兴亡,

锈了你嫁奁中的刀剪,

改了你多少嫁衣新样,

更老了你和我人儿一双!

只有那十年陈的爆竹,越陈偏越响!”

从这首诗中,也可看出以剪刀作为嫁妆的这一古老的婚俗。

在民间禁忌中,剪刀是凶器,在一些特定的日子和场合,严禁使用。比如过去杭州风俗,过春节这一日,家中不动针线,不动剪刀、菜刀、柴刀等利器,不动扫帚,称为三不动。但反过来说,剪刀又是镇恶辟邪的法宝,所以过去民间尤其是乡下,门口往往挂一柄剪刀,人们认为,在墙上挂剪刀如同悬镜一样,可以起到辟邪镇宅的作用。另在民间医药习俗中,常有在煎药时放一把剪刀在药罐上的做法,意在镇伏疫鬼。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现在还专门开发出一些迷你型的小剪刀,材质也很高级,有白玉剪,有翡翠剪,有碧玉剪,有小银剪。这些小剪刀往往长仅2厘米多一点,小巧精致,做工精细,造型美观,可以别在西服上或是礼帽上,既有装饰作用,又有避邪功能。

江南历来有一种民间活动,放风筝。当某人遇上不顺心之事,俗称晦气,这时就去放风筝,把线齐根剪断,让风筝带着所有的烦心事、晦心事飞向远方,以求平安。

在小说《红楼梦》中,对此有精彩的描述。如第七十回写道:“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紫鹃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宝玉也用剪子剪断,照先放去。探春正要剪自己的风筝……”

有趣的是,剪刀还曾被当成“抓周”的用具。北齐《颜氏家训·风操》记载:“江南风俗,儿生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儿之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谓‘试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抓周”。

《红楼梦》里记载,贾宝玉周岁时抓周,别的什么都不要,偏偏抓着个胭脂盒来把玩,以致他的父亲贾政厌恶之极,说他将来一定是个不要好坯。有趣的是,贾宝玉长大后,还真的偏偏喜欢混在脂粉堆里,和一帮姐妹们玩耍,他的父亲更是恼火得不得了,有一回逮到把柄把他打了个半死。

中国剪纸研究会排剪艺术家陈南君曾讲过一个抓周的故事。他出生在上海苏州河边的一家裁缝店,周岁那年,母亲抱着他让他抓周,他拿起了一把“张小泉”剪刀。当时气得做了几十年裁缝的父亲大声骂:“没出息,又出了一个臭裁缝。”结果,他后来果然与剪刀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不过不是做裁缝,而是迷上了剪纸。这当然是一种巧合了,并不是抓周抓到剪刀的结果。

 

附记:2009928,在杭州拱宸桥西,中国刀剪剑博物馆落成开放。笔者应邀为该馆撰写了一本《刀剪春秋》的书稿,在付梓之前,精选其中有关剪刀的有关篇什,撰成《说剪刀》一文,先行在《开明》发表,以飨读者。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