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教育援藏,功在千秋

  

建国60周年,各条战线成果辉煌。教育阵营,更是翻天覆地,有目共睹。绍兴市的教育援藏工作,同样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在1961年至2004年的43年教育工作中,有幸两次参与了西藏教育实践。第一次是1999年秋,到柯桥中学西藏班任教一年,并在那里担任数学教研组长;第二次是20042月,在我离退休只有一个月的时候,奉县教育局领导之命,到绍兴县西藏民族中学筹建校史陈列室、编印画册,为那年5月的西藏民族中学成立庆祝大会作准备。这两次机会,我走进来自拉萨、那曲地区的可爱的孩子们中间,教他们数学,和他们交朋友;我走进教育援藏的历史记录之中,翻看其中鲜为人知的历程。

教育援藏,是党中央、国务院于1984年作出的英明决策。那时,西藏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滞后。而流亡境外的达赖集团在印度、尼泊尔等地大办学校,与我们争夺西藏的下一代。鉴于此不利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由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西藏,创办西藏班(校);经费主要由内地省市支援,中央补助;并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协调业务,指导教学。1985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教育部、国家物资局、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联合发文,明确规定:“遵照中共中央(198422号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在内地为支援西藏办学培养人才的指示,经协商确定:由北京、成都、兰州三市各为西藏创办一所中学,19869月起每年各招收西藏学生100人,在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重庆、陕西、山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南、云南等16省市的学校中创办西藏初中班,从19859月起,每年招收西藏小学毕业生1300名。”

遵照文件指示,浙江省政府决定,19859月起,在绍兴一中创办西藏班,每年招收一个班,学制四年,包括预科一年,初中三年。1998年,西藏方面提出扩大招生的要求,而绍一中因场地限制,不能再扩建,省政府决定将西藏班校址迁到绍兴县柯桥中学内。省市县联合投资1200万元,在柯中内划出42亩土地,新建可容8个西藏班的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及实验室、图书楼等设施齐全的校中之校。施工期间,省、市、县领导多次亲临工地视察,实地解决问题。1998年秋,绍兴一中西藏班移师柯中。我省的教育援藏工作从此落实到绍兴县,学额从180名逐步增加到360余名。西藏班走上新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使西藏教育进入快车道,生活得到改善的西藏牧民和农奴后代的教育需求激增。根据西藏再度要求扩招的实际情况,省政府决定:成立西藏民族中学,单独设校,校舍再度异地新建。20036月,总投资3800万元、占地57.8亩、建筑面积19540平方米的新校舍在柯岩破土动工,20044月竣工。新的西藏民族中学有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微机室、学生公寓、食堂、室内运动场及200塑胶跑道田径场。学生公寓里,每个寝室还配有卫生间、电话,并按我省重点中学配置教学、体育和生活设施。新校舍设计规模为20个班级,800名学生。4月,师生迁入全新的校舍,525,省、市、县领导到会,隆重举行“浙江省绍兴县西藏民族中学成立大会”。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发来贺电、贺信。从此,我省的教育援藏工作又掀开新的一页。

24年来,党中央及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教育援藏工作。1989年教师节,全国内地西藏班(校)的优秀教师代表去拉萨参观访问,受到时任西藏自治党委书记胡锦涛及党政领导的接见合影,当时绍一中西藏班陆爱贞老师是代表之一。这张以布达拉宫为背景的珍贵照片,已放大成巨幅照片,放在校史室最醒目的位置。

春华秋实,二十余年辛勤耕耘,从西藏班到西藏民族中学成果累累。据统计,已向西藏输送数以千计的初中毕业生;他们中,已有许多成为了西藏各条战线的建设人才。1999年,学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今年8月,学校又传来喜讯:绍兴县西藏民族中学的中考平均成绩,进入内地西藏班(校)的前十位,其中学生格桑卓玛以694分(满分740分)喜摘自治区桂冠,另有51位学生被上海复旦大学附中、北京八十中等内地重点高中录取!

教育援藏,作为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藏族人民拥戴。教育援藏,促进了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了西藏繁荣富裕的步伐,也有力地粉碎了达赖集团及西方反华势力的“藏独”阴谋。

教育援藏,功在千秋!

(作者系绍兴民进会员)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