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华
暑假里带女儿去北京玩,在动物园的熊猫馆里,看过“奥运熊猫宝宝”之后,我问她要带点什么礼物回去?她却看中了一套头上刻着熊猫图案的筷子,说是可以分给要好的同学朋友。我很高兴她肯这样大方,于是就掏钱给她买了一套。
说起来这筷子还真是中国人的国粹。过去外国人戏称中国人有三大博士之称,曰“拿筷子博士”、“吃瓜子博士”和“吹煤头纸博士”。那意思也明白,这三项技能惟中国人独擅胜场,黄毛碧眼的老外要想精通殊非易事。
这个说法恐怕不算夸张。丰子恺在《吃瓜子》一文里,就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日本人吃瓜子的窘相,说他“吃得唾味四溅,费了好大的劲,只得了些芝麻丁点大的碎瓜子肉,放进他那阔大的嘴里,无异‘沧海一粟’”!至于吹煤头纸的绝技,我小时在乡间,见到老头儿使过。撮起嘴唇对准卷捻好的煤头纸,“噗”地一声,纸就燃了,令人叹服不已。但现在,除了一些穷乡僻壤还偶或有人用之以外,此一绝技恐怕早已销声匿迹了。倒是拿筷子,因为这是我们日常饮食之必需,仍在代代流传,且还有发扬光大的趋势。
所以这个筷子,非常值得一说。
说筷子是中国人的国粹,是不为过的。因放眼世界,用筷子挟取食物,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习惯。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和越南,虽然也用筷子但追根溯源,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筷子的好处自不待言,材料简单(竹、木为之),制作方便(削成一般长短,适手即成),惟独要掌握使用技巧,不能一蹴而就,非得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方能得心应手。还有那手脚笨点的,即便百般训练也未必能用得好筷子。我的二哥还算是学工科毕业的,用起筷子总是别扭得很,从小没少挨打,我看到了现在也没多大长进。
其实筷子里还有科学原理。著名物理学
筷子创始于何时?究竟是谁发明的?因史无明文,无从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以筷子挟物的技术应起源很早。古代有种石烹法,用树皮做成的桶,或选用槟榔、椰子一类有较大的叶子,把叶子折叠成容器形,盛放清水及鱼肉、菜蔬等,然后拣取卵石洗净,以火烧烤之,用竹筷夹起烧烫的卵石,投进水中,使水沸腾,把食物烫熟。民族学家调查发现,此类石煮法在当今一些落后地区仍有使用。应当说,这时用的“竹筷”(或“木筷”),还只是筷子的雏形,或许只是先民随手捡起两根差不多长短的木棍或竹枝将就着就可以使用了。但谁能否定,后来发明竹筷用来进食的人,没有受到这一现象的启发呢?
田野考古学兴起之后,人们习惯于从地下考古发掘的实物来印证古史。但可惜的是,由于筷子多以竹、木等易腐朽的有机材料制成,在地下殊难埋藏保存持久,因此,考古发现的竹木筷子实物并不多见。但其他材质的筷子则多有发现,有时一次出土一两支,在四川阆中的一座宋代窖藏中,一次出土了244支银筷。在河南安阳侯家庄1005号商代大墓中发现三双铜筷,与铜壶、铜盂、铜漏勺同出,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筷子实物。另外,在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墓(相当于春秋时期)和安徽贵池字冲春秋墓中也有铜筷出土,长24-
古文献记载也印证,至少在先秦时期,筷子已用来进食。《礼记》曾载,“羹之有菜者用夹梜。”顾名思义,梜是木制而可夹物的器具,即今之筷子。但最初的筷子上下粗细均等,不分首足。至汉代筷子始称“梜提”,足端变细。隋唐时期的筷子多以白银打制,有的长达
筷子古名为箸(也有作筯的,是箸的异体字)。箸从竹,表明初时筷子多以竹制。但为什么后来的人都不写不呼“箸”,而有了“筷子”这个名称呢?说来有趣,它与一种禁忌习俗有关。明人《推窗寤语》中说:“世有误恶字而呼为美字者,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陆容《菽园杂记》中也说:“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原来“箸”字音同“住”,是个不吉利的字眼,故有人反其道而称之,呼为“快儿”、“快子”,后来索性加个竹字头,终于约定俗成,逐渐通行了。
前已说过,筷子初多以竹、木为之,但随着社会生活习俗的奢靡,出现了用金、银、玉、石、角、牙、玳瑁等高级材质制成的筷子。形制也由原先的朴素粗陋,变得丰富多彩,有漆成华丽颜色的,有雕镂成各种花纹的,不一而足。有一种玉制的筷子,称为玉箸,在古代还成了筷子的美称,在唐宋人诗中经常提到,如唐杜甫《秋日阮隐居致韮三十束》诗:“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筯头。”宋黄庭坚《元明留别》诗:“桄榔笋白映白筯,椰子酒清宜具觞。”先秦文献中好几处提到商纣王用象牙筷的传说,以为亡国之征。而民间传说,用银筷子进食,还能分辨食物中是否有毒。考古出土最早的银箸实物见于西安隋李静训墓,长
无论如何,筷子毕竟是实用器,所以古人还是喜欢以竹筷为主,如白居易在《过李生》诗中就写道:“须臾进野饭,饭稻茹芹英。白瓯青竹筯,俭洁无羶腥。”至于那些以金银玉牙制的筷子,主要还是用来竞奢示靡,显示身份罢了,到底不实用。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楼梦》里的一段描写了。《红楼梦》第四十回写“
据说明代奸相严嵩被籍没家产时,在抄家物资中有“金筯二双”、“金厢牙筯一千一百一十双”、“银厢牙筯一千零九双”、“象牙筯二千六百九十一双”、“玳瑁筯一十双”、“乌木筯六千八百九十六双”、“斑竹筯五千九百三十一双”、“漆筯九千五百一十双”等。家里藏了这许多名贵的筷子,或可解释严嵩对筷子有奇特的嗜癖,否则,他真可以开一家名贵筷子专卖店了。
在古代用筷子还有许多相关辅助用品,如一种叫止箸的,相当于今之筷枕。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一记:“宋季大族设席……人人有止筯,状类笔架而小,高广寸许,上刻二半月弯以置筯,恐坠于几而有污也,以铜为之。”也有以瓷制的。另外还有一种盛放筷子的竹器,叫作箸筩,相当于今之筷筒。在湖北云梦大坟头1号墓和江陵凤凰山168号墓中出土了竹筒制成的箸笼,笼内都装竹箸。其实这种箸笼本为放置匕箸的筐笼,到汉代时逐渐变为专用以置箸。到后代还有专门的“匙筯瓶”,《明史·礼志十四》记载:丧葬之制,洪武二年葬开平王,明事九十事,纳之墓中,有“茶钟、茶盏各一,筯二,匙二,匙筯瓶一”。
关于筷子,也有许多典故。最有名的一个,当属三国故事里的“煮酒论英雄”了。老谋深算的曹操欲揣度刘备心机,邀刘备共饮,酒酣耳热之际,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时正韬光养晦的刘备闻此言大惊,不觉手中筷子落地。幸亏雷声大作,刘备推说受了雷惊,方才掩饰过去。曹操信以为真,于是打消了对刘备的疑心。这段描写,生动地反映了两个历史人物的微妙心态。《晋书·王述传》里也有一条有趣的记载,说王述性急,一次“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大怒,将鸡蛋掷在地上,鸡蛋圆转不止,便又下床,“以屐齿踏之,又不得”,越加恼火,就把鸡蛋捡起来放在嘴里,咬碎之后又把它吐了。看这段文字,便如同欣赏一出哑剧,令人不由莞尔,觉得晋人之可爱。
民间关于用筷子,还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也很有意思。如不能吃完就将筷子将羹碗上一搁,不能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上,好像坟头上供一般,吃饭时不能以筷击碗,吃菜时不能下筷如雨点等,都还是很有道理的。到底是仪礼之邦,就是在餐桌上也不含糊。但有些习俗,就不甚雅训了。如有人吃完饭,拿着筷子打拱作揖,以示答谢。看似恭谨,其实也不雅观。明徐祯卿《剪胜野闻》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翰林应奉唐肃,初以失朝,坐免官,归乡里。太祖重其才,再召入。尝命侍膳,食讫拱箸致恭。帝问曰:‘此何礼也?’肃对曰:‘臣少习俗礼。’帝怒曰:‘俗礼可施之天子乎?’罪坐不敬,谪戌濠州。”
这个人还真有意思,本来是个重生的好机会,不料以乡下的习俗对皇帝示敬,皇帝却不以为恭,真是马屁拍到马脚上去了。
杭州灵隐寺旁的天竺山盛产一种天竺竹,以它制成的天竺筷遐迩闻名,还成了杭州的特产之一。筷子收藏家蓝翔一次到乡下采风,偶然发现瓜棚下一老妪在吃饭,手中一双旧筷又粗又长,如同毛笔一般。他被好奇心驱使,遂以十双新筷换取。真是不换不知道,一换才知淘了宝贝。原来这是老妪去杭州灵隐寺进香买回的天竺筷,筷上除烫有“济公佛筷”四字外,济公佛像也清晰可见。六七十年前,老妪还是新娘子,因不孕被婆婆带到西湖烧香求子,而买灵隐寺特产天竺筷,也是为讨“筷子筷子——快生贵子”的口彩也。筷子还有这个妙用,可真让人想不到。我曾见到一件清代绿釉瓷筷筒,上有“百子千孙”四字铭文,看来这寓意是同一道理。
说到中国人的筷子,其实还有不少话可以说的。比如用筷子来劝菜。语言学家王了一写过一篇叫《劝菜》的小品文,收入《龙虫并雕斋琐语》里,写得妙绝。他说,中国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饭。十个或十二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讲究同时拿起筷子,同时把菜挟到嘴里去,只差不曾嚼出同一的节奏来。相传有一个笑话,一个外国人问一个中国人说:“听说你们中国有二十四个人共吃一桌酒席的事,是真的吗?”那中国人说:“是真的。”那外国人说:“菜太远了,筷子怎么挟得着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有一种三尺来长的筷子。”那外国人说:“用那三尺来长的筷子,挟得着是不成问题了,怎么弯得转来把菜送到嘴里去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是互相帮忙,你挟给我吃,我挟给你吃的啊!”
这当然是笑话了。但劝菜之风在中国的确是处处皆有,而素以礼让之乡闻名的江浙一带尤盛。男人劝得马虎些,挟了菜放在你的碟子里就算了;女人则最殷勤,非把菜送到你的饭碗里去不可。照例是主人劝客人;但是,主人劝开了头之后,凡自认为主人的至亲好友,都可以代主人来劝菜。有时候,一块“好菜”被十双筷子传观,周游列国之后,却又物归原主!
还有更绝的。王了一在文中写道,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尽管有人主张分食,同时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匀;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件山珍海味,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六七个人的津液。若不幸这主人是个津液丰富的人,说话除了喷出若干吐沫之外,上齿和下齿之间常有津液像蜘蛛网般弥缝着,入席之后,主人的一双筷子就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再后来也就拿他这双曾在蜘蛛网里冲进冲出的筷子,挟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你的碟子里,你将如何以堪?
或许正是鉴于此,时下大家都主张分食,不兴劝菜那一套了。尤其是前些年闹“非典”时,人们空前意识到健康之宝贵及卫生进食习惯之重要,在大饭店里每上一道菜也都必配公筷一副。但或是积习难改,公筷有了,大家似乎都不习惯用;更糟的是,餐盘转了几周下来,有人糊涂到拿公筷来直接进食,而将自己的筷子去充作公筷了。这一来岂不是弄巧成拙,过犹不及了么。幸好现在不是“斗资批修”的时代,否则这样的人,一定会被批斗,说他“公私不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