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
梅旭东
在百度输入“2009镇海中学吴国平”便跳出:
吴国平,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宁波市副主委、浙江省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镇海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宁波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让我们走近这位“连创奇迹的浙派名校长”。
大成果:实现发展新跨越
2000年8月,乡镇化学教师出身的他从区教育局副局长岗位上转任镇海中学校长。镇海中学在1996年已连创全省基础教育界的“三个第一”,进入新世纪后,浙江省基础教育的大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颇有实力的特色学校,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而由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等原因,曾经是基础教育一面旗帜的镇海中学,面临着生源地范围锐减、发展空间狭小、地域优势弱化、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等种种困难与挑战。“百年名校,如何实现发展新跨越?”十年来,他走出了一条用心做“品质教育”,实现“发展新跨越”的成功办学之路。
这是一条需要刻苦奋进才能走出的路,吴国平一直坚持着:
通过品质教育努力使学生成为完整的、健全的、和谐的、充满个性的人。限于区域因素,镇海中学无法与许多学校比拼资源、生源、规模,要做到“新跨越”,更多的是要拼战略、拼文化、拼人才。面对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现状,他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着眼未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面对家庭,满足家长期望”的办学思想,制订了“具备高度核心发展力、鲜明特色、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全国名校”的办学目标,确立了“民主、科研、文化、特色、和谐”五大立校基石,推出了“品质教育,以小搏大”、“可持续科学发展”、“文化镇中”等三大战略。
他努力凝练“镇中精神”。他在各种场合向教师灌输忧患意识、使命感、责任感、教育理想和教育仁爱,要求教师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团结协作的精神、稳健踏实的作风、奋发有为的干劲,树立“充实+快乐+意义”的镇中教师幸福观,要求教师始终做到“讲正气、讲爱心、讲奉献”、“学生在、教师在”、绝不搞有偿家教和第二职业。也要求学生胸怀天下、勤奋沉静、追求卓越。“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的镇海中学精神成为全体镇中人新的价值取向、内隐规矩和集体意识,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和强劲动力。
他努力营造校园文化。镇海中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如何将优秀的校园文化转化为学校文化力、发展力。2003年开始,他提出了“立足现代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熔铸人文精神、培育世界公民”的办学理念,牵头并实施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基于学校文化特质的个性化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创造人文精神深厚、文化品位高尚的学校生活,创造合规律、合审美的学校生活,创造主体意识强烈、创新氛围浓厚的学校生活为三条实践主线,以模块为研究和行动单位,在多层级、多序列、多向度的模块生态交互和有机整合中初步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实体。
他努力打造教育团队。教师队伍是实现“新跨越”的重中之重,强调团队协作。也许论教师个体水平,镇海中学与城市学校没有太多优势,为此他着力加强教师的团队协作,通过弹性坐班制、师徒结对、集体备课、小组研修、项目攻关、权责共享共担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载体营造教师“团队合作、整体作战”的时间与空间,产生了1+1>2的整合效应。
他努力创设学生成长大空间。实现“发展新跨越”的终极追求,体现在学生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他通过“拓展学习资源健全活动体系、扶持社团建设、搭建自我实现平台”等卓有成效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凭借自己的才能,自信角逐属于自己的荣耀。
在他的努力下,从2002年至今,镇海中学高考重点率从80%左右一路飙升至近年来的93.9%。历年高考结束后,总分750分,600分以上的学生比比皆是,包括北大、复旦、中国科大等40多所高校纷纷在此推出招生咨询点,供镇海中学400名左右应届毕业生挑选心仪的大学。有网友在网络上戏称“浙江最牛县中——北大清华浙江生,八分之一镇中造”。更为可喜的是:尽管镇中取得高考好成绩,社会各界并没把镇海中学当成应试教育的“模范”。镇中获得了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全国中学九十九佳文学社、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活动大奖等等,镇中学子驰骋在文化、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中,一副百花争艳图早已跃然眼前。“名校之名不在名次,更在名声”,这才是吴国平校长十年治校取得的大成果——实现了镇海中学发展的新跨越。
大教育:镇海中学不仅仅
只是镇海人的中学……
“陈瑶同学夺得丽水市文科状元,毛昊翔同学夺得青田县理科状元,感谢镇海中学,谢谢你们!”这是2008年高考分数揭晓后丽水青田中学向镇海中学发来的一封感谢信。
“镇海中学不仅仅只是镇海人的中学,要充分发挥我校的示范、辐射作用,让更多的莘莘学子成才。”这是吴国平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基层组织负责人、省人大代表,他胸怀大教育,默默地做了许多旁人无法理解甚至误解的“社会服务工作”:
镇海中学跟一些贫困地区学校结对,由当地学校输送学生来镇海中学“留学”,3年后回到输送地高考,不少学生不仅能考入北大清华,还成为当地状元。陈瑶同学就是其中一名代表。
2000年前后到浙江经济相对薄弱的丽水地区招收15名贫困生,给予学杂费全免,每月补助生活费,报销车旅费、医药费。
2003年4月,又与温州平阳三中结为帮扶对子,为他们提供管理、师资、信息及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帮助。
此外,还与丽水青田中学、大榭中学结对助学……
值得一提的是:
2001年镇海中学响应国家支援西部大开发号召,与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第一中学签订了帮扶协议,普安县是民进中央和民进贵州省委的定点支边县,镇海中学捐资10万元给普安一中,同时,为他们及时提供有关教育信息、学校管理经验,帮助他们培训师资和学校管理人员,为国家开发西部尽一份绵薄之力。两校的结缘还得从2000年说起。那年10月,吴国平校长前往普安县考察,在得知普安一中自恢复高考以来还没有学生考上过北大、清华等全国顶尖学府后,吴国平提出每年由镇海中学为普安一中代为培养几名学生的建议,双方很快签订了结对帮扶助学的协议:每年普安一中送数名学生到镇海中学读高中,3年后回普安一中参加高考,学生学杂费全免,镇海中学每月补贴每人70元至200元不等的生活费。第二年,就有8名普安学生被镇海中学录取。2005年,由镇海中学代为培养的5名普安学子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其中,胡叠同学还成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普安一中学生。2008年,李政龙、张时钧两位同学夺得了普安县理科高考状元。回忆起在镇海中学的3年时光,普安学生唐建感慨地说,当时他以普安县中考第6名的成绩进入镇海中学,没想到进校后的第一次考试,竟考了全班倒数第2名。当时非常绝望,也曾躲在角落里哭过,甚至产生过卷铺盖回普安一中当尖子生的想法。这时,班主任老师找他谈心,他的情绪稳定了下来,通过努力,他的学习成绩也达到了全班中等水平。在镇海中学读书的3年里,唐建只问家里要了2000元钱,其他生活费都来自镇海中学的补助。他算过,学校每年至少要给一名普安学生补贴6000元。“在这里,我找到了家的感觉。”普安学生张时钧说,放寒暑假时,学校领导都要请他们吃餐送行饭,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每过一段时间,学校就组织一次普安学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想法。课间经常看到老师和学生交流的身影;节假日组织学生逛天一广场、游招宝山;春节期间,老师陪不回家的普安学子吃年夜饭。学习上、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外地学生把镇海当成了自己的家。
“唯持大道者,方可育桃李。”愿镇海中学这艘“基础教育旗舰”在吴国平校长的带领下,让优秀的教育理念、经验、成果惠及更多的莘莘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