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反三俗”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所谓反三俗,就是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的文化现象。
先是因部分电视台相亲节目传导反主流文化价值观观念,引起观众的强烈反感,最终引发广电总局在
其后,是
此外,时下一些电视台为了争夺收视率,不少综艺节目或多或少加进了低俗元素,公众对这一现象表达出来的不满已经成为时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相当热烈的话题。
主流媒体频频发声
对低俗之风不能听之任之
蔡武指出,近年来,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据说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现在一年创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为广大读者所一致公认的力作有多少部?出版业一年出版各类出版物30万种,但真正能与我们先辈几千年为我们留下的8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作品有多少?我们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的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我们每年生产400多部影片,上万集电视剧,其中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驾齐驱的传世力作占多大比例?热遍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逐利、炒作,托假的“虚火”占多大成分?有的艺术家公开表示,他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娱乐,不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追求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人文关怀。创新意识不强,模仿之风盛行。比如,《印象·刘三姐》成功之后,各地一哄而上,大同小异,在视觉和审美上使观众和游客疲劳,对此啧有烦言。还有一些是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低级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一些作品通过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来促销谋利。
网民积极回应
公众普遍支持“反三俗”
目前,公众对社会上三俗之风泛滥的现象反感强烈,对这次“反三俗”的举措表示了普遍的支持。
来自广州一家媒体的报道说,
而来自群众对电视节目和影视作品三俗现象的意见、呼声,诸如“对电视相亲节目由演员、模特、节目主持人、‘富二代’、‘成功人士’等身份的嘉宾占据荧屏”、“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等表达出的反感;以及对刚刚结束首轮播出的新版《红楼梦》林黛玉裸死情节的批评等等,都传递着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判断和对公序良俗的呼唤与主流价值观的维护。
一位叫“古唐愚叟”的网友网上粘帖,称当“一切向前看”退化为“一切向钱看”时,社会文化就一步步地变味了。名为“京客”的网友分析了低俗文化得以泛滥的原因,他认为,“只要能赚钱,哪管他什么品位,什么文化,什么道德,即使做流氓婊子又何妨?这看起来是发展当地经济,其实是一种庸俗文化的滥觞,正严重侵蚀着整个国家、社会和个人道德和伦理。”更有网友认为,“不是百姓不抵制‘三俗’,是‘三俗’可带来巨大的利润,不切断‘三俗’的利益链,换个马甲还会出现。”
一位母亲在新浪上表示,“我孩子今年6岁,不抑制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还真怕把孩子教坏了,支持中央的决定。”还有不少网友,在支持的同时担心这次“反三俗”的持久力,在强国论坛上,有人提出“运动可以一阵风,道德却没法一阵风。”希望把反三俗长期坚持下去。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也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多年来,我一直坚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文艺作品,什么是精品、什么是废品、赝品,观众和市场心里都很有数。市场只认精品,即便是庸俗、低俗和媚俗的东西一时得势,也不会长久。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最终人们会承认那些精品文艺作品的价值,而自觉抵制三俗作品。(张楠)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