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委决定从
药品降价是个好消息,但人们心中不踏实──这些药品大幅降价之后,是否能够依然留在市场上?这个担心不是杞人忧天,这些年来药品降价一次又一次,但一次次“降价令”皆打了水漂,许多药品刚宣布降低就退出了市场。那么,药价虚胖综合症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
为了平抑药价,国家给多种药品制定了最高指导价格。但指导价在一些时候比药品的生产成本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客观上留出了暴利空间。利益驱动之下,医院不仅将最高指导价作为定价指南,而且使药品的暴利变得更加合法化。曾有业内人士暴料:有的药品成本价5块钱,限价之前卖80元,国家最高限价60元,药品降为50元,获利空间仍然甚大。每次“降价令”发布之后,一些“令”上有名的药品就会从市场上蒸发。其实降价的药品并未蒸发,而是回到药厂重新换了马甲又回到了市场上。这马甲一换,不仅将“降价令”消弭于无形,更要命的是价格又打着滚儿上去了。
人们曾将降价的希望寄托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药企对招标的组织者“搞公关”,从而形成高价中标。药品招投标中的手脚,使畸高药价有恃无恐。尽管舆论呼吁“赚阳光下的利润”,但是道德呼吁没有足够的约束力,药厂与监管部门和医院之间的各种灰色交易从未停止。
价格由市场决定,这是市场规律,但问题的关键是价格由市场决定有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市场必须是成熟的。成熟的市场之中有制衡机制,能够对商品供求和价格进行理性的调节。然而以我们现在的市场充斥着各种暗箱操作。
只是指责药企唯利是图,似乎有失公允。要想让降价药变“空降”为“实降”,必须完善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机制,让廉价药能真正走进基本药物目录。另外,在药品定价方面,政府应设定药品应有的利润率,防止企业乱报价。而这要求物价部门能够真正掌握企业的成本并严格监督企业涨价行为。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