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省委会集体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十一五”期间,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资源普查、项目申报到开始进入全面系统整体性保护阶段,这一系列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很多方面都处于实践、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因此保护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各地保护情况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保护工作进展缓慢。据调查,浙江省共有101个行政区域(其中11个地级市,90个县、市、区),至今还没有成立保护机构有37个。而64个已成立保护机构的,36个既无专职人员,又无保护专项资金,还存在编制被挪作他用等情况。

二是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严重存在。在每次申报时,各地积极性颇为高涨,相互攀比名录申报数量,但申报一结束,保护工作明显松懈,甚至束之高阁。有些地方在保护开发中,不尊重项目的传统根脉与基因,对项目过度包装,保护工作功利化现象严重。

保护工作缺失和保护功利化问题对我省非遗保护工作的影响不可忽视,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传承难以为继。非遗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是一种活态传承,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往往因人而存,人亡艺绝。一些民族民间技艺由于缺乏市场需求,传承人生存困难,年轻人没兴趣继承,传承出现危机。

二是资源破坏加速。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遭受毁灭性破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景宁,这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现在是建筑同汉,服装同汉,许多年轻人不会讲畲族语言,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还有一些肃穆的宗教仪式被包装成粗俗的商业性表演。非物质文化所依赖的土壤日渐消亡。

为了让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在传承民族文脉、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宣传,切实提高对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非遗是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加强非遗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不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非遗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意识。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保护非遗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义务。要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支持和配合非遗保护工作,尤其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使非遗进学校进课堂。同时,要及时组织专家学者对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研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只有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形成各方工作合力,才能有力地推动我省非遗保护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向前发展。    

二、切实加大保护力度

一是要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保护原则,切实制定好“十二五”期间非遗保护规划,真正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统筹规划。

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法律依据,结合本地实际,尽快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专项保护资金应逐年以1%的比例递增。

三是要尽快形成组织网络体系。事在人为。搞任何一项工作,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没有专人去执行是不行的。因此,建议全省有关行政区域尽快建立非遗保护中心,成立由文化行政部门牵头,发展改革、民族宗教、财政、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经贸、建设、规划、教育、旅游、体育、文物等部门联合组成的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由社会各界专业人士组成的非遗保护专业工作委员会,实现专业人员、编制、保护专项经费三到位。

四是要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各级政府要积极实施人才建设机制,建议采用评估激励机制,对各级传承人,政府除了每年给予一定额度的生活补助外,还可以对传承人开展的带徒传艺、培训讲习、整理出版有关资料、展演展示、学术交流等活动进行奖励和补贴,以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

三、创新管理方式

一是要建立健全非遗保护责任制。建议将非遗保护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指标,进行目标化管理。对财政每年下拨的保护专项经费要逐项审计,确保专款专用。

二是要建立名录、传承人复查复评通报制度。目前我省已建立县、市、省三级保护体系,要建立对本级保护名录和传承人每二年进行一次复查和复评制度,对具体保护计划和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传承人参与情况等进行督查,对复查复评督查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三是要实行奖惩制度。各级政府对积极搭建活态传承平台,有效开展生态性保护,合理开发生产性保护,科学开展展示、传播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歪曲滥用、恶意损毁非遗资源的,要及时制止或依法予以处罚。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