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视我们的周遭,行业潜规则比比皆是。有人戏称,“三百六十行,行行潜规则”。所谓行业“潜规则”,就是表面上不能明文公布,暗地里却形成了心照不宣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业内部的潜在规则。它是利用行业的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垄断力量,降低产品或服务质量,攫取超额利润,损害广大消费者的行为。其存在十分不利于“信用社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大障碍,因此,必须呼吁全社会各行各业破解潜规则,推进诚信经营、推进诚信社会的建设。
一、行业潜规则存在的现状
在google上输入“行业潜规则”,可获得约 776,000 条结果。涉及的行业五花八门,大则如教育、卫生,小则如快递、油漆装修。行业潜规则覆盖的面,大则流行全国各地,小则玩转市井里弄。当前,存在的主要行业潜规则有:
工程建设领域,普遍存在出借、挂靠资质,工程项目层层转包, 承包人垫资施工,施工监理双方默契互利,建筑企业以欠条换工程款,层层打点费换回工程款,行贿列入建筑成本,利用招投标直接行贿。
金融领域,银行无视中小客户的利益,甚至在客户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单方面定价收取银行卡年费、挂失费、小额账户管理费、信用卡透支全额罚息、ATM跨行取款手续费、清点零钞费、重置密码费、柜台打印对账单费等多项费用;为争抢社会储蓄资源,采用高息揽储;银行房贷返点及保险企业的保费“返佣”;提前还贷“能拖就拖”等等。
商业领域,特价商品不给“三包”;索要发票需交纳税金或不给发票改为打折;维修不写维修记录,致使二次修理的商品得不到退货或换货的“三包”服务;餐饮行业谢绝自带酒水或收取开瓶费;美容美发行业不给消费者提供发票;建材、服装等销售,“明码虚价”,能蒙多少算多少;快递业“先签字后验货”;旅游业、装修业等拿回扣现象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
如此等等,“潜规则”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所造成的不公平、公信力下降,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诚信体系。
二、破解行业潜规则,推进“信用浙江”建设的相关举措
“十二五”时期,是实行转型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破除种种“行业潜规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之成为建设信用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1、构建行业信用征信机制和运行机制。以政府联合征信系统的企业信用记录为基础,构建行业信用征信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根据各自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行业内部信用信息收集渠道,依法收集和记录会员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有关信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纳入行业信用数据库。在以不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原则下,向社会公开有关行业信用数据库的内容。
2、积极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在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引导和管理下,以企业自愿为前提,引入社会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开展行业信用评价活动。建立行业信用评价的动态复审机制,每两年组织一次行业企业信用评价活动,对不达标的企业严格降低信用等级,对信用记录提升信用等级。强化行业自律建设,对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开展行业不正当竞争的企业建立行业惩罚制度。
3、积极主动推广信用评价结果。在政府的行业监管中,积极采用行业信用评价结果,作为分类监管的重要依据。行业协会要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推广信用评价结果,使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行业信用评价工作,使诚信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通过评价工作逐步建立企业行业信用档案,开展信用服务。
4、营造诚信社会环境。以信用宣传为手段,以信用教育为载体,从根本上提高全社会的信用素质。促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的重要基础,提高各类社会主体的信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努力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活动,持续做好信用理念和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增强公民维护信用的自觉性。推动不同层面的信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重点涉信人群的信用认知水平。
5、大力破除行业垄断。垄断行业凭借自身的各种特殊话语权,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关系,是当前“潜规则”最盛行的地方。为此,在监督垄断行业推进标准化战略的同时,要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等主要垄断领域,形成更好的竞争氛围,破解行业垄断造成的不良局面,形成国有、民营、外资经济融合互动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