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舟
世界各国的新移民一踏上加拿大的国土,心头最牵挂的事便是找工作。这是很自然的。
不管哪一位新移民,都是带着憧憬、梦想和一腔热血踏上加国土地的,他们期待着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汗水换来富裕安定的生活,换来安全感,换来他理想中的自由王国。再说得崇高一点,他也期待着把自己的智慧和能量奉献给这个他向往的国家,与这个国家同生共荣。加拿大政府的移民宗旨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可是,现实似乎有点让人寒心。那些世界各国的精英级人物,跑到加拿大却多数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可以理解的事实是,加拿大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缓慢,市场容量小,没有那么多就业机会留给新移民。
“既然如此,干嘛还要吸收那么多移民,你不批准我不就得了吗?害得我丢了国内的金饭碗,捡不到这儿的破饭碗,还增加了你加拿大政府的负担。这是何苦来着?”我的一位新移民朋友这样发牢骚。他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但加拿大政府的思维角度也许不太一样。正因为市场容量小,经济发展缓慢,所以才需要吸收移民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这样的考虑也没问题呀。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其实,哪儿也没出问题,不过是就业机会有些稀缺罢了。实际上,让新移民们心有不满的并不是就业机会的稀缺,而是一向以自由、平等、公平为行为准则的加拿大人打着“本地经验”的幌子干着实际上歧视新移民的勾当。
所谓“本地经验”,是加拿大劳动力市场的一条不成文规矩,它的意思是多半用人单位都需要求职者拥有在加拿大本地的工作经历。这条规矩让众多新移民英雄气短,一些在知识、能力和水平上也许远远超过本地人的新移民就因为缺乏“本地经验”而被劳动力市场拒于门外。这的确有点让人义愤填膺。
事实果真如此吗?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这里面有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加拿大人歧视新移民。
在多数新移民的脑子里,始终有一个心结无法解开:我没有“本地经验”,你不让我工作,可你不让我工作,我哪来的“本地经验”?这话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是他们不了解当地文化所产生的误解。事实上,加拿大的老板们所要求的“本地经验”并没有很高的门槛,只是通过这个条件的设定,要求求职者拥有基本的工作技能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这并不仅仅针对新移民,而是对全民的要求。他们所要求的“本地经验”也并不一定要通过正而八经的工作才能获得,最简单的一条途径就是去做VOLUNTEER。
所谓VOLUNTEER,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志愿者,或者叫义工。在我们的观念中,做志愿者是一种崇高的行为,是公民社会责任以外的一种奉献,但在加拿大人看来,做志愿者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是基本的社会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做志愿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做志愿者来获得“本地经验”。事实上,加拿大的教育制度中已经规定,每位中学生都必须有一定时数的志愿者经历,否则不予毕业。所以,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在他们开始寻求第一份工作以前,都已经获得了“本地经验”。
而新移民恰恰缺失了这个环节,当然,他们缺失的并不仅仅是这一环,他们还缺失了相应的文化认同。很多新移民会这样想,我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保障,我哪来的心思去做VOLUNTEER?可是,多数的用人单位也许会这样想,我并不是救济所,我需要的是能为我所用的人,我凭什么要舍弃有“本地经验”的人而录用你呢?你拿什么来证明你比拥有“本地经验”的人强?
这便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便是新移民们以为遭受歧视的原因。显然,它的根源还在于文化上的差异。
让人着急的是,多数新移民并没有认清这种差异并学会入乡随俗,他们无奈地选择了另一条路。那便是转而去寻找一些连文盲都会做的,不需要任何条件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样做的结果,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却极大地浪费了他的智慧和资源。等他渐渐醒悟过来,终于明白其中的道理时,他的智慧和资源已经因时间的流逝而大大贬值了。
这是众多新移民的悲哀,说到底,是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悲哀。不管你是否与移民有关,能不能从中悟到点什么呢?
我眼里的温哥华罢工
我心里的罢工已经有点遥不可及了,大概的印象来源于读书时代的课堂,只知道罢工是因为资本家残酷剥削无产阶级,工人们奋起反抗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我心底里,是把罢工理解为一种英雄壮举的。
到了温哥华这个柔美的城市,除了领略她的秀丽和文化氛围之外,我没想到还能零距离地触摸在我看来有点神秘而充满阳刚的罢工斗争。
起初映入我眼帘的是时不时在大街上遇见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大牌的工人老大哥,只见牌子上写着要求增加工资提高福利之类的文字,他们三三两两地站在路边聊着天,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他们既不影响交通,也没高呼口号,仿佛不是在罢工,而是在享受阳光。这样的罢工着实让我这个老外颇感新奇,我是把它当作一道风景来欣赏的。
渐渐地,我接触到的罢工越来越多,对温哥华罢工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便开始改变那种欣赏的心态了。
据说,几年前温哥华曾经有过一次大罢工,罢工持续时间长达半年,参与罢工的主要是公共交通和市政环卫工人,别看他们社会地位并不怎么样,但这次罢工让温哥华的全体纳税人吃尽了苦头。试想,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瘫痪了会是什么样子?上下班的只能靠自驾车,没车的得打的或坐朋友的车;不上班的老人们哪儿也去不了,只能憋在家里了。当然,交通拥堵也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问题。更可怕的是,半年之内没人来收集垃圾,这又是怎样的景观?许多人不得不化费高昂的代价,雇人把垃圾运到垃圾处理场去。就这样,一个美丽如画的人间天堂被罢工闹得变成了臭气熏天的人间地狱。所以,一说起罢工,多半温哥华人,特别是东方文化背景的亚洲人都会不住地摇头叹息。
起初我不太明白,这种既无政治诉求,又无民众支持的罢工何以能坚持如此之久呢?后来才渐渐明白了其中的罢工文化。原来,这些罢工的真正出面者并不是工人,而是他们所属的工会。工会何以会有如此大的能耐?因为,它的背后是金钱的支撑。
在温哥华有这样的说法,这个城市最大的产业是什么?既不是旅游,也不是矿产,更不是高科技,而是工会。成熟的工会每年会得到大量的政府资助,有工人的会费,有庞大的基金运作,所以,它们财大气粗。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当它们号召所属工人罢工时,工人罢工期间的工资由它们来支付。这样一来,不用干活也能拿到工资,工人们何乐而不为呢?罢工失败了,他们也没什么损失,成功了,还能提高工资福利水平,多美的差事!因为有这样的背景,于是,就有了前面谈到的那种罢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工会都那么财大气粗的,拥有这种能量的工会往往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或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除了前面谈到的公交、市政,还有医疗、教育等工会。因为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于是就有了与政府、老板们讨价还价的筹码,在很大程度上,它们是挟民众以令政府和老板的。其结果是,政府为了协调与这些工会的关系,每年不得不拨出大量经费资助这些工会,而这些工会并不感恩于政府,反而利用它的资源再来要挟政府。它能做到这一点,全在于它挟着民众这个“天子”,还有就是所谓的西方民主思想。
这就是温哥华奇怪的罢工文化,更奇怪的还不止这些。我说一个事实,刚才前面谈到的那些行业,其工资和福利水平都是相对较高和较稳定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水平决不低,他们也称不上无产阶级,但正是这样一群人,却有能力掀起罢工狂潮。而真正的无产阶级,他们整天在为生计打短工,看着老板的脸色行事,既无良好的福利和高薪可言,更没有资格加入工会。他们即使想罢工,也难成气候,没人会理会他们,没人会替他们撑腰,更何况,就算他们罢了工,又能撑多久呢?
所以,温哥华还有一个说法。怎样才算进入主流社会了?加入了工会,就是进入了主流。这话听起来有点荒唐,我感觉却是真理。
前不久,温哥华差点又酿成一波大规模的罢工浪潮,理由依然是要求加工资。起头的是医疗工会,为加大声势,医疗工会联合了教师工会和公交工会。幸好政府及时与各工会谈判,几轮讨价还价之后,终于在约定的罢工前夜达成妥协,从而避免了病无所医,学无处上的可怕局面。
由此,我终于更进一步地理解了西方的所谓民主和自由。它是一只盒子,潘多拉的魔盒,而这只魔盒里最主要的一件东西,便是被少数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政治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