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名家特稿)通达四方 以济苍生

——通济堰断想

 王旭烽

 

浙西南古处州的碧湖平原上,原本并没有一个名叫通济的地方,也没有一条叫做通济的河流。因此,“通济堰”不是因袭已有之名而命的。这个充满原创精神的称谓,在此诞生,自然有其深刻的文化涵义。

丽水在浙江的西南,浙西南地理位置最高,往东北方向渐渐地平缓下来,到嘉兴的平湖,海平面只有一米了。浙江还有一个说法,七山一水二分田;到丽水格局又变了,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水是够少的了,但还是六大水系的源头区,它们分别是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交溪。这样一个水势复杂山峦起伏的所在,人要在其中生活,非得改造自然不可。所以今天丽水的小水库也特别多。很早以前我到丽水来出差,就听说丽水的小水利是和联合国挂上钩的呢。

大学时代教浙江古代史的倪士毅先生,特意讲到过浙江省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通济堰,他的专著《浙江古代史》中还有一张印制不甚清楚的通济堰黑白图片,看得出呈一个弧形,其貌不扬。我后来出差几次到丽水,去过许多地方,就是没有专门看一看通济堰。心想一个水利工程,又不是古塔古寺,说是山水,已经被改造成功能性的了,不比没有人迹处的山水。说是水坝,都去过三门峡、三峡了,还能壮观到哪里去。

今年初夏算是第一次领略了通济堰——到了那边才一次次遗憾,为什么不带照相机来。人们总是从最直观的第一印象开始评价事物的,我在通济堰印象最深的首先不是堤堰,而是主干水渠,我在干渠两岸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观——好壮观的古樟群啊!

古樟群横空出世,像是从两岸山林间斜刺里杀出的绿林好汉,分头从水渠两岸临水飞来粗大的树枝,如腾空的黑色虬龙,在半天相互纠结于一起。树枝因为年深月久,已铺满了寄生的苔类,一片片浅灰色的尤如羽毛,就像猫头鹰的翅膀,从中却又生出强壮而又结实的绿叶。那些大樟树的根部一砣砣的,造型很美,不像城市公园里的那些中规中矩的古樟。这使人不由地联想到,自然生长的大树,除了雄伟之外,多有几分雄沉古怪,异相天成。一大群不守规矩生长的樟树就那么几百年的守在古水渠旁,它们自说自话地扬开手臂,搭在一起,而水渠的上空因为这一长廊般的犬牙交错而浓荫蔽日,在盛夏的午后,形成卓而不群的印象。

正是从这些古樟树旁流过的松荫溪水,十多个世纪以来,浇灌着碧湖平原上6万亩良田,养育平原上世世代代的畲汉人民。而这起始堰头镇、迂回50华里,流抵石牛白桥又汇入瓯江的生命水,正是从一场人定胜天的古老的工程开始的。

 

没有更多的资料能够让我们了解到最初建造通济堰的二位司马的基本情况,只知道他们一位姓詹,一位姓南。想一想这是多么悠远的往事啊,公元502509年间南朝萧梁天监年间,两位距今已经1500多年前的古处州地方军官,开始领导他们一生中最重大的移石造河的工程。

南朝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朝代,它夹在乱世英雄称霸的四分五裂的三国二晋与大一统的隋唐王朝之间。我们不能说那是一个重整山河的和平建设时期,然而相对于中原各地,江南古处州避于武夷山脉与括苍山脉之间,还是间或地得到了喘息之机。况且,早在梁之前的东吴大帝孙权的政治主张就和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并不一样。孙大帝是讲究韬光养晦的,是主张先把自己地盘上的民生国计治理妥贴的。因此,农耕水利在江南有着深刻的传统,吴国的士兵们很多都是穿着军装的农民。有着前人治理传统的古越大地,一旦有隙,便把目光投入农田基本建设,这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说,当时的南朝,除了东晋末年和萧梁末年二次祸乱以外,没有更大的战乱。山地的男人们得以有在家务农的可能,而非抛尸沙场,这才有劳力建设这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而朝廷因为暂时还有余力顾及农业与水利建设,在行政上加以指导和支持,这也是通济堰得以建成的重要原因。我们所知道的两位当时的水利工程总指挥都是司马,因属于军队的中下级指挥官,且并非同时到位,首先是詹司马始谋为堰,通报朝廷,然后再由朝廷派一位南司马来共同主持,可见当时各级政府对此工程的重视。

坝建成之后,百姓受益,自然感恩戴德,所以大坝西侧就建了一个詹、南司马祠,每年六月朔日要在此进行祭祀。后来又加上了一个龙王位,百姓称之为龙庙。这个龙庙因为历经几个朝代的修缮,几乎就成了一个有关通济堰古代水利资料馆,里面有着宋、元、明、清及民国的石碑16方,供业内人研究,供游人赏玩,这可是那两位一千多年前的司马不曾想到的吧。

 

通济堰为什么一定要建在这样的一个地理位置上?看一看丽水的地理地貌图或许人们就清楚了。古处州三大平原之一的碧湖平原,就像一枚铺在丽水市东南的狭长树叶,六十平方公里的面积,占了全市平原面积的三分之一强,是丽水的主要产粮区。

山地的平原,和东北平原的一马平川,不是一个概念,碧湖平原实际上是一处平缓的斜坡,西南高,东北低,落差有20米左右呢,这样的地理特质,用来营建坝堰正好。

松荫溪从西南而来,到碧湖平原西南端的堰头村三里路外,与瓯江汇合。我们的先人,就在堰头村口,用一道拱形拦水大坝,横截住溪水,然后引水入渠,浇灌下游的数万亩良田。之所以要在距瓯江交汇处上游的1200米处建坝,水位落差固然为原因之一,洪水汛期亦是因素之一。山洪暴发,在丽水这样的祟山峻岭里,想来不是一件稀罕之事,一旦洪水期到,瓯江的回流便会有自然的顶托作用,来减轻上游洪水对大坝的压力,增强大坝的抗性。1500年前古人对自然力量的了解与利用,让今天的我们感叹不已。

把合理的具有科学精神的事物加以神话,大约是人出于审美需要的天性,因此,后来的人们把之所以建坝在此的缘由归结于一条小白蛇,小白蛇游到此地,不游了,人们便认为这是神的安排,听上去很浪漫,也便于口口相传,令千秋万代敬畏。

 

当年与我一起听倪先生讲述通济堰的同学赵如祥,后来回丽水,一度负责分管到了丽水的文物工作,站在通济堰旁,他无比自豪地指着那优美无比的坝体,问我:你觉得怎么样,她是不是很漂亮?

是的,在几何形体里,线条之美,非弧形莫属。直线过于硬,圆线过于白,而弧形是意味深长的,自由而洒脱的,充满着创意和智慧之美的,我甚至可以说,弧形是最具有人性的线条。

通济堰的拱形坝体,是最漂亮的。漂亮来自她的合理,大坝一拱身子,便把水势冲击的力量分散到了两边。关于这种造型,通济堰的建设者与管理者们往往好有一比,那是远在欧洲大陆的西班牙人所建的爱尔其坝,意大利人的邦达尔多坝。前者建于16世纪,后者建于17世纪,因为中国人早于他们一千多年,我们是有理由津津乐道的。

 

历朝历代的维修坝者中,名气最大的,大约就要算是范成大了。南宋时期的范成大是作为诗人流传后世的,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一并称为南宋四大家。

以往我想起范成大,便想起他的那些缠绵悱恻的诗词。看过通济堰,才知道,范成大也是个很有政绩的古代官员。江苏人范成大(11261193),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的进士,出任过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1169年,他43岁那年,在处州当太守,减轻赋税,兴修水利,专门主持修整了通济堰。大诗人兴修水利也和一般官吏不同。和白居易苏东坡一样,堤坝留下了,千古文章也留下了。范成大留下的是一份水利文件《通济堰规》,共有二十条,是现存的最早的通济堰管理文件。

范成大的父母官做得那么出色,一年以后,国家就派他做更大的事情去了。乾道六年(1170),他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官衔,充祈国信使,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范成大在金国“词气慷慨”,相机折冲,维护了宋廷的威信,全节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晚年隐居在故乡石湖。你看,大人物就是大人物,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大山里修水利也罢,到敌国去慷慨激昂也罢,统统到位。

如祥兄把我带到通济堰附近的石函引水桥旁,一再向我强调,这是一座水利的立交桥,它避免了坑水和渠水的相扰,开创了水利立交分流的先声。这门先进技术,还是一千年前北宋知县王褆采用一位名叫叶秉心的人建议主修而成的。我真的很想了解这个叶秉心是个什么人,手头没有他的任何资料,我想,其人为百姓服务,即便只记载了一个名字,也算得上是留芳千古了。

还有一个人对通济堰而言也是举足轻重的,那就是郡人参知政事何澹。原来,从南朝到南宋的七百年间,大坝一直就是木结构的,所以修修补补,一直不停。到了南宋开禧元年,何澹有了一劳永逸的想法,提出了“为图久远,不费修筑”的方针,将木筱坝改为块石坝。以后历朝的修复,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有水的地方总是有船,南朝时建了坝,船道没有了,因陋就简,只从稍低处以人力牵舟而过。何澹建石坝之后,船缺倒是留出来了,但不利于拦水灌溉。直到明代的万历12年,修建了堰门,可供船只出入,一代代的筑坝者们,智慧叠加,构成了今日的风貌。

沿着堰渠的大樟树下,缓缓而行,一边是古老的村舍,一边是郁绿的田野。堰旁的村子,就叫堰头村,往下走几里路,还有一个村子,就叫溉头村。如此说来,是应该先有了堰,然后才有了守堰与灌水之人。人定居在堰边,老婆孩子也就来了,一家家一户户的多了,世世代代繁衍,便成了村子。堰边的人啊,你可真该感谢通济堰,它不但浇灌了你们的良田,更浇灌了你们的生命。

放眼望去,青山衬托在前,渠水畅流而下,如长藤结瓜,45里路长的干渠,分开了支渠48派,再分开毛渠321条,其中大小溉闸72座,又点缀众多星罗棋布的湖塘。就像人摊开的手掌中的血管,血脉通畅,象征着身体的精力充沛。通济堰直到今天,还浇灌着碧湖平原上的三万多亩良田,祖辈先人的恩泽,真是山高水长,泽披万世。

我想什么时候,再到堰上去走走,越近越好,走到水中去也无妨。细细品味,沉浸在通济堰的秀山丽水之中,不也就是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吗……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