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夏娟
在第20次全国统战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正确处理我国政党关系的四个原则,即:“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是新时期新形势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现就互动关系中高素质参政党建设谈一些个人肤浅的想法。
一、新时期加强高素质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高素质参政党建设是新时期多党合作的需要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多党合作是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也决定了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是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共同奋斗目标;巩固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共同利益。特别是共产党执政过程中,我国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不同于西方反对党和在野党,它不是以争夺政权为目的,而是自觉维护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协助和支持共产党执政兴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参政党的参政能力越强,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就越强,执政的绩效就越大。因此,在加强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如果不能相应地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能力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需要。
2、加强高素质参政党建设是提高执政党科学执政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我国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的地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工作做得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同时,由于我们的执政地位,我们的一些同志很容易沾染上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习气。因此,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方面包括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通过决策的民主化达到决策的科学化,这是衡量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发[2005]5号文件十分强调“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这为参政党参政议政提供了充分的民主渠道。因此,参政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推进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
3加强高素质参政党建设是推进执政党依法执政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中国共产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需要体现在依法执政能力的提高,由主要依靠政策办事向政策与法制并重。依法治国,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推进依法治国,切实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和各项权益,保证人民对政府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支持。执政党要将人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必须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制定,执政党的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之内。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就是要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政府管理行为的规范、公正和透明;保证按照程序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保证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等等。因此,参政党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执政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二、新时期高素质参政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中共中央对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非常重视,中发[2005]5号文件指出:“党委要把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政治责任”、“协助民主党派做好组织发展和成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新时期高素质参政党建设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这一状况如不引起注意,将会影响多党合作事业的长远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人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目前,参政党组织发展遇到了新的困难:一是中共对无党派人士的重视,使无党派人士有归属感。各地、各高校统战部成立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无党派人士作为一个界别参与政治协商,致使一部分无党派优秀干部、优秀专业人才对加入民主党派的热情不高,宁愿选择作为无党派人士,也不愿加入民主党派,认为这样进退自如,组织需要时可以作为“空降兵”选到某党派担任领导;二是大学毕业生加入中共的人数越来越多。据对城区21所直属高中(民办学校)统计,在近四年里,高等院校毕业分配到城区中学共有406名教师,其中中共党员203名,占50%,且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比例达65%。剩下的教师中,中共仍要继续发展,留给民主党派发展的空间非常小;三是基层领导干部党派意识比较淡薄。有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优秀人才加入民主党派不支持,千方百计劝留优秀人才,不同意他们加入民主党派。人才资源匮乏已影响到民主党派的可持续发展。
2、后备干部缺乏实战平台,党派后备干部队伍青黄不接。中共中央[2005]5号文件指出:“要着眼于多党合作事业的长远发展,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各级后备干部队伍中应有适当数量的党外干部”。以我会为例,现有会员831名,在政府机关、司法机关担任处级以上职务的为15名,占1.8%。在学校担任校级领导的有23名(中学11名、小学、幼儿园12名),占2.8%;学校中层30名(中学24名、小学6名),占3.6%,这一状况在各民主党派市委会中属于中上水平,有的党派情况更加严峻。后备干部数量、结构和素质与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
3、政府机关中民主党派成员被边缘化,影响政府机关中的组织发展。以我会为例,在831名会员中,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会员为38名,占4.5 %。近三年在政府机关中发展会员9名。究其原因:一是政府机关中党外干部人数本来就少;二是政府机关中民主党派成员被边缘化。有的政府机关一把手领导不让副级党外干部查阅党委文件,不让其参加单位的人事讨论;机关组织的党支部活动,党外干部例外,使已加入民主党派的党外干部非常孤独;三是民主党派干部的职位安排受到诸多的限制。如政治处、组织处、人事处,甚至是办公室等都受到限制,一般只能安排在业务处室。
4、参政党党建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理论的先导作用不能发挥。中国共产党在近六十年的执政生涯中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党建理论体系,参政党党建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对她的性质、地位、职能的定位在中发[1989]14号文件颁布后才逐步明确,期间才不过20年时间。参政党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还不够系统、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和丰富的空间。对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与规律的探索刚刚起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
三、新时期加强高素质参政党建设的思考
1、什么是高素质参政党?民进中央原主席许嘉璐对高素质参政党的定义,即:“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清醒,理论上成熟,作风上务实”。
政治上坚定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民主党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民主党派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政治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主党派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思想上清醒就是要求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清醒认识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在思想上牢固筑起抵御西方两党制、多党制、两院制和三权鼎立等各种思想干扰的防线,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成熟是政党成熟的标志。理论上成熟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对政党理论进行探索研究,需要实际工作者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这是高素质参政党建设的基础。
作风上务实就是要深入基层察实情、不图虚名说实话、心系群众办实事。要把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作为参政之道;把说实话作为参政之要;把为民办实事、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参政之本。使民主党派更好地践行“立会为公,参政为民”的宗旨。
2、怎样建设高素质参政党?《中国民主促进会章程》指出“必须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必须全面加以推进。
一是强化宣传教育,为高素质参政党建设夯实思想基础。思想建设是高素质参政党建设的核心,通过完善领导班子谈心制度、中心学习组制度,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以领导班子建设带动整个队伍建设;要健全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骨干会员的培训;要健全和完善思想态势分析制度,及时掌握队伍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要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活动和重点工作安排,利用“一刊一网”平台,集中开展阶段性的教育活动,增强思想建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民主党派广大成员对中国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认同,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是强化“人才兴会”战略,为建设高素质参政党提供组织保障。民主党派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民主党派成员的质量。加强组织工作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实现我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从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和建设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的高度,重视组织发展工作,以自己的政治特色积极主动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组织;要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为他们成长搭建平台;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开展基层组织达标活动、增强会员之间的联谊等载体,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
三是强化制度建设,为建设高素质参政党提供制度保证。制度机制建设是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制度建设就是根据民主党派性质任务的要求,把长期以来在党派工作中和在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概括和总结,逐步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适应组织运行需要的制度,并努力使之科学化、规范化,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可以使参政党的工作机制得到逐步强化,为高素质参政党建设提供制度保证。要进一步健全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和学习制度,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带领党派成员更好地履行党派职能;要进一步完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与水平。
3、各级党委要重视和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领导党,在自身向前发展的同时,负有主动帮助和引导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政治责任,使执政党发展与参政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一是中共要有意识地把优秀党外干部留在党外。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党外干部是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代表性强、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党外干部队伍”,是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要有意识地把优秀党外人士留在党外,而不是采取阻止的办法;高等院校统战部门对优秀学生要求入党,按一定比例劝其留在党外,为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建议在学生毕业档案上盖上入党积极分子的印章。
二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2005]5号文件精神,“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各级地方党委要制定党外后备干部的规划并落到实处;在教育、文化、卫生等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部门,必须按规定配备党外副局长及中层,在高等院校、中小学及医院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校(院)级领导和中层党外干部,使后备干部有一个成长的阶梯,有效防止后备干部青黄不接现象。
三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把对党政领导的统战理论教育纳入党校的培训计划,切实提高多党合作意识,增强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自觉性。
(作者现任民进宁波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