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绍兴市委会 曹兴强
基层民主党派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工作新途径。
一、民主党派基层工作出现的新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党派工作随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基层民主党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探索新途径和新思路。
1.党派成员的思想多元化。
一是在价值观上更加注重实效,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强烈。主要表现在: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讲求实效。老一辈民主党派成员应受当时的革命形势,使其养成了时时处处将国家、民族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无私奉献之价值观。而新一代民主党派成员加入党派是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建立与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尊重与彰显个体之利益,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高,竞争普遍意识强,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强烈,追求个人事业的成功,追求个人的贡献与政治待遇的对等性。“听、跟、走”意识较为谈薄,注重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老一辈民主党派成员经历过各种政治风波,经受过各种严峻的考验,听党话,跟党走。而新一代党派成员的独立思考意识在增强,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极少数党派成员加入党派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自己置于领导对立面,认识上把民主党派当作了反对党。个别单位的党派成员在单位形成小团体,不是站在参政议政的角度,为本单位建言献策,而是专找领导的问题,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是新一代党派成员参政能力较强。由于新一代民主党派成员文化程度普遍较高,眼界开阔,熟悉现代民主政治的运作,他们大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很熟悉本行业人员的诉求,能准确地表达自己联系的那一部分群体的利益所在。他们关心国计民生,关注国家大事,信息渠道多元,获知政治信息快速迅捷准确。
三是新一代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愿望较高。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利益分化日益凸显,政党意识的增强,其参政议政的要求必然高涨。新一代的民主党派成员不仅在政治安排的愿望上要求比较强烈,而且在实职安排方面的愿望不断增强。尤其是企业、事业单位的党派成员,由于身份的因素局限,即使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也无法提拔到政府部门领导岗位上使用,他们要求打破身份界限,除公推公选外,对优秀的党派人才要求加以“特殊”的提拔使用。
2.基层组织工作的多元化。
一是党派基层组织履行职能的意识明显增强。自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将各民主党派由过去的“诤友”、“友党”定位为参政党并写入宪法之后,相应的各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文革前的“异己分子”,一跃成为与执政党一样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的参政党,逐渐在现实政治社会中全面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政治职能。统战政策的根本改变为党派新一代成员参政议政提供了先决条件。现实生活中,基层民主党派组织参政议政的意识日益增强,不少政协提案都是经过党派基层组织共同调研、共同研究以党派的名义提出的。
二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在加入党派的动因上有了改变。老一辈党派成员加入党派是为了解放中华民族建立新中国。而文革前加入党派的不少成员是因为出身问题而不能加入中共,转而加入民主党派寻求进步;90年代后加入民主党派的成员认为加入党派后多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多了一个社会关系网,多了一个参政的机会。甚至有些人是抱着很强的功利目的才加入民主党派的,只是想获取一个政治身份,或借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或者是为了在政治上取得更快的进步。其次,发展成员的规定界别被打破。建国后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对象有所分工,随着改革开放,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民主党派的生存发展的空间也随之不断扩容。第三,发展成员的方式趋于简单化。老一辈民主党派成员加入党派是建立在对党派历史的深入了解,对党派纲领和宗旨的深深认同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是主动申请加入,并自愿为本党派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而新一代成员有一部分对本党派的历史不是太了解,也谈不上对本党派纲领、宗旨的认同,多数是因为同事、亲属、朋友的推荐和党派组织的反复上门做工作而被动加入。第四,党派之间争抢发展对象的现象较为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各民主党派原来的发展对象日益减少甚至消失,加上中共的“优势发展地位”,不少无党派人士对党派的不了解,致使党派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党派间争夺发展对象的现象日益凸显。
三是党派组织生活缺乏严肃性。首先是组织活动的形式单一。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新成员特别是非公经济人士的加入,党派活动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联谊活动代替了以往的组织生活,“游山玩水”取代了过去的参观考察,党派活动形式非正规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其次是组织活动流于形式。多数党派的基层组织大都每年只开展一、二次活动,有的党派基层组织生活会成了“聚餐会”,即使这样还有很多人不能按时参加,活动的出席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老同志年龄大了,行动不便;年轻同志都有工作,或在学校、医院,或在私企,或是自由职业者,或是学者,无法安排时间参加党派组织的活动。尤其是教师,他们除了星期天有空闲时间外,其余时间无法由自己支配,要参加组织活动,就得请别人代课或调课。
二、民主党派新变化引发党派工作新思路
党派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应该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基层民主党派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给党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发了党派工作新的思路。
1.采取多形式、多方法加强对基层民主党派工作的指导,并不断增强党政领导的党派意识。多党合作制度在基层能不能落到实处,关键在于一个单位党政领导的党派意识强不强。因此,要做好基层党派工作,首要的问题是要解决基层党政领导的认识问题。一要加大对基层党政领导对统战理论的学习培训,明确哪些该说,哪些该做,哪些应该怎么做,努力提高党政领导对党派工作意识。二要统战组织加强对基层党派工作的具体指导,有责任对基层党派工作加以指导,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2.加强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努力提高党派成员的整体素质。针对党派基层组织程度弱化的现状,一方面要加强对党派领导和骨干成员的培养,除了通过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加强对民主党派领导和骨干成员的培养外,基层党政领导在党派成员发展问题上要舍得把本单位的优秀人才推荐给党派,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对党派中层干部的培养,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具有较强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党合作制度在基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党的基层组织要为党派发挥民主监督职能和参政议政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法定职能,必须保障其履行职能的权利。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期望民主党派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而忽视民主党派履行职能所应有的权利。因此,中共基层党组织每年至少两次向党派成员通报本单位的工作情况;在重大问题决策前应该召开党派成员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党派成员参加的各种活动,基层党政领导要积极给予支持。
3.加强对党派组织活动的引导,不断创新活动方式,努力提高党派组织化程度。党派基层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和方法上缺少创新,这与党派自身组织化程度有很大关系,但中共基层组织缺乏有力引导也是原因之一。基层党政领导对党派组织活动不仅要亲自过问,还要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以及其它方面要给予具体指导。因为党派工作是中共党组织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有条件的单位应该为党派组织活动提供场所,建立基层“党派之家”,解决党派活动到处“打游击”的现象。在党派活动经费上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解决党派活动经费不足的实际困难。与此同时,党派基层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提高活动的质量。联谊会、茶话会、聚餐会对于增强成员之间的友情和沟通是必要,但不应成为组织生活的主要形式,应在学习交流、社会调研、走进社区、结对共建、各种形式的扶贫助困等方面多做工作,在交流中提高自我,在调研中了解民意,在服务中宣传党派,在共建中相互监督、在助困中弘扬精神。
4.加强对年轻党派成员“向心力”的教育。年轻的党派成员由于没有像老一辈党派成员那样经历过与中共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岁月,他们对执政党现实地位的认识完全源于抽象的历史,再加上西方政党制度的影响,他们对中共的向心力较老一辈有所减弱。因此,必须加强对民主党派新成员的近代史教育、国情教育,加大对民主党派政治交接主题教育,充分利用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教育平台,引导民主党派成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把新一代党派成员的思想统一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上来。
(作者系全国先进基层组织、民进绍兴经贸支部主任、民进省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