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金华市委会 朱蓓蕾
摘要:通过历史回顾,意识到中国民主促进会组织自从成立那时候起,就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根据不同时期的新任务,调整工作方向,与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当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中,中国民主促进会,也应在组织建设上挖掘潜力,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小康的和谐社会,做出参政党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历史 责任 创新 互动
在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期,如何更好地科学发展民进组织的也摆在了民进会员的议事日程上来。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和世界各国的2000多个政党的成长,任何一个组织,党派或政党都是在一定得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下建立起来的。政党的发展和成熟都是靠外部环境和内部理性的相互作用不和断调整下完成的。中国民主促进会的科学发展必然也应该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进行自身的调整,建设甚至转型。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敌伪的统治区,我们民进人士与中国共产党人一起,坚持抗日救亡斗争;抗战胜利后,又积极投入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8年,民进坚决拥护和响应中国共产党发出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民进主要领导人先后由上海及香港转入解放区,参加了新政协的各项筹备工作。1949年9月,民进代表马叙伦、许广平、周建人、王绍鏊、雷洁琼等同志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了《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建国后,民进以《共同纲领》、全国政协《章程》的总纲为纲领,制定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以宪法为准则,开展工作和活动。民进领导人和一些会员担任了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要职务。民进各级组织带领全体会员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在“文革”期间,很多党派人员遭到了迫害,但是我们经受了这场严峻的考验,坚信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在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民进的自身建设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民进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参政党,站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的高度,在在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文化教育,议政调研,社会公益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民进不遗余力地反映民意、提出建议。
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
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在 “合作”和“参政”的地位,虽然不处在主导地位,但是有很大的主动性。作为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中国社会这个特殊时期做出新的贡献。
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搞好自身建设。
第一,为了更好的发挥民进作为参政党的功能,首先我们广大会员充分认识到我们自己的责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民主党派既不同于西方反对党和在野党对执政党那种 “生死监督”的对峙,也有别于原波、捷等国的民主政党只是充当执政党传送作用的“政治花瓶”。民主党派的“合作”,是积极主动的合作,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帮助共产党实现领导,以忧患意识对共产党进行政治监督,使共产党把人心在握和政权在手紧密地联结起来。民主党派的“参政”,使共产党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直接执政的优势时,也能够避免由共产党直接执政带来的某些弊端。同时,民主党派参政的实质和标志是在政权机关中与共产党合作共事,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在重要人选协商和重大方针政策、重要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发挥作用,在关系到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上提出建议,更好地完善执政党的决策,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更好地落实。因此,在发展新会员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会员的政治基础和代表性,入会以后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培养好我们参政议政后备政治骨干。
第二,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我会优势,调动广大会员进行参政议政积极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在1965年与亚洲一位共产党领导人谈话时说,一个成熟的政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我会的绝大多数会员都是高学历,高职称。他们善于学习,在相关的领域都有一定研究和影响。但是基层会员缺乏参政议政的意识,对于民主监督缺乏主动性。一些会员还停留在做好本职工作,以党派同志为友的层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民进中央的领导同志多于全国各地的省级机关联系沟通;党派干部加强与基层组织的党支部进行联系沟通;开拓基层组织的参政议政渠道,创造更多的条件:首先,使基层的会员在参政议政上,思想上没有顾虑并且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其次,是在调查研究上能够得到时间上和财力上的支持。在参政议政上有贡献的基层组织和个人会员,有精神鼓励和宣传;在可能的情况下,有一些政策的倾向性,比如考察学习机会等。非常重要的一点,及时通报给所在会员的基层单位,使会员有强烈的单位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消除有些会员把民进看成交谊组织或者是曲折入仕的途径,树立正确的立会为公的思想。
第三,加强自身建设,党派活动在加强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要有创新。我们民进一直以来,根据中国每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都有创新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会员从成立之初的教育界,文化界到今天经济领域界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增添了许多的新生的力量。党派活动,学习是永远的主题。但是如何通过其它的活动形式使我们民进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更强呢?
首先,我们要牢记中共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与其共辱,首先要共荣。在民进的章程里写道:本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表明中共与民进各党派之间的关系是风雨同舟的关系。毛泽东说过,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共产党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荣辱与共”应该贯穿在共产党执政的全过程,如毛泽东说的那样:“大厦将建,独木难支”,要“多党派齐心努力,共建大厦”。执政党的任何正确的决策都有民主党派的贡献,反之,执政党任何重大失误也有民主党派的责任。如果政府工作的优劣成败都属于共产党,那么还谈什么“荣辱与共”?当然这份贡献和所要承担的责任都要为社会认知。 “荣辱与共”能够降低执政党的执政风险和执政成本,提升民主党派的政治责任感,是政党良性互动的真实体现,也是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有效保护。
因此,我们的创新着力点就是要建立在更好的发挥会员的力量,多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做贡献的基础上,与中共“共进共荣”,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一个优秀的会员的力量还是很渺小的,如果整合各地的资源和力量,无数个优秀在一起集中寻找和研究当前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我们党派同志,在调查研究上有优势,研究和技术性的整合有利于我们更加准确反映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提供比较可靠地第一手科学研究资料。比如,近几年我们民进建立一个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
其次,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党派的还有的任务是:做社会情绪的“调节器”或是释放社会紧张的“安全阀”,也是不无道理的。学者们同时指出,“调节器”和“安全阀”的作用都要在政党互动中实现。政党在互动中,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拓宽参与渠道,有效地扩大政治参与,缓解参与危机,促进政治稳定。另一方面扩大政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吸纳各种新生的社会力量,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政治资源。现在,民主党派要使自己有足够动力,就要在吸纳新的社会力量时,做到在党内界别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特色与创新发展有机统一。
第四,加强民进与其它党派的互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第二十次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多党合作,虽然有政协在把关。但是关起门来“自拉自唱”也不利于各党派的和谐发展。首先是参政议政上,我们是共同的任务,但是大家分头搞,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或者互动的沟通模式,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如何探索出能够及时互通信息的模式和渠道,是探究参政党之间互动模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笔者作为17年的基层会员发现,各党派基层组织横向联系是相当缺乏,这种互动的缺乏,主要是没有责任人或主动愿意召集的人。每一年单位的“政协”会,只停留在通报的层面上。各个党派间的互动还有待于挖掘,说不准也是今后基层党派活动的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宣传部编印:《中国民主促进会章程》,2008年
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 王浦句力:《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6. 邢贲思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7. 张凯 赵亮:《浅议政协与中国式民主的发展》,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
8. 周淑真:《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新发展》《学习时报》(第282期),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