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高素质参政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民进嘉兴市委会 高新华

随着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推进,政党建设也需相应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对我国各政党作了科学定位: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一政治制度科学地界定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把共产党比作红花,那么各民主党派就是绿叶,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有了开拓性的进展。但是,同参政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新世纪人民的希冀和要求相比较,这种进展就显得十分不够。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的现状相比较,作为与执政党相协调、相匹配的参政党建设就相形见绌了。在政党建设上,人的问题是首要问题。结合民进的现状来看,参政党的建设大体面临下列问题:

一、参政党领导班子建设面临青黄不接问题

随着民主党派领导层的新旧更替,各党派领袖人物、旗帜人物相继离去,接班人的培养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加强对中青年民主党派成员特别是支部以上干部的教育培养、锻炼,以确保民主党派所拥护和执行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延续和发展,确保民主党派与中共亲密合作关系的延续和发展,确保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的政治立场、优良品德、优良传统在新一代身上延续和发展,确保民主党派的政治方向不变、优势特点不变、优良传统不变,值得我们思考。

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作为与执政党相匹配的参政党领导班子建设与旗帜人物的培养选拔就显得相当重要和紧迫。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十七大提出了人事制度改革措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布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事实上,人事制度改革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一部分,已经在党派换届中得到运用,这就是目前省级以上领导班子的结构普遍比较好的原因所在。这些新班子成员信息多、见识广、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与国内外有广泛的联系、有较强的责任心。

诚然,与中共领导班子成员不同,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中不少是从基层提到直辖市(省)级领导岗位的,非专职副主委大多数还在基层,领导工作的经验和知识与具体工作尚有一段距离。由于不能脱产,客观上他们在过去和当前都不能广泛地联系会员群众。对于这部分班子成员的情况,作为成员本身,作为班子领导,作为同级中共统战部的领导要有清醒的认识,以使之尽快处理好本职与党派工作的关系,既要在本职工作中有所建树,又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熟悉并做好民主党派工作。由于我们在较长时期内忽视了制度建设,目前民主党派领导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在当前的领导班子建设中,应该从十七大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自觉按照《纲要》的规定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的议事决策规则,明确工作运行程序,确保民主集中制在领导班子内部得到切实落实;应该继续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应该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考核制度,并尽快将考核情况切实与班子成员能上能下的机制挂起钩来;应该建立和完善后备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努力使后备干部的物色、考察、培养和选拔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必然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任何个人的能力都是以其时的社会背景为基础的。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会脱离当前的社会环境而空谈旗帜人物的培养选拔的。这或许就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的要推进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原因所在。

加强对民主党派中青年干部的培养还要兼顾领袖人物、旗帜人物的培养。按照中共十七大的精神和要求,当前参政党旗帜人物的培养选拔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冲破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的束缚。简而言之,这些观念主要有:不求创新人物,但求无过人物;不求有思想、有主见、能开创新局面的一流人物,但求“听话、紧跟”型的二、三流人物。

二是参政党各级组织要为旗帜性人物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当前由人治向法治转轨的时期,具体职能部门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正如一位能够正视这一问题的党的干部所说:“培养旗帜人物很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加强锻炼,学术造诣上创造条件,社会影响上创造环境。政治要求、学术地位、社会影响这三者统一起来。”

三是要真正开创“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气,必须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当前参政党缺乏旗帜性人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生老一代民主党派旗帜人物的社会历史条件已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应该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转换视角,从单纯的侧重民主党派旗帜人物的培养转到既重视旗帜人物的培养又重视参政党运行机制的建设上来。把旗帜人物的培养与优化参政党运行机制结合起来,用科学的机制来造就人才。这是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参政党成员发展面临近亲繁殖问题

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模式方法决定了其面窄、路少、单向的特点,因为其面向特定的社会阶层,基本靠熟人介绍,且社会成员对其知之甚少,基本属于被动候选的状态,容易走入近亲繁殖的死胡同。近亲繁殖导致成员发展分布不匀,欠缺社会代表性,一些优秀人才可能丧失被发展的机会。近亲繁殖导致部分新成员缺乏政党意识,虽然新成员大多年轻,有朝气,知识层次高,善于独立思考,为民主党派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但是,由于他们既无老一辈民主党派成员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的经历,在民主党派组织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的时间也有限,部分新成员对本党派的纲领、性质、作用,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内容、途径、方式,对民主党派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了解不深,也就不能很好地按照党派纲领、章程的要求来教育自己、约束自己、提高自己,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政治联盟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历史责任意识、组织纪律意识等等作为一名党派成员应当具有的政党意识就显得较为淡薄,参加党派组织工作的热情难以保持。近亲繁殖还会导致部分组织成员的的党派意识淡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则如等价交换、有偿服务、追求利益最大化等思想深入人心,强烈冲击着传统的那种助人为乐、讲奉献,不讲回报的价值观。这些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发展对象,使得他们在加入民主党派之前,多数会考虑成为党派成员对自己今后有何收益,有的直接带着个人目的加入党派,往往个人目的没有满足,就会渐渐疏远党派,甚至长期不参加党派活动。由于竞争压力等因素使发展对象的党派意识淡化。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人忙于业务、专业,对政治兴趣不大。加上各种社会团体的存在,知识分子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趋于多样化。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更多关注的是自身专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好坏,使民主党派发展空间逐步缩小。另外,社会上对民主党派又存在一定的误解和不了解,加上民主党派自身组织松散,对内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缺少吸引力,这也是造成一些人党派意识淡化的一个原因。

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一向具有智力优势、人才优势的美称。但从现实和发展趋势看,这种优势已经走向弱化。首先是社会发展的知识化趋势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的知识发展水平普遍提高,相对而言,民主党派的知识优势得不到凸显;其次是执政的共产党的知识化、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传统意义上的工农干部比例已经很低;三是现行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机制难以吸收到优秀人才,“近亲繁殖”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而改革开放中新出现的一些发展对象却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基于上述理由,本人认为有必要对民主党派发展成员的模式、方法进行反思,并尝试有所突破。按照各民主党派于20041025共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精神,确保把握“坚持‘三个为主’、 注重质量、保持特色、组织发展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同时又要灵活掌握。当共产党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时。参政党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扩大群众基础,别具一格降人才。逐步打破“正式职工”、“干部身份”等限制,把发展对象的知识层次和业绩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为此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规范、调整对新的社会阶层发展,适当增加民主党发展新的社会阶层的比重,对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应有明确的分工,各民主党派中央可就这方面问题进行协商。在当前形势下,要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拓民主党派组织成员发展的新局面。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