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官员问责还需大胆“正视”

出现在官员问责通报里的那些干部,反映出潜藏在一些地方官员思想深处的捂盖子意识

  引起关注的广东新塘镇“6·11”事件有了处理结果。广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日前通报了这起事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必须正视这次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增城市委、市政府也启动问责机制,问责官员6人,另有11人涉嫌犯罪。从平息事态到查找原因,再到如今的问责启动、总结教训,反映了当地政府正视问题、努力改进的初步效果。

  然而,同时刊登于广东省内媒体的那份问责通报,显然还有不敢正视之处。试看——“免去刘某新塘镇党委书记职务免去麦某新塘镇党委副书记并提名依法免去新塘镇镇长职务给予大敦村党支部书记吴某、村民委员会主任卢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被问责官员名字皆被替代,如此现象让人难以理解,也更需深思。

  一个当地党委、政府依法做出的处理决定,一个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当公开的消息,一些无涉国家机密无关个人隐私的被问责官员姓名,为什么在向公众通报时欲说还休,留下最后的不明不白?如果是想给这些官员留面子,那就无异于掩耳盗铃。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上网随手一搜,微博张口一问,论坛相互一议,刘某麦某到底姓甚名谁、何许人也,便可人尽皆知。

  那个你不说,世界永远不知的时代,早已不在。但说与不说,却是今天衡量公众知情权的试金石,也是影响公信力的助推器。主动、全面、客观地公开信息,不仅能表明政府的决心和诚意,更是对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必要尊重;一味以字搪塞,非但保全不了某人们的所谓面子,还可能为流言发酵准备温床,到头来反倒伤了政府信誉的里子

  名字本身不过是一个符号。公开场合的点名与不点名,对责任官员的惩处力度有所不同,对其他官员的震慑效力也有差异。广州、增城两级政府纷纷表示要正视,可一个连官员名字都要以相称的问责通报,实在难让人看到正视了什么。相反,人们从中窥见的,是依然潜藏在一些领导干部思想深处的捂盖子意识,是一种交待过去就行的应付心态。

  不久前,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时,强调全省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有更强的接受批评和监督的承受力。而在总结新塘事件教训时,广州市领导认为,与当前一些地区部门社会管理创新意识不强、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不多有很大关系。

  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有时候确实很复杂——比如流动人口的融合问题,可能会涉及当地产业转型、基层组织力量甚至文化融入;但有时候,其实非常简单——一句群众为什么不可以骂娘书记之问,就能迅速获得网民力挺;一个不再羞羞答答、以相称的官员点名批评,相信同样有助于政府展现其努力与诚意,弥合干群之间的关系。

  当然,让字消失,靠的绝非文字技巧,而是理念进步。 (作者:陈琨)

 

    来源:人民网

 

编辑: admin